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祈福醫(yī)院(514000)李蘭平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00例乳腺癌女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50.54±8.02)歲,體質指數(BMI)16.89~29.77kg/m2,平均BMI(24.67±4.33)kg/m2;觀察組患者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49.62±7.90)歲,BMI15.09~30.34kg/m2,平均BMI(23.87±3.98)kg/m2。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活檢確診為乳腺癌;年齡20~75歲;術后需要放化療;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遠處轉移;合并嚴重心、肝、腦、腎疾病或其他嚴重系統(tǒng)性疾??;合并精神疾患。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①健康宣教:宣傳乳腺癌的防治知識,引導患者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慣及正向觀念。②圍術期護理:保持全麻后未完全清醒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敷料、引流管及引流液,完善術后鎮(zhèn)痛。囑患者排痰及深呼吸,預防肺部感染。③患側肢體護理:避免在患側肢體抽血、輸液、輸血及測量血壓,留意肢體顏色、皮溫和脈搏。④營養(yǎng)護理: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提高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忌進食高脂、刺激性食物。⑤功能鍛煉:鼓勵、指導患者術后進行患側肢體功能鍛煉。⑥放化療護理:對水腫、形成水泡、糜爛的放射區(qū)皮膚進行日常護理;監(jiān)測血常規(guī),出現(xiàn)骨髓移植時暫停放化療;放化療后監(jiān)測肝腎功能。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對心理、手術、放療、化療,涵蓋中西醫(yī)護理干預的綜合護理:①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患者的情緒問題主要來自對手術、放化療的恐懼,形象的改變,對疾病轉歸不樂觀,顧慮經濟問題。護理人員應具體分析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情況,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咨詢。②術前模擬功能鍛煉:術前指導患者模擬術后功能鍛煉,對預防并發(fā)癥、疾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③放化療護理:每天使用優(yōu)芬涂抹接受放療的皮膚,至放療結束后1個月。化療前半小時給予止吐藥,化療后囑患者多飲水,以減輕胃腸道反應,增加巡視病房次數,多與患者交談,分散患者注意力;在化療血藥濃度高峰,采取冷敷頭部、升高床頭,以減少頭皮血流量,降低化療藥對毛囊的損傷,減少脫發(fā)。④音樂護理:為患者推薦能舒緩焦慮抑郁情緒的音樂類型。⑤中藥護理:給予扶正祛邪中藥,強化患者抵抗力。⑥按摩熏蒸:按摩腎俞、肝俞、脾俞等穴位,及足底腎、肝、脾反射區(qū);以通經鎮(zhèn)痛中藥熏蒸,可減輕患者疼痛。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8.00%)顯著低于對照組(48.00%)(X2=4.244,P=0.039)。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2.00%)顯著高于對照組(64.00%)(X2=4.110,P=0.043)。
乳腺癌是發(fā)生在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乳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需經歷漫長的治療周期并伴隨各種不良反應,加上疾病本身對機體能量和營養(yǎng)消耗極大,手術和化療后患者外形改變,乳腺癌患者承受著較大痛苦[1]。
傳統(tǒng)對乳腺癌患者的護理干預忽視心理疏導,不注重結合中醫(yī)及理療,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低,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低,導致患肢功能恢復不良,患者不配合治療,不良反應增多[2]。本研究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更關注患者及家屬的情緒問題,同時通過圍術期、放化療、中醫(yī)及理療的綜合護理措施增強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減輕心理壓力,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8%vs28%),提高患者滿意度(64%vs82%)。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護理工作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并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