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偉 劉許霞
摘要:我國刑法將年齡和心智作為衡量一個人對其違法行為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標準。因此,關于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直接影響著對未成年人犯罪圈的界定。我國將14歲設定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已近40年之久。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惡性案件頻發(fā),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重新進行評估十四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非常必要。
關鍵詞: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立法建議;犯罪;低齡化
一、目前我國未成年刑事犯罪概述
(一)背景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經濟的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滿足了人們方便快捷的數(shù)字化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提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智力發(fā)育發(fā)展,從而引發(fā)了未成年犯罪低齡化、暴力化的社會現(xiàn)象,引起了社會公眾的焦慮和擔憂。刑法作為最后的社會防衛(wèi)手段,卻顯得力不從心,收效甚微。為有效解決低齡犯罪“惡性”難題,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下線是否重新調整,成為了當下法律界爭議的焦點。
將14歲設定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已近40年之久,未成年人犯罪的重大惡性案件時有發(fā)生,犯罪低齡化日益嚴重,法律所規(guī)定各項制度如同雞肋,收效甚微。這樣以來刑事責任年齡劃定卻成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保護傘”,使行為人逃脫了刑罰的嚴厲懲罰,不利于打擊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因此,重新評估十四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非常必要的。
(二)案例
目前我國刑事責任年齡是 14 周歲。但12 歲男孩在樓頂玩拋磚塊,磚塊落下當場砸死樓下一婦女懷抱里的女嬰。由于男孩不夠刑事判決,且其父生活拮據無賠償能力,最后不了了之,女嬰白白死亡;13 歲的男孩張某將同村 14 歲女孩劉某強奸后,法院判決其監(jiān)護人對劉某作出 9000 余元的賠償并當庭釋放。張某懷恨在心,次日晚上竟然又將劉某母親殘忍殺死,被判處一年半勞教,不久獲釋;福建某地一初中生愛慕同班漂亮女同學,屢屢示愛被拒絕。心懷不軌的他把女孩騙至旅館將其殺死并奸尸、碎尸。事后被抓獲,他很鎮(zhèn)定地說:你們不能判我死刑,我還未成年。等等實例觸目驚心。
還有2014年“張家口市蔚縣8歲男童被11名同學活活打死,11人均未成年”,[1]2015年“湖南三名學生不滿14歲少年劫殺女教師”,[2]2016年“湖南11歲少年掐死7歲女童后依然鎮(zhèn)定自若去上學”,[3]聳人聽聞的未成年犯罪新聞頻頻出現(xiàn)在各大媒體。有未成年男子實施強奸的,有將嬰兒從高樓拋下的,有殘忍傷害自己父母長輩的,罄竹難書。2016年廣州發(fā)生了一起奸殺案,[4]11歲少女被先奸后殺,拋尸在人跡罕至的橋底。意外的是,犯罪嫌疑人居然是在案發(fā)現(xiàn)場“看熱鬧”的群眾中被民警發(fā)現(xiàn)的。犯罪嫌疑人韋某曾在13歲時掐死一6歲的男童,因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未被追究刑事責任;類似的以特別殘忍、額虐手段至少死亡的案件,在未成年人群里的已經司空見慣。
二、降低我國未成人刑事責任年齡下線的建議
(一)目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的滯后性
由于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使得未成年的身心成長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在2017年我國的《民法總則》中對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年齡進行了調整,但我國的《刑法》,雖然隔幾年修改一次,對刑事責任年齡從未變動。因此出現(xiàn)大連13歲未成年人強奸殺害10歲女孩的案件,13歲的未成人身高170厘米,與成年人無異。但是根據我國現(xiàn)有《刑法》,類似惡性案件都無法被定罪,[5]這樣以來,關于我國現(xiàn)行刑法《刑法》規(guī)定的刑事責任年齡以14周歲、16周歲為界限,已成為未成年人犯罪保護傘和擋風窗。也是未成年犯罪者有恃無恐的“護身符”。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了解法律規(guī)定的意義。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甚至已經無形中對未成年犯罪者形成了一種暗示:無論是殺人還是放火,只要在 14 歲之前,都不會受到任何處罰。未成年刑事案件的頻發(fā),及其手段的成人化,都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未成年犯罪深思熟慮的謀劃,不再是一時的沖動;導致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困境逐漸顯現(xiàn)。在實踐生活中甚至有些家長鼓勵和放任其孩子做違法亂紀的是,總是認為未成年人觸犯法律,不追究其刑事責任,更為惡略的是成年人為了自己的需求和目的,不擇手段,支配和利用未成年,從而鉆法律的空子,打擦邊球。為其謀取不正當利益而犯罪。因此適當?shù)慕档臀闯赡晷淌仑熑文挲g下線,將從14周歲下調到12周歲,使刑事責任年齡的設定與社會的發(fā)展相匹配,這樣才能更好的迎合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以及我國當前未成人成長規(guī)律,也符合我國的法治社會的建設和改革。
(二)降低未成人刑事責任年齡下線的目的
從立法方面講,立法的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治并管理國家的目的,法律條文明確告知人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合法與違法。主要起到預防和矯正作用,懲罰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一種警示作用。以防后者再犯。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下線的目的同樣也不是為了懲罰未成年人,而是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發(fā)展,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從本質上講,《刑法》主要是預防犯罪,由于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通訊設備越來越發(fā)達,我們接觸全國“奇聞異事”的機會越來越多,以我國的現(xiàn)狀而言,現(xiàn)有的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已經無法遏制頻發(fā)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也無法對受害者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寬松的刑法甚至可能會對潛在的未成年犯罪者起著錯誤的指引。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規(guī)定了較低的刑事責任年齡,例如加拿大、印度、荷蘭等為 12 周歲,墨西哥為 9 周歲。未成年,對社會更多是學習和取得,過多懲戒不是立法目的,刑事責任年齡規(guī)定過多的強調對未成年犯罪者的保護,適當?shù)奈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下線,健全社會法制,更能起到對社會的震懾作用,人們才能提高警惕,額外在降低未成年刑事責任年齡的下線的法律生效并正式實施后,各個法制機構及政府進行全面的宣講,進行大范圍全面的學習,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的重塑。
參考文獻
[1][4]胡 春 莉.未 成 年 人 刑 罰 制度 研究[M].武 漢 :武漢 大 學 出 版社,2012:1,168.
[2]王亦君.我國未成年人犯罪 數(shù) 量 增 長 的 勢 頭 得 到 遏 制[N].中國青年報,2011-06-17(08).
[3]高 銘 暄 ,馬 克 昌 .刑法 學 ( 第 四 版 )[M]. 北京 : 北京 大 學 出 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9.
[4]張云連.小學生校園欺凌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現(xiàn)代交際,20200,(1):8.
作者簡介:李偉偉,男,漢族,籍貫:甘肅定西,學歷;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與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