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賽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料學;王光祈;史學研究;《中國音樂史》
引言
近代科學意義上的音樂史學研究, 起源于20 世紀20 年代,是西學東漸、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王光祈較早提出將西方學者研究西方音樂史的方法運用于中國音樂史研究,將中國音樂史學建立在音樂史料的基礎上。他在《中國音樂史》開篇寫道:“本書之作,系欲將整理中國音樂史料之方法,提出討論。譬如我們計算律管,應用何種物理公式;采用音樂史料,應用何種鑒別方法之類?!?① 中國音樂史學,即研究中國音樂歷時發(fā)展軌跡、共時空間分布及其成因的學問。音樂史料,即音樂史學的材料,要揭示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音響史實,創(chuàng)作現(xiàn)代音樂作品,都需要以史料作為支撐。
一、國學與國樂
國樂是國學的核心部分。不對中國音樂進行深入研究, 就無法真正理解中華禮樂文明;不從整個禮樂文明通盤考察,也不可能大幅度推進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國樂與國學就像鹽和水一樣融合在一起,國學離不開國樂,國樂也離不開國學。在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時候,研究國學與國樂顯得尤其重要。王光祈在《中國音樂史》中提到:“國人飽受物質主義影響,多以自然科學為現(xiàn)在中國唯一需要之品, 而不知自然科學只能于吾人之理智方面,有所禆益, 只能于吾國生產力方面有所促進,而不能使埕民族精神為之團結。因民族精神一事,非片面的理智發(fā)達,或片面的物質美滿,所以能相助者, 必須基于民族感情之文學藝術,或基于情致各半之哲學思想, 為之先導方可,尤其是先民文化遺產,最足以引起‘民族自覺之心。音樂史,亦先民文化路癡之一也,其于陶鑄‘民族獨立思想之功,固勝于一般痛哭流涕,狂呼救國之‘快郵代電也。” ① 國學與國樂各自為陣的情況必須改變。突破的關鍵,是要培養(yǎng)既精通國學, 又精通國樂的復合型人才,加強學科間的交流與互鑒。蔡元培曾說:“音樂與藝文的關系既如此密切,所以本社冶兩者于一爐, 將使音樂家與文學家各貢獻其所長,以造成一種完美的境界, 這是我們參加的人,都要盡一份責任的?!?②
國學和國樂的研究,當然要參考和借鑒海外漢學家的成果。王光祈寫《中國音樂史》,就曾經(jīng)參考了法國學者苦朗的《中國雅樂研究》。但要以國人學者為主體。中國音樂史當由對中國禮樂文明體驗最深的中國學者來撰寫,中國音樂學界應該集中火力,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中國音樂本身。西方音樂史的方法與理論并不能完全適用中國音樂史研究,因為中西方的音樂形態(tài)不大一樣,樂律、樂譜、樂制、樂器、樂曲都有很大的差別。現(xiàn)代音樂理論也不能完全適應古代的音樂實踐,要善于利用中國古代音樂理論解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問題。要將中國音樂的前途,建立在打通古今、溝通中外的基礎上。
撰寫詳實可信的中國音樂史, 為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是王光祈的學術初衷,王光祈認為:
而最能促使“國樂”產生者,殆莫過于整理中國樂史。蓋國內雖有富于音樂天才之人,雖有曾受過西方音樂教育之士;但是若無本國音樂材料(樂理及作品等等)以作彼輩觀摩探討之用,則至多只能造成一位“西洋音樂家”而已。于國樂前途,仍無何等幫助。而現(xiàn)在西洋之大音樂家,固已成千累萬,又何須添此一位黃面黑發(fā)之“西洋音樂家”? 倘吾國音樂史料,有相當整理,則國內音樂同志,便可運其天才,用其技術(制譜技術),以創(chuàng)造偉大“國樂”,儕于國際音樂界而無愧。蓋能創(chuàng)制作品者,不必具有整理史料之學力;能夠整理史料者,又不必具有創(chuàng)造天才也。而余個人終身學業(yè),則只能以整理史料一事自勵。至于實際創(chuàng)造“國樂”,則有待來者。③
撰寫中國音樂史, 要在方法和材料上下足功夫。王光祈在德國系統(tǒng)研習了西方音樂史,掌握了人文科學的基本方法,王光祈認為:
西洋“漢學家”對于吾國近時學人,類多輕視,謂其缺乏普通常識,不解治學方法,現(xiàn)在中國人已無自行整理國故之能力, 須西洋學者出而代為整理云云。余望國內同志能一洗此種奇恥大辱! ④
