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靜
摘 要:數學教學應立足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喚醒學生的認知經驗,讓學生經歷數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因理研究,進行自主研理、辨理,從深層次上認知,不斷進行深度學習,發(fā)展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因理而研”的思想及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 數學;因理而研;數學學習能力;數學思維品質;數學交流;數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35-0052-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睌祵W教學應立足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喚醒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經歷數學探究活動,思考數學知識的意義和數學本質,對數學的理解由模糊走向清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進行數學研究,使學生因理而研究,進行自主研理、辨理,進行深度學習,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一、因理而研的數學,應圍繞學生的實際來設計
(1)因理而研的數學,需要讓學生多思考。數學學習,離不開數學思考。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出發(f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思考。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因理而研,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意識,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數學思考。
(2)因理而研的數學,需要讓學生多探究。學生學習數學,應采用探究的形式。學生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識要比教師單純告知印象更加深刻,這是因為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充分調動了眼、手、嘴、耳、腦多種感官,對知識內容有更多的體驗和感悟。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多探究。對于探究活動的設計,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出發(fā),使探究活動富有情趣,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不斷體驗,在體驗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不斷交流,經歷數理形成的過程,進行深度學習。
(3)因理而研的數學,需要讓學生多交流。數學課堂,應是教師與學生不斷互動、生長智慧的場所?;幽軌虼龠M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教師應避免自己一言堂或與極個別學生一問一答的互動,應讓學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把交流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分享自己學習中的感悟和困惑,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樣學、怎樣與伙伴交流。
二、因理而研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是一個生動活潑、富有樂趣的過程。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一言堂”模式,倡導“平等、交流、探究、互助”的研究型課堂,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留出觀察、思考、交流、發(fā)現的時空,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個性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從“要我學習”向“我要學習”改變,實現“學會學習”的突破,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1)在“認知起點處”而研。教師在教學前需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研究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教學,由表及里、從淺到深、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不斷經歷數學知識的意義的理解、驗證和歸納過程,感受數學的魅力,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yǎng)。例如,教學“射線、直線和角”這節(jié)課時,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彩燈射出的光線切入,讓學生明確“這些光線都是從一點射出的”“這些光線都是直直的”,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爸灰涑龉饩€的點的能量足夠強,光線就可以一直無限延伸下去?!庇纱耍龑W生抽象出“射線”的表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的“線段”認知基礎,讓學生用直尺和鉛筆畫出一條線段,再進行操作:去掉一條線段的一側端點,把線段向一邊延長,就形成一條射線。然后引導學生對“射線”“線段”進行比較,進而掌握射線的含義。教師選取的學習素材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可以讓學生在已有認知基礎上展開學習,在體驗、感悟中發(fā)現幾何圖形的本質特征,進而萌發(fā)愛學數學的情感。
(2)在“知識聯結處”而研。教師教學數學知識時,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獲得相應的學習能力。教師要把握學生知識學習的生長點和延伸點,關注知識學習的整體性,把新知的認識置于數學知識體系中,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之間的聯結,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切割法,把圓柱的側面轉化成長方形,進行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觀察發(fā)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進而得出圓柱的側面積就是用底面周長乘高。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切割法推導圓柱側面積公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3)在“思維形成處”而研。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解決“教什么”和“學什么”,更要解決“怎樣學”和“為什么這樣學”,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不斷生成和挖掘數學問題,將學生引向思維深處,使學生在辨理、明理過程中觸及數學的核心價值,理解數學的本質,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分三個層次引導學生進行新知學習。第一層次,先讓學生進行幾道整數的加減法練習:550+65=□,1 620-310=□,然后讓學生交流是怎樣想的,使學生明確:整數相加減,是把相同計數單位相加減。第二層次,讓學生進行小數相加減的練習:6.75+2.1=□,9.8-2.73=□,讓學生明確:計算小數時,小數點對齊,實質就是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把相同計數單位相加減。第三層次,出示例題,引導學生找出相關信息,提出所求問題。師:要求黃瓜和番茄的面積一共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就是要求什么?生:就是求分數1/2+1/4的和是多少。師:能直接相加嗎?生: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分數單位不同,也就是計數單位不同,怎樣才能變得相同呢?教師抓住分數加減法計算的本質,讓學生用長方形紙折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再進行思考。生:通過折紙可以知道,1/2就是2/4,2/4加上1/4一共是3/4。生:也可以通分,把1/2化成2/4,得2/4+1/4=3/4。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并不簡單告知,而是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感悟問題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能夠使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學會遷移學習。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經歷“因理而研”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處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狀態(tài),數學思維始終有張有弛。數學課堂中的數學思考更深入,數學交流更有效,數學探究更注重體驗,才能不斷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鮑晨晨.小學數學悅趣化探究學習之行動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