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芳,吳曉陽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qū)二O 二醫(yī)院兒科,內蒙古 包頭)
胃食管反流是患者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從而引起患者各類不適癥狀和(或)并發(fā)癥,也有部分患者會因反流物到達咽喉、口腔,從而引導食管外相關癥狀。有文獻和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且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1]。小兒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治療,以藥物治療輔助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節(jié)為主要治療方式,應在臨床明確診斷的前提下,使用對癥藥物輔以飲食干預,一般均可治愈,預后良好[2]。本文,分析探討30 例本院診治的胃食管反流患兒進行對癥治療及護理措施的臨床效果。
本次研究所選樣本均為2018 年6 月至2019 年9 月在本院經相關檢查和臨床癥狀表現(xiàn)確診為胃食管反流的患兒;在征得患兒家長同意后,對樣本進行了相關治療方法、護理干預措施及治療效果的指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所選樣本中,男性患兒20 例,女性患兒10 例;患兒年齡為17d-9 歲,平均年齡(4.55±1.35)歲;患兒臨床皆出現(xiàn)咳嗽、喘息、嘔吐等胃食管反流癥狀,經臨床診斷,有9 例患兒合并有吸入性肺炎、4例出現(xiàn)呼吸暫停;3 例患兒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體重低下。
1.2.1 藥物治療
首先對患兒臨床癥狀予以詳細的詢問和觀察,如是否有不明原因反復嘔吐、咽下困難、反復發(fā)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難治性哮喘、生長發(fā)育遲緩、營養(yǎng)不良、貧血、反復出現(xiàn)窒息、呼吸暫停等,并對患兒進行相關檢查,根據(jù)結果結合臨床癥狀明確診斷[3]。
對確診的胃食管反流患兒,結合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和病情,使用促動力劑、抑酸劑、黏膜保護劑三類藥物對癥治療:使用促動力劑,可提高患兒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增加食管、胃蠕動,廓清食管,促進胃排空,達到減少反流、降低反流物在食管滯留時間的上的;而抑酸劑的使用,可通過抑制患兒胃酸分泌,從而降低反流的酸性物質的刺激、避免因此引起炎癥、操作患兒食管黏膜;服用黏膜保護劑類藥物,則可通過形成保護劑與黏液層中蛋白質混合物,修復患兒黏膜屏障,抵御鹽酸、膽鹽、胰酶等對胃和食管的傷害[3]。常用藥物及用法用量包括:
(1)抑酸拮抗類[5]。西咪替?。浊柽潆?、泰胃美),10-15mg/kg、4 次/d、飯前10-30min 口服(或按每次0.2-0.3g,用5%葡萄糖溶液稀釋后靜滴);雷尼替?。紫踹浑?、胃安太定),3-5mg/kg、1 次/12h 或每晚1 次,口服(或將上述劑量分2-3 次用5%葡萄糖溶液稀釋后靜滴,腎功能不全者劑量減半);硫糖鋁(也具有胃黏膜保護作用),10mg/kg,3-4 次/天,口服。
(2)胃黏膜保護劑[6]。思密達,1-3g/次、3 次/d,飯后溫水調服;鋁碳酸鎂(胃達喜)每次0.3-0.5g/次、咀嚼口服。
(3)促胃動力藥[7]。嗎丁林,0.3mg/kg. 次、3-4 次/天;甲氧氯普胺,0.1mg/kg. 次、3 次/d;西沙比利,0.2mg/kg.次、、3 次/d。均需飯前15min 口服。
1.2.2 手術治療
對使用一般治療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或者合并有食管裂孔疝導致癥狀反復,可選用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內鏡下抗反流術等[6]。相關臨床資料及文獻,證實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長期療效好、與藥物治療效果相當;抗反流手術臨床療效肯定,遠期療效仍需進一步觀察。
1.2.3 輔助治療和護理干預
在患兒接受相關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結合相關輔助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以保證和提高療效。
輔助治療方式主要有體位治療和飲食治療[7]兩種方式,體位治療是通過令患兒在進食后1h,抬高患兒上身30°左右,采取前傾俯臥位,或對較大患兒清醒狀態(tài)下采用直位、坐位,促進胃排空、減少胃反流和吸入反流物。飲食治療,是通過加強對患兒的飲食指導和干預,讓患兒少食多餐、進食以稠厚飲食為主,嬰兒則通過增加哺乳次數(shù)、減少兩次哺乳間隔的方法;人工喂養(yǎng)嬰兒,則可在牛奶中添加麥片或其他食品等;同時,還要少食或不食增加胃酸分泌的食物,如酸性飲料、巧克力、咖啡、辛辣食物等。
護理干預包括對患兒家長進行心理安撫和疏導,協(xié)助其克服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和心理,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充分配合臨床治療,有效緩解和改善父母與患兒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降低反流的發(fā)生率;用藥指導,確?;純喊磿r按量、嚴格遵醫(yī)服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等。
對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患兒,針對其病情、體征及臨床表現(xiàn),實施針對性的治療及護理干預措施后,所有患兒病情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且治療后6 個月的回訪結果表明,患兒無一例出現(xiàn)復發(fā),預后良好。
對參與本研究的患兒及家長進行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對所有接受的臨床治療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達到100%。
與成人患者不同,小兒胃食管反流患者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患兒多表現(xiàn)為嘔吐、食管炎、吸入綜合征、體重不增、反流性食管炎等癥狀,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尤其對于新生兒、早產兒,會由于食管下段括約肌發(fā)育不成熟或者神經肌肉協(xié)調功能差,而引起患者餐時、餐后出現(xiàn)生理性胃食管反流[8];而小兒病理性反流,則一般是由于患兒食管下端括約肌發(fā)生功能障礙、或與功能相關的組織結構異常,從而導致食管括約肌壓力低,造成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多在仰臥睡眠、空腹時發(fā)生[9]。
胃食管反流的患兒,嘔吐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表現(xiàn),且多發(fā)生在進食后1h;年長患兒會有胸骨下燒灼痛、胸悶飽脹等癥狀。可造成患兒出現(xiàn)反復呼吸道感染,引發(fā)合并性肺炎、支氣管哮喘等,影響患兒的生長發(fā)育[10]。針對不同患兒的體征、癥狀,服用抑酸拮抗、促胃動力和保護胃黏膜等藥物進行治療,并輔以體位治療和飲食治療、心理調節(jié)和用藥指導等,可有效治愈患兒。
綜上所述,對不同癥狀表現(xiàn)的小兒胃食管反流患者,給予增加LES 壓力、促進食管蠕動及胃排空、抑制胃酸分泌、保護消化道黏膜等對癥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治愈患兒;同時輔以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善、調整,可有效預防病情復發(fā),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