如果沒有好的理論作指導, 靠堆積史料無法提示出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歷史,王光祈認為:
又吾國歷史一學,向來比較其他各學發(fā)達。但在事實上,亦只有“史匠”,而少“史學家”(如司馬遷之流乃系鳳毛麟,不可多得)。只有“掛帳式”的史書,而無“談進化”的著述。從前“紀事本末”一類書籍,近于言“進化”矣,但亦只限于該“事”之本末,而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情形,卻不多作深刻探討。此與近代西洋治“歷史學”者大異。譬如吾輩治西洋樂史,凡研究某人作品,必先研究當時政治、宗教、風俗情形、哲學美術思潮、社會經(jīng)濟組織,等等,然后始能看出該氏此項作品所以發(fā)生之原因也。至于吾國歷代史書樂志,類多大談律呂空論樂章文辭,不載音樂調子、樂器圖畫,誠有如明末朱載堉所謂:“前賢多不留心于此, 其以為深者,偷薄自畫,而討論不來;其以為淺者,鄙俚斯嫌,而潤色不出。故于論數(shù)目尺寸,聲調腔譜外,率刪去。此則史家之通弊也?!?①
王光祈倡導的史料學方法, 第一為進化。從大的趨勢上看, 中國音樂是不斷發(fā)展進化的,越來越開放、豐富、多元。但從時段上講,音樂進化的歷程有很多的曲折和反復, 甚至還出現(xiàn)了長時間的嚴重衰退。比如自黃帝時期到西周,中華禮樂文明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接受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挑戰(zhàn), 到西周形成了完善的禮樂體系,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② 然而,禮樂自東周中后期開始走向敗落,樂器銳減,曲目遺失,樂隊流散。③ 一直到秦、漢初,經(jīng)過多次努力,音樂都沒有恢復到西周時的盛況。④ 推動音樂發(fā)展變化的因素復雜多樣, 各因素對音樂的影響力此消彼長。很多時候,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不能同步,不能協(xié)同推進音樂的發(fā)展。⑤ 第二為系聯(lián)。任何音樂作品,總是與當時的政治、宗教、風俗、哲學、審美相適應的。中國史家對音樂的記載,非常系統(tǒng)和詳實,自《史記》《漢書》以后,正史即有保存音樂史料的傳統(tǒng)。在今存26 部正史中,17 部有《樂志》,8 部有《律歷志》,7 部有《藝文志樂部》。這些史料就像一根藤桿,縱貫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如果將這些專門的音樂史料放回到其歷史語境中,與其枝蔓和根葉相配合, 就能比較完整地構建出中國音樂斷代史、地域史和專門史,最后粘合成中國音樂史。
二、史料與史論
五四以來的學問家都十分重視史料。蔡元培十分注重使用直接史料還原歷史的真實, 他曾說:“史學本是史料學,堅實的事實,只能得之于最下層的史料中。” ⑥ 傅斯年曾說:“史學的對象是史料,不是文詞,不是倫理,不是神學,并不是社會學。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yè),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或那個主義。”又說:“史學便是史料學,這話是我們講這一課的中央題目。” ⑦ 梁啟超說:“史學所以至今未能完成一科學者, 蓋其得資料之道視他學為獨難。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⑧ 馮爾康曾說:“歷史文獻是歷史的見證, 研究歷史文獻的史料學是歷史學最主要的輔助學科。沒有歷史資料,無從去說明歷史,沒有史料學便沒有歷史研究,也就沒有歷史學?!雹?/p>
史料學是各門學科發(fā)展的必要基礎, 在中國學術現(xiàn)代化進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受到學術界的重視,體系日益嚴密,研究日益規(guī)范和成熟。各學科史料學成果迭出。