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嵐 樊 路 彭美琳 李夢月 邵子瑜
睡眠是兒童的一項基本生理過程,充足和優(yōu)質的睡眠對兒童體格生長、機體免疫、能量恢復、記憶鞏固、情緒行為表現(xiàn)、認知發(fā)展、日間功能等都是至關重要的[1]。而不良睡眠則對兒童的智力、情緒行為和學校表現(xiàn)等產生消極影響[2]。學齡前兒童神經(jīng)發(fā)育逐漸成熟,睡眠規(guī)律逐漸形成。本研究對合肥市3~6歲學齡前兒童睡眠習慣進行調查,分析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睡眠問題及其危險因素,為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加強學齡前兒童睡眠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齡前兒童良好的睡眠習慣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2018年4~6月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合肥市瑤海區(qū)、新站區(qū)4所幼兒園,整群抽取所有班級,此次共調查931名3~6歲兒童的家長,回收有效問卷856份,問卷總有效率為91.94%。本調查經(jīng)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家長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1.2.1.1一般信息 一般信息包括人口學特征、家庭養(yǎng)育因素等。
1.2.1.2 問卷內容 采用兒童睡眠習慣問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 CSHQ)對其家長進行調查,CSHQ已由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兒童保健科標化,信效度良好,用以篩查2~12歲兒童常見睡眠問題[3]。兒童父母根據(jù)兒童最近1周睡眠狀況進行評定,CSHQ總分>41分,即為睡眠質量不良,分值越高,表示存在睡眠問題越嚴重。CSHQ可分為8個維度,包括:①就寢習慣不良(題1、3、4、5、6、8),指就寢前是否抗拒睡覺、入睡時是否需要家人陪伴等現(xiàn)象;②入睡潛伏期延長(題2),指從上床準備睡覺到睡著的時間是否符合標準;③睡眠持續(xù)時間不規(guī)律(題9、10、11),指睡眠量是否適宜與穩(wěn)定;④睡眠焦慮(題5、7、8、21),指是否存在害怕獨自睡覺、黑暗或在陌生環(huán)境中難以入睡等現(xiàn)象;⑤夜醒(題16、24、25),指是否存在半夜轉移到他人(父母、兄弟姐妹)床上的現(xiàn)象;⑥異態(tài)睡眠(題12、13、14、15、17、22、23),指睡眠時是否存在尿床、說夢話、夢游、磨牙、噩夢驚醒及肢體動作多等現(xiàn)象;⑦睡眠呼吸障礙(題18、19、20),指睡眠時是否存在打鼾聲音大、呼吸困難及停止呼吸的現(xiàn)象;⑧白天嗜睡(題26、27、28、29、30、31、32),指早晨是否自己醒來、起床后的情緒、起床后是否需很長時間才能清醒以及看電視、坐車時是否會睡著等現(xiàn)象。每題錄入時, 通常(5~7次/周)=1分, 有時(2~4次/周)=2分, 偶爾(0~1次/周)=3分。題目4、5、6、7、8、9、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統(tǒng)計分析時需轉換。轉化方法:原先的計分值1=3,2=2,3=1;而題目1、2、3、10、11、32保持原錄入數(shù)值不變。待轉換完成后,再進行8個維度得分的計算,維度內各個問題得分相加為該維度得分,8個維度得分的總和為CSHQ總評分。問卷各維度的評估標準為:入睡潛伏期延長、睡眠持續(xù)時間不規(guī)律、睡眠焦慮、夜醒、異態(tài)睡眠和睡眠呼吸障礙6個維度,各維度如至少有1個題項每周出現(xiàn)2 d以上, 即認為存在該問題; 就寢習慣不良和白天嗜睡2個維度, 各維度如至少有2個題項每周出現(xiàn)2 d以上,即認為存在該問題。其中,兒童平均夜間睡眠時間=(工作日夜間睡眠時間×5+周末夜間睡眠時間×2)/7。根據(jù)學齡前兒童睡眠特點及參考其他文獻[4],將就寢時間分為早于21∶01、21∶01~22∶00、晚于22∶00,根據(jù)美國兒科學會和睡眠學會對學齡前兒童的睡眠推薦量[5]和我國衛(wèi)健委0~5歲兒童睡眠衛(wèi)生指南建議[6]及參考相關研究[7],將睡眠持續(xù)時間<10 h界定為睡眠不足。
1.2.2 質量控制 調查前對托幼機構保健醫(yī)師進行培訓,統(tǒng)一調查方法,確保本次調查質量。問卷由托幼機構保健醫(yī)師交給班級教師,老師在發(fā)放問卷時說明該問卷填寫的注意事項以及上交時間,收集問卷時迅速核對有無遺漏項目,如有遺漏要求家長補充完整,保證整個調查在7 d內完成。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學齡前兒童就寢時間及夜間睡眠時間,分析其8個維度的睡眠問題,分析有無睡眠質量不良與兒童性別、年齡、家庭模式、父母學歷、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同床睡眠的關系。
