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蘭考第一醫(yī)院(475300)戶俊建 鄭頌浩 劉新冬 王高猛
縮短指骨斷指再植術為治療斷指傳統手段,但術后易發(fā)生血管危象,且功能恢復效果不理想。游離腕橫紋復合組織瓣攜帶掌長肌腱、正中神經掌皮支,行無縮短斷指再植術,利于血管循環(huán)缺損修復及斷指功能、感覺恢復,且外形美觀,具有顯著優(yōu)越性。本研究選取我院斷指患者58例,探究游離腕橫紋復合組織瓣橋接創(chuàng)面修復無縮短斷指再植術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選取2016年10月~2019年6月斷指患者58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各29例。對照組女9例,男20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41.85±9.26)歲;觀察組女10例,男19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42.74±10.08)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縮短指骨斷指再植術治療。創(chuàng)面清創(chuàng),將斷端裸露指骨咬除,復位,鋼針內固定,對損傷肌腱進行修整、縫合,吻合離斷指動脈、神經、靜脈(顯微鏡下)。
觀察組給予游離腕橫紋復合組織瓣橋接創(chuàng)面修復無縮短斷指再植術治療?;紓韧髾M紋設計皮瓣(橢圓形),橈側、尺側分別達拇長展肌肌腱、尺側腕屈肌肌腱,對周圍皮膚進行依次切開游離,使皮下組織顯露,解剖橈動脈掌淺支(顯微鏡下),并向遠端解剖至舟骨結節(jié)以遠2cm,范圍3cm×2.5cm~6.5cm×2.5cm,游離復合組織瓣(攜帶掌長肌腱、正中神經掌皮支),移植橋接修復創(chuàng)面。淺靜脈(復合組織瓣)與指背靜脈吻合,橈動脈掌淺支兩端與指動脈遠近端吻合。兩組術后均給予抗凝、抗感染、抗痙攣治療,對皮瓣血運進行密切觀測。兩組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療效;關節(jié)活動度。以TAM標準評估,恢復至原有60%為優(yōu);恢復至原有40%為良;恢復至原有30%為可,將優(yōu)、良計入優(yōu)良率。
1.4 療效標準 以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斷指再植功能評定標準[1]評估,運動功能(20分)、感覺恢復(20分)、外觀(20分)、日常生活活動(20分)、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10分)、恢復工作情況(10分),80~100分為顯效,60~79分為有效,<60分為無效。將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96.55%)較對照組(72.41%)高(P<0.05)。
2.2 關節(jié)活動度 觀察組優(yōu)16例,良11例,可2例,優(yōu)良率93.10%(27/29);對照組優(yōu)11例,良9例,可9例,優(yōu)良率68.97%(20/29)。觀察組關節(jié)活動度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χ2=5.497,P=0.019)。
傳統縮短指骨斷指再植術為了盡量保留斷指長度,傷口清創(chuàng)時,部分挫傷血管組織、皮膚軟組織得以保留,術后血管危象發(fā)生率較高,且功能恢復效果不理想。腕橫紋復合組織瓣軸心血管為橈動脈掌淺支,位置表淺,可攜帶動靜脈、掌長肌腱、正中神經掌皮支,對血管循環(huán)缺損、肌腱缺損、神經缺損進行修復。
腕橫紋復合組織瓣具有以下優(yōu)勢:①供區(qū)隱蔽,厚薄適中,無毛發(fā),皮膚結構、質地與手指皮膚相似,修復后顏色、外觀、耐磨性、彈性好;②血管直徑與指動脈靜脈口徑相符,便于吻接;③攜帶掌長肌腱,與斷指伸、屈肌腱縫合,利于斷指伸、屈指功能恢復;④攜帶動靜脈,與固有動脈、指背靜脈吻接,利于血管循環(huán)缺損修復;⑤攜帶正中神經掌皮支,與固有神經吻接,利于手指感覺恢復;⑥橈動脈掌淺支血管解剖恒定,供受區(qū)同一術野,利于手術操作;⑦復合組織瓣與供區(qū)直接縫合,外形美觀,對拇指功能無影響[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關節(jié)活動度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游離腕橫紋復合組織瓣橋接創(chuàng)面修復無縮短斷指再植術治療斷指患者,可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療效顯著。
綜上可知,游離腕橫紋復合組織瓣橋接創(chuàng)面修復無縮短斷指再植術治療斷指患者,可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