歷史學領域有翦伯贊的《史料與史料學》① 、榮夢源的《史料與歷史科學》② 、何忠禮的《中國古代史史料學》③ 、陳高華和陳志超等人的《中國古代史料學》④ 、黃永年和賈憲保的《唐史史料學》⑤ 、馮爾康的《清史史料學初稿》⑥ 、張憲文的《中國現(xiàn)代史史料學》⑦ 、曹天忠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⑧ ;哲學領域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編》⑨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史史料學》⑩ 、劉建國的《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概要》輥輯訛;在文學方領域有潘樹廣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料學》輥輰訛、徐有富主編的《中國古典文學史料學》輥輱訛、張可禮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料學》輥輲訛、孫立的《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輥輳訛、穆克宏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輥輴訛、曹道衡和劉躍進的《先秦兩漢文學史料》輥輵訛、馬積高的《賦體文學史料》輥輶訛、王兆鵬的《詞學史料學》輥輷訛、陶敏和李一飛的《隋唐五代文學史料》輦輮訛、洪湛侯的《詩經(jīng)學史料》輦輯訛等。
王光祈當年在國外見到的中國史料相當有限,遠不足以寫成一部完善的中國音樂史。他認為:“余望國內同志能多讀國內舊藏, 仿余治學方法,再作一部精而且詳之《中國音樂史》。”輦輰訛沈知白也深知史料的重要, 姜春芳在其序中說:“沈知白要鉆研的是音樂這一學科,這一藝術領域的全部知識,不管它有多大困難。他學習和研究了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歷史。在這方面的專著,我國還很缺乏,資料也很缺乏。所謂資料貧乏,是說搜集好、整理好的資料不多。必須博覽群書,找到一點資料就跟蹤追擊,而且要緊追不放,旁敲側擊,緊追不放,銳意搜索,才能有所收獲?!?/p>
中國音樂史料領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編輯的《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① ,吉聯(lián)抗的《呂氏春秋音樂文字譯注》② 《呂氏春秋中的音樂史料(修訂版)》③《春秋戰(zhàn)國音樂史料》④ 《秦漢音樂史料》⑤ 《魏晉南北朝音樂史料》⑥ 《隋唐五代音樂史料》⑦ 《遼金元音樂史料》⑧ 《宋明音樂史料》⑨ , 蔡仲德的《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⑩ 《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譯(增訂版)》輥輯訛,張靜蔚選編的《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輥輰訛《中國音樂書譜志( 先秦——— 一九四九年音樂書譜全目)》訛輱輥《中國音樂書譜志(先秦——— 一九四九年音樂書譜全目)(增訂本)》輥輲訛,陳建華、陳潔的《中國音樂理論書目大全1949—1999》輥輳訛,王寧一、楊和平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輥輴訛,方寶璋、鄭俊暉主編的《中國音樂文獻學》輥輵訛,王小盾的《中國音樂文獻學初階》輥輶訛等。
中國音樂史已經(jīng)走過百年的現(xiàn)代化進程,需要建立整理史料的理論體系,推出更多更好的實踐成果。中國音樂史料學是一門研究中國音樂史料的搜集、比較、鑒別、運用的一般規(guī)律以及各個時期各種音樂史料的專門學問。堆積音樂史料并沒什么作用, 周谷城說:“史料是歷史的片斷, 從片斷的史料中可以發(fā)見完整的歷史,但完整的歷史自身,決非等于片斷的史料?!穼W本是史料學這話對于史學界有益,但不正確。治史的人往往輕視史料,其實離開史料,歷史簡直無從研究起。歷史自身雖不是史料,但只能從史料中尋找而發(fā)見出來?!?輥輷訛中國古代音樂史料又多又雜,必須要考鏡源流,方能辨章學術,考察史料的來源,分辨史料的真?zhèn)危忉屖妨系某梢?,對史實進行分類和分級,說明復雜多樣的音樂史實。中國音樂史史料學新階段的研究任務有四: 其一,中國音樂史料的源流;其二,中國音樂史料的真?zhèn)?其三,中國音樂史料的價值;其四,中國音樂史料的利用方法。
音樂史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 大體包括:①中國歷代聲樂作品、器樂作品、音樂理論的譯介、評析、輯證、集注、編年、選編等;②中國歷代作詞家、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傳記、年表、年譜考訂等;③音樂史籍解題、音樂作品集成等;④樂律學、樂譜學、樂器學、音樂制度、音樂美學專門史料;⑤斷代音樂史料與區(qū)域音樂史料;⑥音樂學與宗教、文學、美術、建筑、民俗、哲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滲透的跨學科史料;⑦中外音樂的比較研究、漢民族音樂與其他兄弟民族音樂的比較研究、中國音樂的古今演變研究的史料;⑧圖錄、壁畫、碑刻、文集、手跡考古成果等音樂考古史料。