2.1 一般情況 856名學齡前兒童中,男孩479名(55.96%)、女孩377名(44.04%)。父、母親文化初中及以下分別為70名(8.18%)和93名(10.87%),高中/中專221名(25.82%)和232名(27.10%),大專及以上565名(66.00%)和531名(62.03%);家庭模式:核心家庭437名(51.05%)、直系家庭377名(44.04%)、聯(lián)合家庭35名(4.09%)和單親家庭7名(0.82%);父、母親從不責備打罵孩子的分別為253名(29.56%)和113名(13.20%),偶爾責備打罵孩子的分別為585名(68.34%)和697名(81.43%),經(jīng)常責備打罵孩子的分別為18名(2.10%)和46名(5.37%)。
2.2 學齡前兒童就寢時間及夜間睡眠時間分析 856名學齡前兒童平均就寢時間為21∶39,其中早于21∶01有114名(13.32%)、21∶01~22∶00有545名(63.67%)、晚于22∶00有197名(23.01%)。856名兒童夜間睡眠時間為(9.72±0.62)h,男女孩夜間睡眠時間均為(9.72±0.62) h,男女孩夜間睡眠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12,P=0.911),526名(61.45%)兒童夜間睡眠時間不足(<10 h)。
2.3 學齡前兒童睡眠問題分析 856名學齡前兒童中,790名兒童存在睡眠質量不良,占92.29%。學齡前兒童睡眠問題分布情況見表1。
2.4 學齡前兒童睡眠質量不良的危險因素分析 學齡前兒童睡眠質量不良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2。以是否出現(xiàn)睡眠質量不良為因變量(無睡眠質量不良=1,睡眠質量不良=2),以是否同床睡眠為自變量(不同床睡眠=1,同床睡眠=2),將年齡作為控制變量(3歲=1,4歲=2,5歲=3,6歲=4),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同床睡眠是學齡前兒童睡眠質量不良獨立的危險因素(P<0.001)。見表3。
注:控制因素為兒童年齡
良好的睡眠可以促進兒童生長發(fā)育[1]。本研究中,合肥市856名3~6歲兒童就寢時間及晚于22∶00就寢的比例、夜間睡眠時間及夜間睡眠時間<10 h率,與王廣海[7]對我國 10所城市學齡前兒童睡眠情況調查的數(shù)據(jù)基本符合,好于廣州市數(shù)據(jù)[8]。而國外,如美國學齡前兒童平均就寢時間為20∶39,夜間睡眠時間平均為10.47 h[9]。與美國相比,合肥市學齡前兒童晚上就寢時間晚,睡眠持續(xù)時間短。合肥市學齡前兒童課業(yè)負擔尚不是嚴重的問題,此現(xiàn)象可能與家長缺乏睡眠知識、兒童晚上視屏暴露時間過長[10]有關,建議撫養(yǎng)人適當提早晚上就寢時間,視屏時間每天<2 h,保障學齡前兒童充足睡眠。
本調查中,睡眠問題前4位為睡眠焦慮(90.42%)、就寢習慣不良(88.43%)、睡眠持續(xù)時間不規(guī)律(67.76%)和白天嗜睡(67.29%),與國內研究[7,11]報道的學齡前兒童多發(fā)睡眠問題種類基本相符,但發(fā)生率高于兩者。而西方國家學齡前兒童睡眠問題報告率多在20%~45%[12-13],可見,合肥市學齡前兒童的睡眠問題較國內外同年齡段兒童突出,值得引起關注。
本研究顯示,同床睡眠是3~6歲兒童睡眠質量不良獨立的危險因素。同床睡眠是產生兒童睡眠行為問題、睡眠質量不良的重要影響因素[13-15]。一方面,同床睡眠與東方文化、帶養(yǎng)方式及住房面積小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家長對兒童睡眠問題關注度不夠有關。本次調查中,與家人同床睡眠的兒童占77.92%,與珠三角地區(qū)71.9%基本符合[16]。同床睡眠的不利影響主要有:①可能因為兒童受同睡家長的影響,作息時間與家長不同(兒童就寢時間一般均早于家長),且部分家長可能在臥室里使用能產生干擾兒童睡眠光線的電子產品[3],所以產生兒童就寢習慣不良。②長期與家人同床睡眠的兒童可能更缺乏獨立入睡的能力,需要拍打或者陪伴才能入睡,導致入睡潛伏期延長。③與家長同床睡眠的兒童在睡眠時會依賴家長的陪伴,對黑暗或陌生環(huán)境適應力較差,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④睡眠過程中,在快動眼睡眠階段容易被家長誤認為孩子醒來而拍打哄睡,打擾兒童睡眠,導致睡眠片段化[14-15]。因此,要加強對學齡前兒童家長睡眠健康教育,糾正同床睡眠等不良睡眠方式,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睡眠習慣。
綜上所述,合肥市3~6歲學齡前兒童夜間就寢時間偏遲,睡眠時間偏短,睡眠問題突出,同床睡眠普遍。下一步將加強睡眠健康教育,以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重視。本次調查為提高合肥市學齡前兒童睡眠質量,促進合肥市學齡前兒童的睡眠健康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