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石橋鎮(zhèn)陽坡小學 楊引柏
翻開小學數(shù)學的教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有一部分內(nèi)容是需要學生們?nèi)ァ罢J識”的,如萬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1億有多大、圖形的運動,這些內(nèi)容共同的地方是它們并不要求學生具體地去計算這么大的數(shù)字,或者能夠準確操作這些圖形或方向,而是要求學生“認識”它們即可。但何為“認識”呢?這本來就是一個模糊的、感性的感念,沒有辦法像加減乘除的知識一樣用具體的題目去考核它。如果一定要給學生的“認識”下一個定義,那就是需要學生把一些感性的認識歸納總結到理性的概念上去,比如由一個特別大的數(shù)到這個數(shù)是萬或億。但是小學生本身的理性思維能力是很弱的,要是想讓學生們對一個概念有相對抽象的理性認識,就要先給他們提供感性的材料,這里的感性具體來說就是要絕對貼近他們的生活,這樣才便于他們理解其中的內(nèi)容。那么具體該如何貼近他們的生活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過以下的嘗試。
筆者第一次精心給學生挑選材料是在學習“萬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這一內(nèi)容的時候,說實話讓學生認識個位到百位的數(shù)不是那么困難的,因為他們身邊就存在著這樣的數(shù)字,可是到了千、萬這樣的大數(shù)之后,學生認識起來就很困難了,因為這樣的數(shù)字不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jīng)常遇到的。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想到了引入高鐵這一交通工具,首先,我執(zhí)教的學生大部分都曾回過老家或者是外出旅游過,因此,他們對于高鐵是有一定的認識的;其次,與高鐵相關的數(shù)據(jù)中有很多的關于“萬”的數(shù)字,比如北京到天津的距離大約是130公里(130 000米)。我先采訪有過相關經(jīng)歷的學生,讓他們說說這一路程大概用的時間,再引導學生用除法算一算高鐵每小時的行駛速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是運用了計算器來計算的,因為雖然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除法,但學習的是很簡單的表內(nèi)除法,他們不具備運算這么大的數(shù)的能力。所以筆者選擇了直接用計算器把答案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當?shù)贸鼋Y果時,學生紛紛感嘆:“跑這么快還要用這么長時間呀!”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已經(jīng)對“萬”有了一個感性認識——萬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接下來,我再教學課本上的一萬包含幾個一千、幾個一百、幾個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把剛才的感性的感受上升到了理性的認識。總之,這節(jié)課由學生感興趣的點切入,讓他們在介紹自己的經(jīng)歷的過程中,感性上感覺“萬”的大,接下來趁他們的興奮勁兒來進行關于“萬有多大”的理性抽象教學,他們不知不覺間完成了認識的三步走:不知道——感性——理性,因此可以說這一次認識“萬”的教學是有實效的。
再次運用這種“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學方法是學習“1億有多大”的知識。這一課教材中提供的認識是讓學生們通過我國各地的人口數(shù)和人口總數(shù)來認識“億”的概念。但是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數(shù)據(jù)距離他們的生活太遙遠了,另外,他們對于人口總數(shù)也沒有什么興趣,因此,筆者認為書上的認識方式并不可取。不過挑選適合幫助四年級學生認識“億”的感性資料的難度很大,因為生活中能涉及到這么大數(shù)字的地方似乎都太專業(yè)了,如石油儲量、淡水存儲量、人體有多少細胞等等,這些概念對于學生來說,都是艱澀且無趣的。后來手機啟發(fā)了筆者,對于現(xiàn)在的小學生來說玩各種電子設備簡直就是他們的第一大愛好?,F(xiàn)在的電子設備的存儲量都很大,如128G的手機存儲量等于134217728KB,1TB的移動硬盤存儲量等于1048576MB。具體的教學活動我是這樣進行的,我先用圖片出示了手機、平板電腦、電腦、移動硬盤等,然后問學生認不認識這些東西,學生們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又問這些東西哪個能存更多的游戲、視頻或者圖片,對這個問題有的學生知道,有的學生不知道,所以他們經(jīng)過一番嘰嘰喳喳的討論后得出一個模糊的答案:“手機最少,平板電腦比手機多一點,電腦和移動硬盤都挺多的,比手機和平板都多多啦?!