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人民醫(yī)院(526040)黃永群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我院60例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隨機分兩組,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7~82歲,平均(60.23±2.54)歲。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8~81歲,平均(60.21±2.52)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本著研究對象知情、自愿參與的原則開展此次研究,研究方法符合醫(yī)學研究的倫理要求。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向患者介紹高血壓心臟病的相關知識,遵醫(yī)囑指導用藥,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向患者和家屬介紹疾病的治療進展情況。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適應性心理護理:①對待每一位患者均要表現(xiàn)出耐心、貼心和細心,不區(qū)別對待患者,對經濟條件差、年齡偏大的患者要表現(xiàn)出更多的關心和照顧。②在護理的過程中,要用患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與其交流,多給予患者鼓勵,建立維護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治療積極性。向患者講解我院在高血壓心臟病治療中的成功案例,介紹科室在此類疾病治療方案的專家團隊,消除患者的恐懼和擔憂。③要體現(xiàn)出護理內容的針對性,綜合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方案,要正面地回答患者和家屬的疑問,與患者進行積極的語言交流,營造輕松愉快的治療和護理氛圍。④讓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來,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關愛,要讓家屬多理解患者、關心患者,從多方面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分別于護理前、護理后,測量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并對兩組患者組間和組內的血壓值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評價標準:①運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于護理前、護理后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和抑郁情緒嚴重程度,得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負面情緒越嚴重。②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滿意度調查通過患者本人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問卷中共包括6個條目12個問題,每項問題后的評價等級均為三級,分別是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將非常滿意度+基本滿意度作為護理滿意度,計算后進行組間比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中涉及的各項資料及數(shù)據(jù)分析均使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用統(tǒng)計學軟件中的t和卡方分別檢驗計量指標、計數(shù)指標,并分別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例數(shù)/百分率以表示計量及計數(shù)指標,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負面情緒嚴重程度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負面情緒較護理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焦慮評分(27.86±4.51)和抑郁評分(28.78±4.6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3 7.5 4±3.6 4)、(38.44±4.98),差異顯著(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壓值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壓值較護理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收縮壓(138.65±8.54)mmHg、舒張壓(75.58±4.16)mmHg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152.53±8.49)mmHg、(82.63±4.13)mmHg,差異顯著(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有顯著差異(P<0.05)。
適應性心理護理是根據(jù)患者心理特征制定的一種的護理方案,緊緊圍繞著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況,通過系列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能夠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消除患者對于疾病的恐懼感,增強其對治療的期待感,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調節(jié)體內激素,從而起到輔助治療的目的[1][2]。本研究比較了高血壓心臟病護理中常規(guī)護理與適應性心理護理的應用價值,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適應性心理護理的臨床優(yōu)勢更為突出,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護理后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下降,且均降至正常范圍內,減小了疾病進展的風險性;其次,護理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明顯改善,負面情緒的改善不僅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同時也可以輔助改善病癥;最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高,這從主觀、客觀兩方面體現(xiàn)了適應性心理護理的優(yōu)勢。
綜上,將適應性心理護理應用于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意義重大,能夠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保持其血壓穩(wěn)定,且獲得了絕大多數(shù)患者的接受與認可,故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