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舸
(固始縣婦幼保健院,河南 信陽 465200)
血源性傳播疾病是一種能夠通過血液傳染的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嚴重危害著患者以及醫(yī)護人員的生命安全,是臨床醫(yī)學、傳播學以及消毒學中需要研究的一個難題[1]。在臨床醫(yī)學中,醫(yī)護人員由于工作性質是經常要接觸到各種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患者,被傳染的發(fā)生率也較高,在產婦中護理人員的感染幾率更大,在做好自身的消毒措施同時也要做好產房的消毒隔離處理[2]。文章針對血源性傳播疾病孕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消毒隔離處理的要點進行分析,現研究如下。
對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期間來固始縣婦幼保健院20例患有血源性傳播疾病的孕產婦在分娩時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20例患有血源性傳播疾病孕產婦年齡為23.5~33.4歲,平均年齡為(26.7±0.8)歲,孕期在36.5~40.8周,平均孕期為(39.6±0.4)周,首次妊娠的患者有12例,2次或以上妊娠的患者有8例。經疾病控制中心檢驗,20例血源性傳播疾病孕產婦中有11例乙肝患者,7例梅毒患者;2例AIDS患者。
血源性傳播疾病主要傳播方式有血液傳播和母嬰垂直傳播,進行常規(guī)傳染學預防消毒措施進行處理,需要為相同疾病的產婦安排在相同的產房,不同疾病的產婦單獨安排病房,預防出現產婦與醫(yī)護人員出現交叉感染的現象。a)消毒隔離措施:對血源性傳播疾病孕產婦進行床旁隔離,告知產婦盡量在自己病床周圍活動,不要坐在其他病床以及其他病房,不要觸碰他人的物品。在接觸過物品后需要嚴格消毒,特別是門把。洗手時盡量使用感應式洗手盆,若醫(yī)院沒有,可以將消毒紙包裹住水龍頭,洗完手后即可將消毒紙扔掉。如廁時盡量選擇蹲式廁所,若使用坐式馬桶的話,需要鋪上一次性坐便墊。產婦病房中的所有垃圾都要使用雙層垃圾袋裝好,并且按照傳染性物品進行處理。病房每天都需要進行2~3次的消毒處理,可以選擇2%~4%戊二醛屬滅菌劑進行消毒[3]。保持產婦病房內的空氣流通,每天需要開窗30 min。每隔一天需要使用紫外線消毒,1 h/次。b)在為新生兒進行護理時,要注意新生兒的衣物以及用品需要單獨進行清潔,預防產婦與新生兒的交叉感染。由于血源性傳播疾病不會通過接觸傳染,因此可以幫助產婦與新生兒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接觸。c)醫(yī)護人員在為血源性傳播疾病孕產婦助產時,要注意預防產婦的血液及羊水傳染。穿戴具有防水功能的手術服,或是準備具有防水功能的圍裙。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戴好口罩及眼罩,預防產婦的羊水及血液濺射。若發(fā)生醫(yī)護人員接觸到患者的血液及羊水,需要立即用消毒劑進行處理,重復幾次;做好初期的處理后,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預判[4]。d)新生兒出生后,采用紗布對其口腔進行清理,必要情況下需行吸痰處理,采用注射器連接吸痰管,將其呼吸道以及腹腔中的羊水和胎糞吸出,為新生兒的眼部及耳道進行清潔,待為新生兒的全身清洗干凈后送至輻射臺保暖。e)在血源性傳播疾病孕產婦分娩過程中,待助產結束后要謹記洗手消毒。在為血源性傳播疾病孕產婦進行剖宮產中需要注意:在實現侵襲性操作時要動作輕柔,將器械車推至手術臺旁邊,推車的下層放置醫(yī)療用品,使用過的注射器需要放入利器桶內。f)若醫(yī)護人員出現銳氣刺傷使,應馬上進行相關的處理,先將血液擠出一部分后,使用碘酊和碘酒進行消毒處理,包扎好后,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預判,并且抽取血液進行檢測,還可以肌注HBIG200進行預防。g)待手術結束后,首先將產婦中所用到的醫(yī)療設備進行消毒處理,使用2%~4%過氧乙酸浸泡消毒后,再送至清潔中心進行滅菌處理。
20例血源性傳播疾病孕產婦分娩過程中無不良反應,新生兒的呼吸循環(huán)無障礙,并且消毒處理較好,能夠減少醫(yī)護人員在分娩時造成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感染。
血源性傳播疾病是指病菌可以通過血液傳播而導致患者出現病毒感染的疾病或者綜合癥,目前醫(yī)學界中發(fā)現許多病毒都能夠通過血液傳染造成大規(guī)模流行,主要包括有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瘧疾等[5]。不安全注射是導致血源性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一旦不安全注射發(fā)生,則可能會給醫(yī)務人員帶來嚴重的身體危害和心里危害,同時后期的用藥治療也會給其家庭帶來經濟危害。針對孕產婦這個特殊人群,如果在其分娩的過程中不能進行有效的消毒隔離,則不僅可能會危害到醫(yī)務人員,還有可能會危害到新生兒。因此,針對帶有血源性傳播疾病的孕產婦進行有效的消毒隔離尤為重要。
本研究針對20例具有血源性傳播疾病的孕產婦分娩期間的消毒隔離工作進行了信息收集/整理,通過為血源性傳染疾病的孕產婦分娩是的消毒隔離處理進行要點分析,對其中的消毒隔離措施進行總結,得出結論包括以下內容:首先我院醫(yī)護人員必須要重視自我保護,做好各項消毒工作,嚴格按照6步洗手法進行手部清潔,注意穿戴消毒手套和隔離衣服,必要時也要佩戴防護鏡或者面罩,以避免在分娩過程中產婦血液飛濺到面部或者眼睛里面。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標準進行,對產婦使用過的醫(yī)療用品、器械等需要妥善保管、處理和消毒。以有效減少護理人員傳染血源性傳播疾病,加強消毒管理,為產婦提供更優(yōu)秀的護理。其次醫(yī)護人員需要樹立正確的消毒觀念,將血源性病毒感染產婦的血液、體液等視為具有傳染性,在接觸產婦時要注意做好消毒及預防措施,減少直接與產婦血液、體液的直接接觸,但護理人員自身出現皮膚受損時,最好不要進行傳染性手術,在必須進行手術的情況下,則需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程進行。但是如果我院醫(yī)護人員在對產婦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出現了職業(yè)暴露,則需要對其進行緊急處理。比如在對產婦進行傷口縫合的過程中被縫針刺傷后,應立即對傷口進行消除處理,并到檢驗科抽血進行相關性化驗。再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尖銳器物操作時要注意安全,預防出現損傷的情況,減少病毒傳染的幾率。產婦使用過的醫(yī)療器械和物品都要安裝相關的標準進行操作,進行消毒或焚燒處理。對產婦的血液樣本進行抽取、保管與運輸過程中都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待消毒后才能夠進行檢測。最后救贖對于產婦生產的隔離產房也要進行有效的終末消毒,接生的產床上需要用一次性的大墊單,盡量避免產床的污染。撤下以后也需要用含氯的消毒劑對產床和地面進行徹底的消毒。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血源性傳播疾病的發(fā)生率增長,導致醫(yī)護人員被傳染的可能性增加,使得醫(yī)院對于血源性傳播疾病患者的護理及消毒方面開始重視起來,對于控制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護理人員也要加強自身的保護意識,預防出現血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