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惠施的“歷物十事”當(dāng)中包含的哲學(xué)思想,對于論文研究目的與意義進行了解讀,研究了國內(nèi)外的研討現(xiàn)狀以及研究措施,對惠施的“歷物十事”思想的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進行了簡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的名與實的制度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春秋戰(zhàn)國期間又是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文化上大繁榮,政治上諸侯奪權(quán),周天子位置風(fēng)雨飄搖,在這種政治文化背景下,對名實制度的爭吵與辯論以及辯者就變得多了起來,之后就對惠施“歷物十事”當(dāng)中包含的時空觀思想以及辯證法思想進行逐條分析,惠施某些層面上直觀的體察到了事物的運動變化以及包含著的矛盾,其中蘊含的辯證法思想,在他們的那個時代,惠施的思想是非常具有進步作用的,有利于推動人們正確的認識。
關(guān)鍵詞:惠施;辯證法;莊子;
一、惠施著作考證
惠施也叫惠子,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17年,是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是一位哲學(xué)家、思想家,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惠子是一位非常博學(xué)的人,在魏國的國都大梁做過宰相,魏王對惠施十分賞識,在《莊子·天下篇》中記錄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足以說明惠施的博學(xué)與才智?;菔┍救瞬]有留下來著作,他的思想主要是在《莊子·天下篇》中,由莊子的弟子的弟子記錄下來得以體現(xiàn):“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博,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二與小同伊,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huán)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惠施的“歷物十事”思想在上述《莊子·天下篇》中得以記錄,還記錄了莊子對于惠施思想的看法?!爸鹑f物而不返”是莊子對惠施思想的評價,代表莊子對惠施觀點的不贊同,不同意。但是我們從莊子的記錄當(dāng)中可以得知惠施知識的廣博與言語之間的力量。莊子認為惠施每一個觀點都背離人的實際情況,卻一心想要追求得到超人的名稱,也是因此惠施總是與眾人不和時宜的。莊子與惠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記錄記載的莊子與惠施最著名的就是魚樂”之爭:“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鼻f子還可以有另一種回答:“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我的感受,而我的感受恰恰就是知道魚是快樂的,也就是說,你不知道魚的感受,并不能推出我不知道魚的感受,因為我和你,并沒有被證明在感受上可以完全等價,或者這種感受可以在我們之間傳遞。面對莊子的回答“我知道你知道魚的快樂”,惠施既可以把它當(dāng)做真的,也可以把它當(dāng)作假的,而惠施恰恰就認為這句話的真值為假,莊子就不能自己將這個真值改變。通過惠施與莊子的爭辯可以看出,惠施與莊子在哲學(xué)思想上的差異,莊子及其代表的道家代表的“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人生境界,而惠施代表的是“求真”的理性思維與哲學(xué)思想。在“魚樂”之爭中,莊子想要表達的與惠施所理解的是兩個不同的方面,莊子認為魚是否快樂,與魚是否真的快樂是不同的,莊子強調(diào)的是主觀意志與客觀事實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的一個想法,即是我可以認為并且相信一個事情,但是即使與事實并不相符合也沒有關(guān)系,魚快樂不快樂莊子是沒有辦法得知的,在他的思想里魚的快樂即可以為是也可以為否。而惠施的主觀認知必須與客觀的邏輯相統(tǒng)一的的辯證邏輯,他的感受感知只有他自己能夠洞察,其他人根本無法知曉,所以只有魚知道自己是不是快樂的,在惠施的邏輯里,莊子無法得知魚快樂與否,但是莊子一直沒有談過他知曉魚的快樂,假設(shè)依據(jù)惠施的觀念會得出一個論斷 “莊子不可能曉得魚快不快樂,但是惠施也不可能曉得莊子知道還是不知道魚高興不高興?!彼宰詈蟮挠^點是個悖論,就是莊子不明白魚快樂與否,然而這個事實惠施無法得知,但是惠施又是確定莊子不知道魚是不是快樂的,所以莊子得出的結(jié)論是你知道我知道,所以我也知道魚的快樂,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不需要也沒有必然聯(lián)系。莊子的人生觀是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渴望擺脫所以外物和肉體的束縛,追求一個人精神上的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的哲學(xué)是一種出世主義,是一種達觀主義,莊子在人世間生活,卻不過問人世間的紛繁雜亂的事情。
