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可,吳麗敏,韓明向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安徽 合肥;3.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韓明向系安徽省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教授,安徽省中醫(yī)院院長、名譽院長,為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博士及碩士生導師,安徽省首屆國醫(yī)大師等。
圍絕經期綜合征是指婦女絕經前后出現(xiàn)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軀體及精神心理癥狀[1]。圍絕經期指的是卵巢功能開始衰退直至絕經后1 年內的階段。影響女性絕經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與初潮年齡正相關,初潮越晚絕經越可能會推遲;妊娠次數與哺乳時間長短與絕經年齡呈正相關,妊娠次數多、哺乳時間越長,絕經年齡可能越晚。因為妊娠和哺乳時期卵巢使排卵受到抑制,從而使絕經推遲;流產、刮宮可導致卵巢早衰,導致絕經時間提前;除此之外,絕經的年齡可能還與遺傳、環(huán)境、體育鍛煉、生活作息、職業(yè)、吸煙、飲食等因素相關。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①月經紊亂;②血管收縮癥狀:如潮熱盜汗等;③自主神經失調癥狀:如心悸、眩暈等;④精神神經癥狀:如激動易怒、焦慮不安、抑郁等。卵巢功能評價(如血清FSH、E2、抗米勒管激素AMH 等)有助于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2]。治療上主要采用心理疏導、激素補充治療等治療[3]。
中醫(yī)學,將圍絕經期綜合征稱為絕經前后諸證,伴隨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xiàn)明顯不適證候如烘熱汗出、潮熱汗出、眩暈耳鳴、煩躁易怒,腰背酸楚、心悸失眠、面浮肢腫、皮膚蟻行樣感、情志不寧等,稱為絕經前后諸證,亦稱“經斷前后諸證”[4]。
韓教授認為腎衰天癸竭為絕經前后發(fā)病的基礎,腎陰陽失衡為其發(fā)病病機的關鍵,常涉及其他臟腑,尤以心肝脾為主。《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發(fā)長;……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蹦I為“先天之本”,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當女性進入到絕經前后,腎精虧虛,沖任二脈會有所虛損,天癸逐漸枯竭,致使人體陰陽失衡引發(fā)絕經前后諸證,由此可見絕經前后諸證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腎精虧虛,并將此病辨證分型為腎陰虛證、腎陽虛證、腎陰陽兩虛證,且多以腎陰虛為主。腎陰陽失衡,亦會涉及其他臟腑,尤以心肝脾為主。生理上心腎水火相交,若腎陰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常出現(xiàn)心火亢盛證候;肝腎乙癸同源,腎陰不足,導致肝腎陰虛,陰虛日久化火;腎為肝之母,肝為水之子,即“水生木”,腎水不足無以滋養(yǎng)肝木,肝氣不足使全身氣機不能沖和條暢,肝氣郁結,日久則氣郁化火。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后天互相充養(yǎng)。腎虛陽衰,火不暖土,導致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濕聚生痰[5]。
韓教授認為圍絕經期綜合征以腎虛為本,病理變化以腎陰陽平衡失調為主,常兼有心火亢盛、肝陰虛、肝氣郁結、脾氣虧虛等證候,臨證關鍵在于辨清陰陽屬性及臟腑辯證[6]。腎陰虛者可見烘熱汗出、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癥狀;腎陽虛者可見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陽虛內寒癥狀;陰陽兩虛者則可寒熱錯雜、陰陽兩證同時并見。心火亢盛者??梢娦募率摺⒖谏嗝訝€疼痛等;肝陰虛者??梢妰赡扛蓾?、脅肋隱隱灼痛、手足蠕動等;肝氣郁結者??梢姛┰暌着?、胸脅脹痛、脈弦等;脾氣虧虛者常可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便溏等癥[7]。