新時代中國音樂史料建設, 要防止五個方面的傾向。一是忌淺,要在五十多年來的中國音樂史料整理的基礎上, 建立一整套音樂史料學理論體系,補齊與哲學、歷史、文學等學科的史料的落差,推動中國音樂學進一步發(fā)展;二是忌隔,中國音樂史料要緊貼中國的音響史實,切實地引導音樂史學實踐與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 既不能生搬中國文學、史學、哲學的體系,也不能硬套西方音樂史學體系;三是忌斷,古代、近代、現(xiàn)代的音樂史料盡量貫通,盡量全面、客觀地呈現(xiàn)中國音樂的共時狀態(tài)與歷時進程, 盡量反映中外音樂交流以及近現(xiàn)代音樂轉型的情況, 對當代中國音樂文化建設提供指導;四是忌舊,不必拘泥于紙面材料與正史觀念, 也不必拘于民族民間音樂材料, 要對中國音樂的傳播與交流做綜合分析,運用新的檢索方法與新的數(shù)據(jù)庫;五是忌窄,要打開大門做音樂史料工作,合力做音樂史料工作,破除聲樂、器樂、古譜、考古、田野調查之間的門戶之見, 加強音樂學科內部各專業(yè)方向之間,音樂學科、藝術學科與人文學科,甚至其他學科之間的交流, 推動學科平衡協(xié)調發(fā)展,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距呈擴大趨勢,沒能很好地跟上國學全面復興的大勢。
要培養(yǎng)更多人數(shù)、更高學歷層次、更多元專業(yè)背景的音樂史專門人才。要努力改變音樂史學、音樂學一個專業(yè)讀到底的現(xiàn)象,吸收多樣知識結構的學者涉足音樂史學研究。王光祈曾說: “ 音樂史一門, 需要其他各科學術之助?!?① 音樂史專業(yè)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應該自覺接受史料學的基本訓練,具備較好的整理、比較、運用史料能力。首先,得知道上哪里去找材料,材料掌握得越多,自然就底氣十足,論斷準確,發(fā)人所未發(fā);材料掌握得少,自然會戰(zhàn)戰(zhàn)兢兢,人云亦云,不敢持論。其次,還得把找來的材料進行比較與甄別。梁啟超曾說:“史料如果不能加以辨別和利用,不過是一堆瓦礫而已?!雹?我們找來的史料,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產生在前面,有的產生在后面,有的說明主要問題,有的說明次要問題,這就需要進行辨別和分類。最后,還要把這些史料用在最合適的地方。史料是不能說話的,史料往往是片面的,殘缺的,我們這些研究工作者,要用科學的方法,綜合各種史料,盡量將史實還原出來,有的時候還要進行合理構建。
三、史實的構建
沉積兩三千年的文字史料, 隱藏著一座中國音樂史料的富礦,需要研究者一點點勘探,開采??碧降墓ぷ?,好比是順藤摸瓜,這根藤就是目錄學和專門史。陳垣在《我與畢業(yè)同學談談我的一些讀書經(jīng)驗》中說:“有兩點經(jīng)驗,對研究和教書者有些幫助:一是從目錄學入手,可以知道各書的大概情況,這就是涉獵,其中的大批書可以不求甚解。二是要專門讀通一些書,這就是專精,也就是深入細致,要求要求甚解?!彼^目,就是確定史料的名稱。所謂錄,就是編排史料的次序。所謂目錄,就是將史料確定名稱之后,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編排次序。劉向校書,即要“比類相從,各有條目。”所謂專門史,就是史書中的專志、專典與專書。
拿班固《漢書》舉例,《藝文志》即是目錄,《禮樂志》即是專門史。《漢書·藝文志》所收書現(xiàn)今大多不存。作為最早最全的中國書單,有重要史料價值?!稘h書·藝文志》: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惫首渣S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鬃釉唬骸鞍采现蚊瘢朴诙Y;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倍呦嗯c并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jié),又為鄭、衛(wèi)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津,世在樂宮,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 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shù)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①
