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玲
什么是個性化閱讀呢?伊瑟爾的“空白理論”認為:文本與讀者交流中會給讀者留下不確定的“空白”,這些空白需要讀者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去發(fā)掘和填充,而由于每個人的差異,這些填補空白的方式和內(nèi)容很不相同,從而形成個性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十分必要。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呢?
一、尊重學生的思想自由,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tǒng)一的指導和要求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使閱讀教學缺乏靈性。面對同樣的材料,學生閱讀之后,由于他們的個性差別,因而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也會有所不同,不能局限于一種答案,因為“一千個讀者的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不同的“哈姆雷特”都是合情合理的。人的思想本來是多姿多彩的,為什么我們的課堂上總要求千篇一律的聲音呢?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大綱是統(tǒng)一的標準,我們的問題是統(tǒng)一的結(jié)論,我們的老師是統(tǒng)一的口徑,我們的學生從小到大都接受統(tǒng)一模式的教育,這叫他們怎會得出不同的觀點呢?面對閱讀材料,如果教師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了學生的認知、理解和判斷,學生會想,唯一正確的答案在老師那里,我的觀點是否同老師的一致呢?這樣,學生被引入教師自己的語言思維陷阱,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鈍化了學生的個性。
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讓學生敢想,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在教學中老師不要過早把答案告訴學生,要鼓勵學生的思想自由,尊重學生的閱讀見解,讓學生在不受老師的影響下作深入的思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讓學生閱讀第九冊第2課《落花生》后,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喜歡桃子、石榴、蘋果,還是花生?學生各有見解,有的說:“我喜歡桃子、石榴、蘋果,因為它們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情?!庇械恼f:“我喜歡花生,花生雖然矮矮地長在地下,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卻有著高尚的品質(zhì)。它很實用,好處很多:味兒美,可以榨油,價錢便宜。做人要像花生那樣,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用的人?!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合情合理,屬于自己的觀點,就應該肯定,在“不怕出錯”的氛圍中,學生才能饒有興趣地進行個性化閱讀,從而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和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參與更多討論和探究
社會即課堂,生活即教育。課程標準要求在課程內(nèi)容上,注重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現(xiàn)實。只有這樣,才真正實現(xiàn)讓生活成為教材,讓教育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標。例如閱讀一則短材料:小張的家在居民樓的底層,因家門口被鄰居的自行車堵得難以通行,為此,小張全家召開家庭會議,小張的爺爺建議在門上寫“此處嚴禁停車,違者放氣”。小張的爸爸建議寫“請大家趕快搬走”。小張的哥哥建議寫“您愿意自己的家門口被自行車堵住嗎”。由學生發(fā)表個人不同的意見,并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評一評、比一比誰的建議最合理,在熱烈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知道了勸告是一種由心理抵觸置換到心理相容的說服過程,從而在強化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建構(gòu)了學生的道德意識。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quán)
學生個人的知識水平不一,生活經(jīng)驗、興趣和愛好等不同,對文本的理解不可能一致,老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營造民主和諧的閱讀氛圍。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文本,用不同的方法閱讀文本,從而獲得不同層次和不同方向的認識,有了各種各樣的體驗,從而形成自己更多獨特的見解和感受。例如閱讀了《西游記》,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寫一篇感受。針對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有的同學認為他樂觀、聰明、頑皮、靈活、熱愛自由、除惡務盡、充滿了斗爭精神,是個大英雄。有的同學不以為然,認為孫悟空不怕鬼神是假的,很多問題解決不了時,還不是一樣求神拜佛。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孫悟空是個搗蛋鬼。這樣的人物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話,社會秩序?qū)⑹幦粺o存。對學生的選擇性閱讀、選擇性表達,老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有利于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能讓閱讀教學更加富有情感色彩,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獨立見解、開拓精神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