二、“歷物十事”思想的詳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無比動蕩,各個諸侯為了自己的霸權(quán)而爭搶,周天子也無法穩(wěn)固自己地位,而政治的不安局面必然引起文化的動蕩,曾經(jīng)有的名稱與現(xiàn)實的制度已經(jīng)不相符合,當(dāng)時各個思想家、政治家對名實關(guān)系進行了長期的談?wù)?。在此背景之下也催生了文化的大發(fā)展與繁盛,各個學(xué)家各抒己見,在孔子眼里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禮樂制度崩壞,君臣之間制度喪失,各種不是主流的學(xué)說,暴亂行徑不斷發(fā)生的時代??鬃诱J為,要制止各種“邪說暴行”的流行,改變社會動蕩的局面,首當(dāng)其沖的就是將周禮的威望再次的建設(shè)起來,使社會認可宗法等級秩序,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正名,只有正名才能將上述的問題一一解決掉,孔子所講的是一整個連鎖反應(yīng),如果不進行正名,言語之間就沒有辦法通順有理性,如果言語之間如此,則事情就沒有辦法辦成,事情要是辦不成則想要得到的禮樂的再次興盛就無法達到,那么刑罰的恰如其分的運用就不能完成,百姓就不知道該做點什么才好,總體上意義就是如果不進行正名導(dǎo)致的就是百姓不知道自己該干嘛,沒有是非觀,沒有善惡價值,從而說明了進行正名的必要性。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一些注重在辨證當(dāng)中邏輯研究的一些學(xué)者,主要看重概念的分析,惠施、公孫龍就是其中兩個主要的辯證的人物,惠施的主要思想著作已經(jīng)遺失,但是我們可以從莊子及其弟子的記錄中了解到惠施的思想觀念,公孫龍同惠施的思想同樣引人注目,都是注重邏輯問題的研究,都是注重概念的分類、判斷、和推理。
惠施的“歷物十事”具體內(nèi)容有: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p>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p>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p>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p>
“大同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p>
“南方無窮而有窮”
“今日適越昔來”
“連環(huán)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p>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三、“歷物十事”中的時空觀思想
惠施的“歷物十事“當(dāng)中有包含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時空觀思想,在當(dāng)時來看是非常具有進步性意義的思想,其中第一條“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 意思就是空間非常大,大到無所不包,大到?jīng)]有外部,“小一”指的是物質(zhì)的最小微粒,小到不能夠再進行分割,總體意思上來講就是最大的將不再有它范圍之外的,最小的將不再有它比它范圍更小的,講的就是空間的無限性與相對性問題,與數(shù)學(xué)當(dāng)中的“無限”概念相同,由此可以想到霍金的宇宙無限論,霍金的無限宇宙論在一定程度上與惠施的時空觀思想有一定的相似,霍金的宇宙就是大到外面什么都沒有,霍金認為,宇宙有限而無界,霍金所構(gòu)建的宇宙里沒有邊界;普朗克的時空觀就是小到什么都沒有,量子物理學(xué)在微觀的尺度又重新的構(gòu)建了一次“時空觀”,涉及到了最小的尺度“普朗克尺度”,在普朗克尺度下,時空是“相對”的,是不確定的,這些思想與惠施的時空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疤炫c地卑,山與澤平”講的也是空間的相對性,指的是要從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來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jié)果。
“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講的都是空間的相對性,“歷物十事”中還涉及了微分和積分,“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這一事當(dāng)中的無厚講的就是薄到了極致,體積上是沒有的,但是卻有面積,所以“其大千里“指的就是幾何學(xué)里的面的概念,還涉及到了時空圖與世界線,其中包含著一些現(xiàn)代宇宙論的萌芽。
四、“歷物十事”中的辯證法思想
惠施的“歷物十事”當(dāng)中包含著一定的辯證法思想,在某些部分是比較直觀的猜測,猜測到了事物都是矛盾的和事物的位移。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當(dāng)中也包含有辯證法的因素,“大一”惠施用來指的是大到包羅萬象,小到不能夠在進行分割叫做“小一”,說明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觀察“一”這個內(nèi)容的,所以其中包含辯證法 的因素。