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平縣人民醫(yī)院(463900)焦莉
中風又稱腦卒中,作為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血管阻塞等原因?qū)е卵翰荒芗皶r流入大腦導致腦損傷疾病,患者在經(jīng)過搶救后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后遺癥。對于中風后偏癱患者早期實施康復干預有利于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通過分階段康復護理模式幫助患者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zhì)量?,F(xiàn)就分階段康復護理模式應用在中風后偏癱患者中的效果做以分析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7年8月~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中風后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研究組36例,對照組36例,研究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56~73歲,平均(58.73±5.64)歲;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54~71歲,平均(58.77±5.61)歲,兩組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所進行的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確診為中風后偏癱,且同意進行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腫瘤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阿爾茲海默癥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按時服藥,定時按摩、適當運動。研究組給予患者分階段康復護理模式,①在搶救手術后24h內(nèi)給予下肢按摩,由護理人員為患者擺放正確肢體及關節(jié)姿勢,使關節(jié)處于正確功能體位,墊高雙膝使得髖膝關節(jié)微屈,足背曲位,上肢交叉放置胸前,輕度外旋位,每2h更變一次體位,避免過度壓迫,由康復師對四肢肌肉按摩,保持肌張力;②術后第2天,由康復師指導患者做踝關節(jié)旋轉(zhuǎn)、伸屈等訓練,根據(jù)康復情況調(diào)整強度,由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出現(xiàn)的焦慮、抑郁情緒疏導,并告知患者分期康復訓練對恢復健康的重要意義;③術后第2~7天,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待患者適應后延長坐姿時間,直至下床站立,護理人員在旁協(xié)助,避免摔倒;④術后第2周,鼓勵患者盡早開始自主鍛煉,試著自己進行日常洗漱、吃飯、上廁所等活動,盡量鍛煉患肢靈活性,康復師對語言障礙者進行康復訓練,由簡單發(fā)音過渡至復雜語句;⑤出院前指導,針對出院后可能出現(xiàn)的日常情景模擬,并指導家屬從旁協(xié)助,避免出現(xiàn)意外,康復師指導患者及家屬自我按摩要點,促進肢體活動能力。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價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及Excel表格處理兩組數(shù)據(jù),對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FMA評分 干預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FMA比較,(20.48±3.61)VS(20.53±3.57),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FMA評分(55.37±5.21)較對照組的(49.26±4.39)高(P<0.05)。
2.2 兩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 干預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比較,(53.75±5.18)VS(53.82±5.07),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Barthel評分為(82.47±8.06)分,高于對照組的(73.14±7.2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分階段康復護理模式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為患者制定護理內(nèi)容,通過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更具規(guī)范性、多樣性,有效改善中風后偏癱患者出現(xiàn)的語言、肢體障礙,穩(wěn)定生命體征,減少患者的痛苦[1]。將分階段康復護理模式應用在中風后偏癱患者中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更好,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更好。早期分階段實施康復護理,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肌張力、關節(jié)功能、平衡能力,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注重心理干預,減少患者的依賴思想,鼓勵患者自行完成日?;顒?,增加患者治療積極性,并在出院前強調(diào)康復鍛煉的重要性,督促患者在家自行鍛煉,鞏固效果,患者的恢復情況更好,較快融入到社會生活中[2]。
綜上所述,分階段康復護理模式促進中風后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