于柳
摘? ? 要:造林地是林木生長的生存環(huán)境,造林地的土壤質地、結構、營養(yǎng)和環(huán)境等都會影響林木的造林成活率,為此,要保證造林質量和成活率,必須對造林地進行改良和整理。為此,闡述了遼西地區(qū)造林整地的方法和作用。
關鍵詞:造林整地;方法;作用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0)21-0069-02? ? ? ?中圖分類號: S725? ? ? ?文獻標志碼: B
遼西地區(qū)造林地的土壤種類較多,立地條件非常差,氣候環(huán)境也相對惡劣,大多數(shù)造林地塊都有雜草、灌木等,為此需要人為地對這些地塊進行造林前整地,使造林地適合造林樹種生長所需的條件。
1? ?造林前整地的主要作用
1.1? ?改善立地條件
(1)首先是對不同的造林地塊采取不同的清理和整地方法,在造林前,利用人工或機械翻耙,清理造林地塊上的灌木和雜草,把翻耙后的灌木和雜草清理出造林地,這樣既疏松了土壤,改變了土壤的結構,增加了造林地土壤的水、肥、氣、熱條件,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質,能夠滿足造林樹種的成活和生長需求。
(2)造林前整地也可以在局部造林地塊進行地面形狀、坡度等的改變,進一步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條件。
(3)整地可以通過物理方法改變土壤的水、肥、氣、熱等,以此促進土壤中的微生物對土壤的分解,增加土壤中的養(yǎng)分,以供造林樹種根系吸收,使林木生長發(fā)育。
1.2? ?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林木生長
由于造林前進行了細致整地,使原來不適應造林樹種生長的立地條件和小氣候條件得到了改善,使造林樹種能夠正常吸收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水分等,達到樹種營養(yǎng)和水分均衡,快速生根發(fā)芽,成活率達到90%以上。通過造林整地,可以改善土壤板結,改變了土壤結構和營養(yǎng)成分,及時清理造林地塊的雜草、灌木等,也增強了造林樹種的抗旱性、抗寒性。還可以提高早春土壤的溫、濕度,使樹木及早發(fā)芽;秋季也推遲了樹種生長停止時間,因而延長了生長期。
1.3? ?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
造林前整地不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還可以在造林地把一時滲透不過來的降水存下來,有利于樹木生長時的根系吸收。不同整地方法的蓄水能力不同,水平溝、反坡梯田等阻擱泥沙多,蓄水能力強,而相對地說,魚鱗坑、穴狀整地因容積小,蓄水攔泥效果較差。
1.4? ?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
造林前整地,便于造林打點、挖坑、栽植等,有利于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解決了以往造林中的窩根、露根現(xiàn)象,更有利于造林挖坑達到規(guī)程規(guī)定的規(guī)格,更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還有利于造林施工作業(yè),有利于提高造林質量,能更好地按《造林技術規(guī)程》操作[1]。
2? ?造林地的整地方式與方法
2.1? ?全面整地(全墾)
全面整地是翻耕林地全部土壤,該方式清除灌木、雜草效果徹底,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的作用大,比采用局部整地的效果好。全面整地受地形條件(如坡度)、環(huán)境狀況(伐根、大塊巖石、更新樹木)及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
(1)全墾加大穴:即在砍山和煉山(丘陵區(qū)一般只砍山不煉山)以后,將造林地全面翻墾出來,翻土深度為20~30 cm,揀盡根蔸、石塊、草根。
(2)全墾作梯加大穴:在山區(qū)、丘陵坡度較大(一般30 ℃以下)時,為了保持水土常采用這種方法。即在全面翻耕的基礎上按地形作成環(huán)山等高水平梯土,可利用挖出的根、石塊等砌成階坎,全墾要特別注意采用保水土埂和排水溝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2.2? ?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兩種。一般來說,由于整地范圍窄,效果不如全面整地好,但它較省工、靈活,能適用于各種條件,而且保持水土作用較好。
2.2.1? ?帶狀整地(帶墾)
帶狀整地就是按長條形狀翻耙造林地塊,帶狀的寬度和長度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主要目的是能夠蓄水保墑,保持水土有利于樹木成活和生長,便于機械化作業(yè)。在山地則沿等高線進行,一般的帶狀整地不改變小地形。為了更好地保水保肥,促進林木生長,山地可采用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整地方法。
(1)平地帶狀整地:在平地上開墾成連續(xù)帶狀,破土面與地表平行,帶間距等于或大于破土帶。適用于無風蝕或風蝕不嚴重的沙地、生荒地及撂荒地、平坦的采伐跡地及林中空地。
(2)環(huán)山水平帶狀整地:沿等高線在坡地上開墾成長帶狀,破土面與坡面平行,帶寬0.5~3.0 m,長度依地形而定,適用于植被茂密、土壤較深厚、肥沃濕潤的荒山或跡地的中緩坡。
