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300170)李萍
肝癌是我國高發(fā)的惡性腫瘤之一,其起病隱匿,發(fā)現時常已屬晚期,且近年來逐漸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本文將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應用于晚期肝癌患者中,有效增強了患者的心理復原力,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質量。研究方法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肝膽外科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93例,其中男52例,女41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試驗組46例,對照組47例。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
1.2 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實施理性情緒療法。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前的心理復原力及睡眠質量。
1.2.1 心理復原力 采用美國學者Connor和Davidson編制,中科院于肖楠博士修訂并譯制的心理復原力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OSC),該量表包括堅韌性、樂觀性、自強性共3個維度,25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則表示被測試者的心理復原力越強。
1.2.2 睡眠質量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質量(PSQI)量表評估患者近期睡眠質量,該量表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睡眠質量、使用催眠藥物及日間功能障礙共7個條目[1],采用3級評分法,總分0~21分,得分越高,則說明被測試者的睡眠質量越差。得分>7分提示存在睡眠問題。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將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兩組患者出院前心理復原力評分及睡眠質量評分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心理復原力評分為(71.69±12.78)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9.91±11.22)分(P<0.05);試驗組患者的睡眠質量為(6.41±2.53)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12.28±2.78)分(P<0.05)。
3.1 院內干預 收集患者基本資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目前的心理狀態(tài)和主要感受,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意義及重要性,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幫助患者列出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影響其心理的應激性事件。與患者共同探討其關于應激性事件的錯誤認知,引導其深入思考其不合理的認知。要求患者描述產生不合理認知時的情緒、情景和行為反應,幫助患者領悟其負面情緒和行為反應是由不合理信念引起的,而非應激性事件引起的。同時,幫助患者質疑和挑戰(zhàn)影響自身、他人和周圍環(huán)境的不合理信念,建立正確的信念和行為目標,并重新思考和面對應激性事件,以合理情緒來解決問題。
3.2 院外干預 患者出院后,通過定期電話回訪的方式,詢問患者近期心理狀態(tài)和睡眠情況,對其存在的負面情緒和對疾病的疑惑,應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和指導。引導患者端正對疾病的態(tài)度,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告知其無需夸大失眠的不良后果,以免加重心理負擔,形成心理負擔和睡眠障礙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入睡前可創(chuàng)造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減少對大腦的刺激,必要時可遵醫(yī)囑服用輔助睡眠的藥物。
有研究表明[2]:許多癌癥患者死亡的原因并非癌癥本身,而是面對癌癥的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出現一系列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晚期肝癌患者面對疾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悲觀、絕望等情緒,不僅影響了睡眠質量,還可因心理障礙而影響疾病進展和生活質量。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通過熱情、耐心地對待患者,加強溝通和交流,適當地共情,充分調動患者的社會支持,幫助患者區(qū)分合理情緒和不合理情緒,正確面對疾病和自身,保持穩(wěn)定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來面對疾病,提高患者的心理復原力。
綜上所述,對晚期肝癌患者實施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有效幫助了患者建立合理的疾病認知,增強了患者的心理復原力,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質量,進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