這一段史料提供了許多重要線索。第一,中國禮樂體系創(chuàng)自中國文明的早期,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jīng)發(fā)軔了;第二,黃帝以后各代樂舞,都有樂名;第三,音樂在先周社會管理中占的核心地位;第四,中國禮樂至周末到漢代,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的衰落期;第五,戰(zhàn)國時,魏文侯保存了較多古樂, 其他各國則今樂泛濫; 第六,《大司樂》在漢文帝時獻書;第七,《樂記》在漢武帝時成書,漢成帝時再次編訂,劉向編成《樂記》23 篇。順著這些線索深挖下去,就可以得到許多平實的結論。
這些線索涉勾畫出及到黃帝至漢代幾千年的中國音樂史兩個最主要的方面, 即是禮樂的起源、初建、發(fā)展、衰落和重建;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建構。《漢書·藝文志》并沒有給出完整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綴合其他的音樂史料,既花一些工夫,又注重科學的方法,充盈中國上古音樂史。王光祈認為:
至于吾國歷代史書樂志類大多談律呂,空論樂章文辭,不載音樂調子、樂器圖畫,誠有如明末朱載堉所謂:“前賢多不留心于此,其以為深者,偷薄自畫,而討論不來;其以為淺者,鄙俚斯嫌,而潤色不出。故于論數(shù)目尺寸,聲調腔譜處,率刪去。此則史家之通弊也。”直至今日,其弊猶未一改。譬如近人張爾田君所編《清史稿·樂志》八卷,其中便有五卷專載似通非通之‘臺閣體樂章文辭,而于有清一代盛行之昆曲京戲,則閉口不提。至于音樂調子及樂器圖畫,則更不屑附載矣。故此種《樂志》只能代表有清一代宮中廟中之樂,不足以代表最近三百年來之中華民族音樂也。②
王光祈指出中國音樂史料的優(yōu)勢與劣勢。優(yōu)勢是保存了大量的文字史料,劣勢是樂譜、樂器的史料缺少。今天,我們做中國音樂史研究,就要充分利用文字史料,努力提高樂譜、樂器史料的利用率。
再如,遠古音樂史是中國音樂史的開篇,非常重要。因為不能回答從哪里來的問題,就無法回答去哪里的問題。源的問題沒有解決,流的方向無法定準。《漢書·禮樂志》:
昔黃帝作《咸池》, 顓頊作《六莖》, 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武王作《武》,周公作《勺》?!渡住?,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墩小?,繼堯也?!洞笳隆罚轮病!段逵ⅰ?,英茂也?!读o》,及根莖也?!断坛亍?,備矣。自夏以往,其流不可聞已,殷《頌》猶有存者。周《詩》既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③
前一段史料對黃帝以下九個時期的樂名都做了記載。因為沒有樂譜和樂歌的史料,后一段通過釋名彰義的辦法,對這些樂舞進行簡析,并且指出,夏以前的音樂,研究應該從略。商、周音樂,則可從詳,因為《詩經(jīng)·商頌》《詩經(jīng)·周頌》和《禮記·周官》中還有大量史料。順著這些線索,我們就可以把中國音樂史史前史勾畫出來。當然,這段史料存在四個問題:第一是對歷代樂舞的釋名并不一定很準確; 第二是沒有說明釋名的理由;第三是有的先王并不止作一種樂舞,若干樂舞構成了一個禮樂體系, 說明其施政綱領及其變化;第四是有的樂舞并非一次性制定,期間還有修改,樂的性質也有改變。
如果我們僅僅靠這些史料,只能勾勒出一個含糊不清的上古音樂史, 若較之西方上古音樂史,必然會顯得落后。王光祈曾認為:“吾輩西洋音樂史,凡研究某人作品,必然先研究當時政治、宗教、風俗情形,哲學美術思潮、社會經(jīng)濟組織,等等,然后能看出該氏此項作品所以發(fā)生之原因也?!?① 好在中國的音樂史料從來就是互為補充,天然與政治經(jīng)濟、宗教儀式、風土人情緊密結合?!秴问洗呵铩す艠贰吩噲D構建朱襄氏、葛天氏、陶唐氏、黃帝、顓頊、嚳、堯、舜、禹、殷、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等歷代先王圣人制禮作樂的歷史, 為我們研究先王之樂提供了更為完整的鏈條。我們今天讀來,可能覺得荒誕不經(jīng)。但這卻是中國史前音樂文明最早、最系統(tǒng)的記載,自然不能一味以偽史視之。原始時期, 文字尚沒有發(fā)明,文明尚未開化,自然不會留下什么考古器物, 神話和傳說就成為上古音樂史最重要的史料。如果我們對這些史料視而不見,那對文明時代的音樂理論就無法理解, 對中國禮樂無法溯源。綜合諸種史料,我們可以對先王之樂作出如下四點結論。