(3)犁溝整地:在平地用犁開墾成長帶狀,破土面低于地表0.1~0.2 m,犁溝兩側有翻土而成的壟。適用于干旱多風地區(qū)的荒地及濕度條件不良的跡地。
(4)高壟整地:在平地開墾成長帶狀,翻土起壟,壟面高于地表0.2~0.3 m,壟面寬0.3~0.4 m。適用于水分過多的跡地、水溫地等,干旱地區(qū)的鹽堿地[2]。
(5)水平階整地:沿等高線將坡面開成帶狀,破土面與坡面構成一定角度,階面的斷面水平或稍向內斜。階面寬度0.5~1.5 m;階長不定,階間距1.5~2.0 m。有埂或無埂。
(6)水平溝整地:是在山坡按造林實際進行短帶狀整地,破土面低于坡面,斷面為長方形、梯形的溝。其由于溝深、容積大,可以降低溝內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適用于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或黃土地區(qū)的陡坡。
(7)反坡梯田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方法就是在山坡上進行的梯田形狀整地,梯田面向內斜,呈坡度較大的反坡。 反坡梯田能夠把坡上的水保存,使土壤水分能夠滿足林木成活和生長所需,促進林木快速生長發(fā)育。
(8)撩壕整地(抽槽或溝帶整地):這種方法是我國南方丘陵地區(qū)栽培杉木過程中的一種整地方法。
2.2.2? ?塊狀整地(塊墾或穴墾)
塊狀整地是按造林設計的點進行翻耙的造林地的整地方法。這種造林整地方法的挖土量和面積小,省工、省時間、省財力,還適應林木整枝生長發(fā)育的。遼西山地造林整地可以靈活掌握,根據(jù)造林地的地形地勢、造林設計等情況確定整地面積。塊狀整地的具體方法有穴狀、坑狀、塊狀、魚鱗坑、高臺整地等。
(1)穴狀整地:這種方法就是適合山坡造林地整地,一般沿等高線方向進行造林整地,遼西地區(qū)一般按造林設計成“品”字型,破土面圓形,斷面與坡面平行,坑外邊無埂。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山地植被茂密、水分充足、易發(fā)生凍害的造林地。
(2)坑狀(凹穴狀)整地:破土面正方形或圓形,穴面低于地表0.1~0.3 m,有土埂相圍,邊長或直徑0.3~0.5 m,深度較穴狀整地稍深,用于干旱多風地區(qū)的荒地、撂荒地及沙地等不宜進行帶狀整地的情況。
(3)塊狀整地:在平地破土面正方形或圓形,穴面與地表平邊長直徑為0.3~0.5 m,有時可達1~2 m。適用于有伐根、枝丫堆等障礙物,不便于操作的平坦采伐跡地及林冠下的造林地。山地塊狀整地破土面呈正方形或矩形,與坡面的斷面水平或稍向內傾,適用于一般山地的緩、中、陡坡,尤其適于地形破碎地方[3]。
(4)魚鱗坑整地:這種整地方法是遼西地區(qū)山地主要整地方法,也是沿等高線方法進行整地,在山坡上橫山等高挖半圓形的坑,先把表土放在一邊,再用里切外墊的方法,將心土培在下邊,筑成半圓形的埂,埂的高和寬各為20~30 cm,這種方法保持水土性能最好,方法靈活簡便,省時省工,更容易使林木成活。遼西地區(qū)一般山地造林是油松或柏樹的營養(yǎng)杯造林,更容易成活,更有利于幼樹的生長發(fā)育。
(5)高臺整地:破土面多為正方形,臺畫高于地面0.2~0.3 m,臺面邊長0.3~1 m,適用條件同高壟整地,不便于大面積整地時應用。
3? ?造林整地注意事項
3.1? ?整地方法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
整地方法要根據(jù)不同樹種確定整地方法,也根據(jù)不同造林地的立地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而確定不同的整地方法,如河灘地就可以進行全面整地,便于作業(yè),山坡地就可以用魚鱗坑整地方法,便于造林樹種成活。這樣才能使地盡其力,通過造林前整地改變了造林地的立地條件,有利于林木成活,更有利于林木生長發(fā)育。
3.2? ?技術規(guī)格要嚴格執(zhí)行
整地方法雖選用恰當,但必須保證整地質量。尤其應保證整地深度、寬度和斷面形式的質量。
3.3? ?整地時間要恰當
整地時間是保證完成整地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在干旱地區(qū),其重要性就更為突出。一般來說,除冬季土壤封凍期外,春、夏、秋3季均可整地,但以伏天為佳,既有利于消滅雜草,又有利于蓄水保墑,最好整地季節(jié)與造林季節(jié)相配合[4]。
3.4? ?整地(包括清理)要采用先進技術
造林整地是一項相當繁重的工作,當前我國造林整地主要靠手工(鋤、鍬)操作,不僅花工多、勞動強度大,而且整地費用在造林總開支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
總之,造林整地是造林成活的基礎,必須掌握好造林整地的時間、方法,才能更好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林地小氣候,為林木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提高造林質量,所以必須把好造林整地這一關。
參考文獻:
[ 1 ] 北京林學院.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0.
[ 2 ] 湖南省林業(yè)學校.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2.
[ 3 ] 林業(yè)工作站工作人員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8.
[ 4 ] 吉林林業(yè)學校,四川林業(yè)學校,陜西農林學校.森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