痹趯W生這個“模糊”的回答中,筆者可以抓取到的有效信息是,他們從感性上明白電腦和移動硬盤的存儲量是非常大的。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要把他們感性的認識代入到理性的概念——“億”中去。所以下一步筆者告訴學生1個移動硬盤的存儲量大概是1T,1張清晰圖片的大小大概是1MB,然后給他們出示了這個等式——1TB=1048576MB,1MB=1073741824KB”,然后讓他們自己讀出“1073741824”這個數(shù)字。到這里,學生處于有些明白又有些糊涂的狀態(tài),他們明白了“億”就是那個特別大的數(shù)字,但是他們在生活中又沒見過那么多的圖片,所以還是不太好理解。因此,筆者又用游戲、電影等的存儲給他們展示“1073741824KB”,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讓他們從感性到理性都理解了“億”到底是個多大的數(shù)字。需要說明的是,在這次的教學中,筆者刻意沒有采用上一次讓學生自己動手算一算的方式。這樣做的原因是教材中沒有安排學生學習運算這么大的數(shù)字,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只要帶領學生充分認識了“億”的概念就可以以上兩個課例都是運用“感性認知”的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數(shù)字方面的知識。其實,對于小學生來說,在講解幾何方面的知識時也需要一些“感性認知”的方法。因為小學生和成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在成人看來,文字加圖片的方式已經(jīng)很具體了。但是對于兒童,他們需要在自己動手操作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些幾何方面的知識。在教學“平移”的知識時,筆者發(fā)現(xiàn)我們需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因為在動手操作之前,學生沒有在大腦中完成位移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課上要充分組織學生進行動手的感性認識。傳統(tǒng)的方法是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用書本之類的東西在桌面上進行平移。但是這種方式的效率比較低,小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這個任務又過于簡單,所以很多學生會隨便擺弄幾下就開始玩了。為了提高感性認知的效率,筆者選擇了新的方式。我在班級電腦的桌面上打開了一頁空白的PPT,接著插入幾個圖形,讓學生們上臺用鼠標拖著這個圖形隨意移動。不管哪個學生上來拖動這個圖形移動,我都叫另一名學生說一說這是不是平移,學生們基本都說:“是。”一共叫了五六個學生上來拖動圖形平移,而且筆者也不斷鼓勵學生們讓圖形“走出”不一樣的路線,這樣反復的“實際操作+語言確認”進行完了之后,學生們就完全明白了平移可以是任何方向的,不僅包含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還可以是斜線的方向。接下來我讓學生看我操作,我操作的第一步運用了“旋轉”的功能,把圖形轉了一下,我的這個操作剛完成,就有學生大叫:“這不是平移!”我趁勢提問學生們:“為什么不是了?”并在他們討論之后跟他們強調(diào),平移就是只能移動,而不能有其他的操作。最后筆者用幾道“這是不是平移”的判斷題目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們良好的完成情況體現(xiàn)出這個課堂時間花得值得。通過他們自己和筆者的一系列操作,他們感性上明白了“平移”只能有一步操作,通過做題他們把這種感性的認知上升到了理性的認知,學會了在不動手的情況下如何判斷什么是平移。
綜上所述,通過“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學方法確實可以幫助學生透徹地“認識”一些數(shù)學知識。在運用教學方法時,我們首先要注意,這樣的知識一定是學生在生活中不怎么接觸的。其次,在選擇教學材料上,一定要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最好是學生親身經(jīng)歷過的,例如坐高鐵和手機存儲量。最后,還有一些“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不是通過了解材料可以學到的,而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的方式完成感性認識,這時就要注意學生動手操作的效率,要確定學生是在操作中學習,而不是把操作變成了一種游戲??傊坝筛行缘嚼硇浴钡慕虒W方法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來說值得一試,但也要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完善這種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