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芬,塔娜,于宗懿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蒙醫(yī)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頸椎病屬于中醫(yī)理論的“項痹”范疇,是一種因為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部收損等因素導致的脊柱平衡紊亂。病變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脊髓或交感神經會出現(xiàn)頸、肩疼痛,手指麻木,眩暈耳鳴,嚴重時肢體癱瘓等[1]。疼痛是最無法忍受的表現(xiàn),臨床多選擇口服或肌注止痛劑,然而會產生諸多不良癥狀,非藥物療法慢慢發(fā)揮鎮(zhèn)痛效果,醫(yī)院采取耳穴壓豆治療頸椎病的疼痛,取得了理想療效,體會如下。
抽取2019年1~10月醫(yī)院接收的120例頸椎病患者進行探討,男72例,女48例,年齡38~75歲,分為神經根型47例,椎動脈型42例,脊髓型2例,交感神經型29例。主要癥狀:頸、肩及上肢等疼痛,腫脹和麻木,頭目眩暈,記憶力衰退。病程5~8個月。均經CT確診中重度頸椎增生,隨機分組,經過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存在對比意義。
對照組:進行按摩,中醫(yī)理療,骨肽和賴氨匹林靜點。實驗組開展耳穴埋豆療法與健康教育。選擇頸椎、枕小神經、神門等穴。采取耳穴診斷儀探尋壓痛點,用75%酒精消毒,將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5 cm×0.05 cm膠布中心,貼于耳穴上,拇指揉壓,自輕到重,使耳廓部有酸脹,灼熱感,以承受為宜,告知其按壓每穴20次,3次/d,間隔時間超過4 h。每2 d換1次王不留行籽,兩耳交替使用。8 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同時為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其掌握耳穴埋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的姿勢,減少玩手機、電腦時間,有效避免或減少頸椎病的發(fā)病率。
1.3.1 效果評價
治愈:病情消失、肌力恢復正常、自如控制頸與肢體的活動。顯效:癥狀明顯消失、頸肩部的疼痛明顯改善。有效:病情有所改善,脖頸、肩膀與背部的疼痛程度出現(xiàn)緩解。無效:經過治療未出現(xiàn)好轉[2]。
1.3.2 心理及滿意度評價
選擇SDS和SAS量表用來評價患者抑郁和焦慮程度,總60分,分值越小證實越好。采取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護理滿意度,總100分[3]。
選擇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準說明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分析兩組的治療效果,實驗組遠遠強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n, %)
實驗組的SAS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的臨床效果比較( ±s, 分)
《靈樞·口問篇》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中醫(yī)與生物全息律學說認為[4],耳和臟腑經絡聯(lián)系復雜,若身體臟腑或者外感病時,也可在耳上的特殊位置產生反應點,即所對應的耳穴,又稱腧穴。經過刺激耳廓上的相應穴位,病人感受壓痛強烈,而這些耳穴是耳廓和脈絡、臟腑相聯(lián)系的位置,屬于脈氣所發(fā)以及積聚之所,刺激對應的耳穴有利于讓臟腑經絡陰陽氣血,保持平衡陰陽,調理臟腑,疏通經絡,治療疾病的效果[5-6]。而耳穴埋豆是按照耳針療法理論研究衍生出來的一種方法,可以代替針刺的效果,同時能夠維持較長時間相對的穩(wěn)定。現(xiàn)代醫(yī)學報道,當刺激耳穴時,可促進身體提高產生內腓肽的水平,從而作用在腦腓肽受體而發(fā)揮鎮(zhèn)痛的效果,頸椎病屬中醫(yī)“項痹”的范疇,頸型頸椎病主要是頸肩部的疼痛、活動困難為臨床表現(xiàn)。相關報道顯示,很多醫(yī)家選擇耳穴治療椎動脈型或神經根型頸椎病[7]。認為頸型頸椎病以疼痛為主要癥狀,而刺激相應的耳穴可以發(fā)揮理想的鎮(zhèn)痛作用,同時由于疼痛的減輕從而提高頸部的活動度,所以,按壓耳穴治療頸椎病應以頸型為主。頸椎病屬于中醫(yī)理論的“項痹”范疇,是一種因為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頸椎骨質增生以及頸部受損等因素導致的脊柱平衡紊亂。病變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脊髓或交感神經會出現(xiàn)頸,肩疼痛,手指麻木,眩暈耳鳴,嚴重時肢體癱瘓等,疼痛是最無法忍受的表現(xiàn),臨床多選擇口服或肌注止痛劑,然而會產生諸多不良癥狀,非藥物療法慢慢發(fā)揮鎮(zhèn)痛效果。
在中醫(yī)治療中,其通過對病人對應部位給予刺激,觀察病人的疼痛情況可以分析病人的疾病類型,這是因為這些穴位同病人體內的脈絡和臟腑之間相通。通過這些穴位進行刺激能夠幫助患者平衡體內的陰陽氣血,從而保證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實現(xiàn)對病人的疾病治療效果[8]。而在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中,其認為對患者的耳部穴位進行刺激能夠使患者體內的循環(huán)速度加快,從而調動患者自身產生抗痛因紊,緩解患者的疾病癥狀。對于本文研究的頸椎病,其是中醫(yī)“骨痹”中的一種,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頸肩部疼痛,且其無法進行正常的活動。在本次研究中,其采用的耳穴埋豆治療方法主要選擇的是患者的枕小神經,這一穴位分布在患者的頸部、項部和肩部等,通過對這一穴位進行刺激,可以對病人的疼痛進行緩解,疏通病人頸部脈絡。而神門穴位的刺激是中醫(yī)治療中的主要穴位等。對于中醫(yī)耳穴治療方法,其同選取的耳穴數量之間不具有直接關系,而是需要對應的穴位治療,其臨床效果更好。而對于耳穴埋豆中的豆,其是“王不留”,這是一種非常堅硬的藥材,該藥物主要是治療風毒和疏通病人血脈等。通過該藥物的壓揉,發(fā)揮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此外,加強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告知病人形成正確的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積極參加鍛煉,一旦低頭時間過久,多活動活動脖子,此外,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頸椎變形。通過本次研究得知,采用耳穴埋豆以及健康教育的治療方法,實驗組病人的疼痛情況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此可見,對于頸椎病患者采取耳穴壓豆與健康教育的治療方法,可以具有良好的臨床運用效果??偟膩碚f,對于頸椎病患者采取耳穴壓豆與健康教育的治療方法,可以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生活質量,緩解疼痛以及不適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適合臨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