病案舉例:患者李某,女,47 歲。2011 年9 月15 日初診。月經紊亂2 年余。2 年前月經規(guī)律,7/28-30 天,月經量中等,色紅。近2 年月經紊亂,5-10/15-45 天,月經量時多時少,偶有痛經,有血塊。PMP:2011 年8 月20 日,LMP:2011 年9 月5 日-9 月12 日,量時多時少,色紅,偶有痛經,有血塊。既往當地醫(yī)院激素治療,現(xiàn)轉求中醫(yī)治療。孕產史:2-0-0-2,1984 年順產1 女嬰、1988 年順產1 男嬰,現(xiàn)均體健。
刻下:乍寒乍熱,時有烘熱汗出、五心煩熱,時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腰背冷痛,健忘,頭暈耳鳴,納可,少寐或不寐。舌淡,苔薄,脈沉弱。
西醫(yī)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
中醫(yī)診斷:絕經前后諸證 腎陰陽俱虛證。
治法:滋陰疏肝,溫腎助陽。
方藥:北沙參15g、麥冬10g、當歸10g、生地黃20g、枸杞子10g、柴胡10g、香附10g、黃芩12g、黃連10g、黃柏10g、蓮子心10g、菟絲子 10 g、巴戟天10g。10 劑,水煎,早晚溫服。
復診(2011 年9 月25 日):
LMP:2011 年9 月5 日-9 月12 日,服藥后烘熱汗出、五心煩熱、畏寒肢冷、腰背冷痛較前稍好轉?,F(xiàn)仍感腰膝酸軟,健忘,頭暈耳鳴,少寐或不寐。舌淡,苔薄,脈沉。前方去黃芩、黃連,加用茯神10g、酸棗仁15g、杜仲10g、肉豆蔻10g、淫羊藿6g。再服10 劑,水煎,早晚溫服。
三診(2011 年10 月5 日):
LMP:2011 年10 月4 日,現(xiàn)月經量少,色暗紅,無痛經,無血塊。服藥后烘熱汗出、五心煩熱、畏寒肢冷、腰背冷痛等癥狀均較前明顯好轉。仍感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納寐尚可,舌脈同前。治擬滋陰疏肝,溫腎助陽。擬方同前,繼服一周期。
按語:本案是典型的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yī)絕經前后諸證中的腎陰陽兩虛證。該患者年近半百,腎精虧虛,沖任二脈虛損,天癸逐漸枯竭,腎精不足,致腎陰陽俱虛,導致月經紊亂,量或多或少。陰陽失衡,營衛(wèi)不和,則乍寒乍熱,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腎陽不足,失于溫煦,則畏寒肢冷,腰背冷痛;腎精虧虛,腦髓失養(yǎng),則頭暈耳鳴、健忘;舌淡,苔薄,脈沉弱均為腎陰陽俱虛之征。韓教授認為絕經綜合征病機根本為腎陰虧虛,同時認為肝腎乙癸同源,腎陰不足,導致肝腎陰虛;腎為肝之母,腎水不足無以滋養(yǎng)肝木,肝氣不足無以使全身氣機沖和條暢,肝氣郁結。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則,擬用滋陰疏肝,溫腎助陽的方法,選用一貫煎合菟絲子、補骨脂等加減。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補益肝腎;枸杞子滋養(yǎng)肝腎;當歸補血養(yǎng)肝;北沙參、麥冬益陰養(yǎng)血柔肝,配合生地黃以補肝體,育陰而涵陽;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氣,順肝之調達之行;菟絲子補益肝腎;巴戟天溫腎助陽;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瀉火;蓮子心以清熱寧心安神。全方共奏滋陰疏肝,溫腎助陽之功,于滋陰之品中少許疏泄之品,使滋陰而不黏膩,同時佐以溫補腎陽之品,使陰陽并補[8]。
二診:患者服藥后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較前稍好轉,故去黃芩、黃連減輕清熱瀉火之功。失眠癥狀未見明顯好轉,故加用茯神寧心安神,酸棗仁養(yǎng)血補肝、寧心安神。仍有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腰背冷痛,故加用杜仲補肝腎,肉豆蔻、淫羊藿溫腎助陽。再服十劑,繼續(xù)觀察病情。
三診:LMP:2011 年10 月4 日,月經按期來潮,癥狀較前均明顯好轉,仍感腰膝酸軟,繼續(xù)治擬滋陰疏肝,溫腎助陽。擬方同前,繼服一周期。
韓教授認為該病雖主訴復雜,但實則病因單一,病機明確,故在治療此病時抓住腎陰陽兩虛的主要病機,治擬滋陰疏肝,溫腎助陽,選用一貫煎合菟絲子、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等加減治療,辯證準確,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