惠施的“歷物十事”十個命題,展現(xiàn)了惠施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事物,“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是從高低的角度來看,“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是從大小的角度來看,“無厚不可積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等內(nèi)容來說明事物之間的空間關(guān)系都是相對而言的,從事物的變動不居中說明今昔事物的時間關(guān)系都是相對的,“今日適越而昔來”、“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說的就是空間的相對關(guān)系的內(nèi)容?!叭辗街蟹巾?,物方生方死”,當(dāng)太陽上升到正中央位置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向其他方向過去,開始偏斜,講的是任何事物無時無刻不處于變化當(dāng)中,在西方哲學(xué)當(dāng)中赫拉克利特也有過同樣的觀點,“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黑格爾認為這是辯證法的開始,惠施的二十一事當(dāng)中的“飛鳥之影,未嘗動也”是“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的反命題,與芝諾的“飛矢不動”、“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表達的是相同的意思,“飛矢不動”是說,飛矢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會途徑許多的點,而在這整段時間的某一個瞬間當(dāng)中,飛矢一定會固定的處在某一個瞬間的點之上,所以說在這個瞬間的點之上,飛矢是靜止的,且是不移動的。 “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說的是讓烏龜先爬一個距離,阿基里斯想追上這個距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烏龜繼續(xù)的爬了一個距離,如此阿基里斯就沒有限度的接近烏龜,但是就是沒有辦法追趕上烏龜,這兩個觀點是與惠施觀點相反的反命題。黑格爾的觀點與惠施的觀點類似,黑格爾認為,事物都是處于不同的變化當(dāng)中的,飛矢不可能靜止的停留在某一點上,即便時間被分裂成最小的單位點,飛矢在這上面也是即在這個點上,又在另一個點上的,與惠施一樣都是認為事物是不斷的運動變化的,其中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按笸c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說的是天下的東西如果說都是一樣的,那么一切都具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可以叫做“畢同”,世俗所說的這個東西與那個東西的同異,不過就是小同小異,而“泛愛以物,天地一體也”是與上面相連接的,這是惠施一直想表達的觀點,惠施認為萬物既然都有相同的一方面,那么我們就應(yīng)該用相同的方式方法來進行對待,不應(yīng)該有不同的方面。
文中對莊子與惠施的濠梁之辯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將在莊子書中的得以記錄的惠施的思想來進行分析探查,從而得知了惠施的“歷物十事”的具體逐條思想,從中可以分析出莊子對于惠施思想的看法,觀點,莊子與惠施的思想與智慧都是非常高超卓越的,但是莊子對于惠施的思想看法觀點卻持有一種不贊成的態(tài)度,認為惠施專注于名。之后訴說了一下惠施思想的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對惠施“歷物十事”當(dāng)中包含的宇宙論思想與辯證法思想進行了分析,其中包含著空間的無限性與相對性的問題,其中一些觀點與西方哲學(xué)家的觀點有一脈相通的地方,而惠施的“歷物十事”思想也可以理解為相對和參照,事物有多方面的角度能夠進行解析,可以將其理解為正確性的,也可以將其理解為錯誤性的,當(dāng)我們有了一個參照物之后,事物就不僅僅從一個方面來觀察分析,就要從兩面性的角度來看,用辯證的觀念去思慮。
參考文獻
[1] 莊子.莊子.[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8.
[2] 道藏:第11冊[M].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3] 陳廣忠譯注.淮南子. [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 高華平等譯注.韓非子. [M].北京:中華書局.2015.
[5] 胡適.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 [M].重慶:重慶出版公司.2013.
[6] 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意[C].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
[8] 楊俊光.惠施公孫龍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
[9] 張立文.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M]北京中人民大學(xué)出版杜.2007.
[10] 復(fù)且大學(xué)中國哲學(xué)教研室.中國古代哲學(xué)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劉麗娜(1996.01-),女,漢,黑龍江省富錦市,在讀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xué),研究方向:宗教人類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