其一, 從朱襄氏到周公, 歷經(jīng)數(shù)十代更替,作樂從未斷絕,其間當然有高峰,有低谷,高峰至少有兩個,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黃帝創(chuàng)建了中國禮樂, 周公將中國禮樂進一步系統(tǒng)化。黃帝以前也有樂舞,只是都并到黃帝樂舞中去了。黃帝集上古樂舞之大成,制作了《云門》《大卷》《咸池》。《云門》為文樂,早期表現(xiàn)祥瑞,用來祈求統(tǒng)一,后期表現(xiàn)分門受官,用以祈求太平;《大卷》表現(xiàn)戰(zhàn)功,為武樂、軍樂,用來鼓舞士氣和震攝敵人;《咸池》表現(xiàn)德政,為文樂,用以籠聚民心。三種樂舞表現(xiàn)了黃帝勢力的發(fā)展歷程與其施政理念, 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具有文化原型的比喻意義。禮樂文明成為中國文明的核心,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
其二,上古時期作樂崇德,是用來感恩上帝以求得福報的, 同時也通過樂來匯報先王自己的功績以贏得民心, 要把六代樂舞的釋名與先王的功德相結合,要把音樂的史料放到《史記·五帝本紀》《禮記·五帝德》和《竹書紀年》的語境中。顓頊的樂舞叫《承云》,顯然是傳承了黃帝的《云門》。為什么要強調這個傳承關系呢? 顯然是黃帝樂的傳承出現(xiàn)了問題??鬃诱f黃帝:“生而民利其德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保ā洞蟠鞫Y記·五帝德篇》)其實這是對黃帝的理想化。黃帝禮樂的傳承并不順利。黃帝過逝后,其子少皞繼位,黃帝禮樂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挑戰(zhàn)?!秶Z·楚語》:“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② 異族九黎巫樂沖擊了黃帝禮樂,動搖了少皞的統(tǒng)治基礎。禮樂反映了部族的統(tǒng)治力量,也反映了其思想觀念。顓頊絕地天通,繼承黃帝的禮樂,統(tǒng)治得到鞏固,社會得到發(fā)展,糧食充足,人口繁衍,人民安居樂業(yè),此后又制作了《六莖》,即讓人民受到潤澤,與黃帝的《咸池》同義。如果我們認真考察上古史料,就能發(fā)現(xiàn),從黃帝到周公,中華禮樂文明傳承經(jīng)歷了很多次挑戰(zhàn)與坎坷。
其三,上古音樂只有樂名,表演情形很少知道,釋樂名是關鍵。釋名以彰義本是文學慣用的方法,音樂學也可以借鑒。漢儒由于缺乏科學的歷史觀與人文觀, 對上古樂名的解釋大多不統(tǒng)一,有的還很迂腐,甚至出現(xiàn)錯誤,不可盲從。商湯作《護》,本名《大獲》,后又稱《大護》。名稱的改變,也說明樂風的改變?!洞螳@》本來是武樂,性質與黃帝《大卷》相同,指湯在伐夏的過程中,擄獲大量財富與人口。統(tǒng)治穩(wěn)固之后,湯又將財富分給人民,并保護人民的利益,《大護》就變成了文樂。這就要將樂舞不同的釋名放在統(tǒng)治勢力的消長中進行考察。《大武》也經(jīng)歷了多次修訂。
其四,上古音樂史料都是碎片化的,需要綴合, 才能說明問題。梁啟超說:“大抵史料之為物,往往有單舉一事,覺其無足輕重;匯集同類之若干事比而視之, 則一時代之狀況可以跳活表現(xiàn)?!?① 《咸池》有六個樂章,《莊子養(yǎng)生主》只提到第一章為《經(jīng)首》,其余從缺;但《莊子天運》中講了《咸池》演奏的盛況,雖然是寓言,從中也可略窺其貌。
史料是掛帳式的,但史學研究卻不是曲目單。我們研究上古音樂史,就是要把這本帳算清楚。
結語
王光祈所言:“關于中國音樂之著作, 實以西儒所撰者遠較國人自著者為多為精,此無他,西人科學常識豐富,遇事觀察銳利故也?!?② 這一學術劣勢必須加以改變。陰法魯總結研究古代音樂史料的方法:“一、古文獻資料與古文物資料結合。二、社會調查資料與古文獻資料結合。三、中國材料和外國有關材料結合?!?③ 把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上古音樂史構建出來, 形成中國音樂史獨有的特色,而不是去迎合西方音樂史。中國音樂史料并非沙狀的,而是瓜狀的,順藤總能摸到瓜。利用中國目錄學的方法,結合現(xiàn)代圖書情報系統(tǒng)全面搜集中國音樂史料;利用版本學、??睂W、考古學、文物鑒定的方法和成果,認真甄別音樂史料,分類和分級使用;將中國音樂史料放到具體的音樂經(jīng)驗、音樂史和音樂文化中進行綜合考察, 避免片面地做紙面材料與做死材料;合理使用音樂史料,動態(tài)地、完整地說明中國音樂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