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yī)院(467000)李俊紅
腦膜瘤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顱內腫瘤,其致病因素較多,臨床診斷較難,因而漏診率、誤診率均較高,患者的預后較差。手術切除是臨床治療腦膜瘤的主要手段,但手術時間較長,操作復雜,因此手術過程中極易發(fā)生低體溫[1]。術中低體溫指手術過程中發(fā)生的核心體溫低于36℃,并且是對患者有害的體溫下降,是行手術治療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其不僅可以增加術中風險,還會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及手術療效產生不利影響[2]。本研究對80例腦膜瘤患者手術切除過程中充氣式保溫毯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現報到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行擇期全身麻醉下腦膜瘤切除術的腦膜瘤患者80例。根據術中保溫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37~59歲,平均(42.6±7.1)歲;手術時間149.4~197.8min,平均(169.3±30.7)min。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5~60歲,平均(43.4±6.9)歲;手術時間147.8~196.4min,平均(168.3±29.9)min。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腦膜瘤切除術,對照組手術過程中常規(guī)蓋被進行術中保暖。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充氣式保溫毯進行保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中及術后體溫變化情況,并對兩組患者的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率及低體溫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分析采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體溫的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術前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體溫(36.0±0.3)℃、術后體溫(36.2±0.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35.4±0.4)℃、(35.1±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患者低溫及低溫相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低體溫(7.5%)、寒顫(2.5%)、躁動(5.0%)、蘇醒延遲(0%)及術后切口感染(0%)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42.5%)、(22.5%)、(25.0%)、(12.5%)、(1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正常情況下,機體可行自主性、行為性體溫調節(jié)以維持體溫恒定及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全身麻醉下腦膜瘤切除術對于腦膜瘤患者而言為創(chuàng)傷性手術,且全身麻醉可損傷機體的行為性體溫調節(jié)功能,導致術中低體溫發(fā)生;同時,術中手術室溫度較低及液體補給等,進一步加重了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風險[3]。因此,加強術中體溫維持效果對腦膜瘤手術患者低體溫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充氣式保溫毯是向保溫毯中持續(xù)注入熱空氣,通過與患者進行有效熱交換以提升患者體溫的一種新型升溫設備。本研究對充氣式保溫毯在全身麻醉下腦膜瘤切除術中的保溫效果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術前體溫無差異(P>0.05);但觀察組患者術中及術后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低體溫、寒顫、躁動、蘇醒延遲及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充氣式保溫毯可以有效預防全身麻醉下腦膜瘤切除術患者術中低體溫的發(fā)生,且可以降低低體溫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是一種有效的升溫措施。
綜上,充氣式保溫毯可以有效維持擇期全身麻醉下腦膜瘤切除術中患者低體溫的發(fā)生率,降低低體溫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