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467099)馮勝凱 王文敬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95例髖部骨折內固定失敗患者,男48例,女47例;年齡51~87歲,平均(75.34±3.38)歲;內固定術和髖關節(jié)置換術之間間隔時間是6~144個月,平均間隔時間是(34.56±4.16)個月;內固定失敗類型: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失敗者5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失敗者45例;失敗原因:內固定切出33例,內固定脫出移位29例,骨折不愈合21例,骨折畸形愈合引起骨關節(jié)炎12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患者均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①術前準備:若患者肢體腫脹,需予以靜脈超聲檢查,判斷其是否存在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前活動能力較差者,應在住院后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療,預防血栓形成,但術前1d需停藥;進行各項術前檢查,糾正患者貧血和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并對合并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術前進行科室會診,提升患者對手術的耐受性,術前半小時經靜脈予以抗生素進行抗感染預防。②手術方式:經后外側入路,逐層切開皮膚,必要時可朝向股骨遠端切開,延長手術切口,以便于順利取出內固定物;切除前次手術遺留的瘢痕,取出內固定物后,松解股骨近端,取出股骨頭并清理髖臼;若髖臼內側軟骨無明顯破壞或者退變,且患者身體狀態(tài)較差,則使用人工髖關節(jié)予以置換。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若假體內側支撐物較差,則以長柄假體,根據病人骨質狀態(tài)、髓腔形態(tài)選擇適合的骨水泥型假體或者生物型假體。若術中發(fā)現股大粗隆或者小粗隆未愈合,并伴發(fā)明顯移位,則以鋼絲捆綁固定,若懷疑有感染則取關節(jié)囊組織送檢。本組患者均未發(fā)現感染。③術后處理:經靜脈注射予以抗生素抗感染3d,以皮下注射低分組肝素等方式預防血栓形成,術后第3d下地活動。
1.3 觀察指標 參考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1],評估患者術后6個月的髖關節(jié)功能,總分是100分,其中90~100分者為優(yōu),80~89分者為良,70~79分者為中,而70分以下者為差;手術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人數×100%;參考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2],評估患者再手術前、手術后的生活質量水平:其中,WHOQOL-BREF量表涵蓋社會關系、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并應用百分制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證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20.0統(tǒng)計數據,定量資料以(±s)表示,實行t檢驗;若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則以P<0.05描述。
2.1 觀察本組患者術后半年的髖關節(jié)功能 本組患者共95例,Harris評分為優(yōu)者41例,為良者50例,為中者3例,為差者1例,其手術治療優(yōu)良率是95.79%。
2.2 觀察本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水平 手術前,本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是(52.73±15.39)分;手術后,本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是(88.42±6.31)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據報道,髖部骨折患者內固定手術失敗后,再手術面臨者瘢痕愈合、骨缺損、取出內固定、出血量大、手術時間長等諸多挑戰(zhàn),對于再手術的要求較高。再手術方式的選擇應根據患者骨質、身體狀態(tài)、髖臼軟骨情況、髖關節(jié)關節(jié)炎程度等決定,髖關節(jié)置換術作為髖部骨折內固定失敗后的一種補救措施,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手術風險系數低、適應癥廣泛等優(yōu)勢。相對年輕的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失敗病例,若能排除感染,則大部分患者可選擇再次進行內固定治療,成功率較高,但若內固定失敗后,出現骨關節(jié)炎、關節(jié)軟骨退變、股骨頭壞死等,則需要實施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若患者高齡、一般情況較差,術中發(fā)現其髖臼一側軟骨保存完整、無明顯退變,則可選擇人工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在減少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傷的前提下,恢復其髖關節(jié)功能。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中要求置入假體,而假體應以生物型假體作為首選,其可預防骨水泥滲入至內固定骨孔內,并減少骨水泥對于人體血液動力學狀態(tài)的影響。
結果提示:本組患者的手術治療優(yōu)良率高達95.79%,且治療后生活質量明顯提升,證明了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髖部骨折內固定失敗患者的有效性,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