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有的地方考廚師只考兩樣菜:燒豆腐和炒牛肉絲。這兩道菜看似普通,但卻不容易做成功。尤其是炒牛肉絲,炒十回有九回嚼不動,連廚師都有點畏懼這道菜,所以很多家庭很少買生牛肉做菜吃,只是有時買點鹵牛肉。有一項數(shù)據(jù)也證實了這一現(xiàn)象:中國人的肉食中,80%以上是豬肉,牛肉只占2.5%左右。
西方世界的吃肉習慣和我國則剛剛相反,他們非常愛吃牛肉,有諺語為證:“西餐無牛,廚師束手?!痹倏纯赐鈬牟穗?,用牛肉來做的可真不少。比如法國諾曼底的“油涮牛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牛排”、德國的“漢堡牛扒”、瑞士的“風干牛肉”和“蘇黎世牛肉片”、荷蘭的“生牛肉”、比利時的“烤小牛肉”、羅馬尼亞的“燜牛肉”等。
牛肉如此美味,我國又是飲食文化非常悠久且豐富的國家,難道就真的不愛牛肉嗎?其實不然,我們的先人對牛肉還是十分喜歡的。
古人對牛肉愛得深沉
牛肉是我們祖先最重要的肉食之一,當初對它的重視程度,比今日西方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也是最早馴養(yǎng)牛的民族,古人祭祀時就用牛作為犧牲,牛還列為“三牲”(“三牲”為牛、羊、豕)之首。
不僅用來祭祀,牛還是古人的主要食物?!肚f子》上有一篇《庖丁解?!?,對這位分割整牛的廚師的神乎其技作了生動的描述,只怕今日也是少見的。《管子》上記有一位叫坦的屠夫,一天解九條牛。《禮記》上記有周代宮廷的“八珍”,是帝王享受的八種美饌,其中的搗珍、漬、熬、糝都是用牛,用豬肉的只有炮和糝兩種。當時,用牛肉做的菜肴、食品,見于文字的除了搗珍(牛肉松)、漬(醉牛肉片)、熬(香牛肉干)、糝(牛羊豬肉和米粉做的肉餅)外,還有肜(牛肉羹)、牛炙(烤牛肉串)、牛胾(牛醬牛肉塊)、牛膾(肉醬牛肉片)、牛脩(干牛肉)、肥牛腱(燉牛腱子)等等。到漢代,吃牛的時候更多?!妒酚洝ゑT唐傳》曰:“魏尚為云中守,五日一椎牛饗賓客、軍吏、舍人。”王充《論衡》謂:“飲酒用千鐘,用肴宜盡百牛?!钡搅颂拼?,“有士人平生好食熝牛頭”(見于《大唐傳載》)。宋人趙崇絢說王羲之喜歡吃牛心,此事早見于《晉書》。南宋的《桃源手記》上還記有“孝宗朝,詔婺州市牛筋五千斤”之事,因宰守奏謂需宰牛兩萬頭,才悟而作罷。
不知從何時開始,由于重農(nóng)思想盛行開始實行禁屠,保護耕牛。隋代曾下過斷屠令。《清異錄》載,后唐“天成、長興中(公元926-933),以牛者耕之本,殺禁甚嚴”。民間甚至出現(xiàn)殺牛者一生困厄,后代凋零;不吃牛肉者鬼神敬之,兇禍遠之,甚至生出許多因宰牛、吃牛等因果報應的故事,弄得棲棲惶惶,從而牛肉也就供應得少了,連以前的菜譜亦極少提及。
即使在今天,在中國的不少地方,牛仍然是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工具。由于豬無此功用,便逐漸上升為肉食的主體,有些地方到了冬閑時才會宰殺一些淘汰牛應市。
全身都可入菜各地都有招牌牛肉美食
作為烹飪原料,牛和豬一樣,它全身的部位都被研發(fā)出各種美味,如牛內(nèi)臟、牛頭、牛舌、牛尾、牛皮、牛血、牛骨、牛鞭、牛髓等,都可變成佳肴美食。傣族以牛皮制“酸皮”;回族以牛髓制“牛骨髓油茶”;連牛睪丸也是上等材料,切成片,明亮澄黃、油潤光澤,和鮑魚片幾乎一樣。廣東一帶合牛肝、牛心、牛雙弦(肚)為“牛三星”,經(jīng)精細刀工處理后,焯、炒、涮都行,甚具特色。湘菜中則有“牛中三杰”:“發(fā)貢百頁”、“紅燒牛蹄筋”、“燴牛腦髓”,是長沙百年老店的名菜。而湖南的“原蒸牛鞭”加配藥料,又是一款溫補的美饌。
要說把牛肉吃出花樣來的地方,四川敢說第一沒人敢說第二。知名度甚高的“夫妻肺片”,是把牛肉、牛肚、牛頭皮、牛蹄、牛舌、牛心、牛肺等切成大而薄的片,然后雜拌而成。此外還有成都的“牛肉焦餅”、“小籠蒸牛肉”;溫江的“大傘牛肉”、“小碗紅湯牛肉”;樂山的“熏牛肉”;內(nèi)江的“牛肉毛面”;重慶的“涼拌牛肉”;達州的“燈影牛肉”;宣漢的“五香牛肉干”;南充的“掛掛牛肉”、“馬癩子干牛肉”、“紅燈籠軟酥牛肉”、“白燈籠軟酥牛肉”、“五香烤牛肉”、“閬中熏牛肉”;自貢的“爪爪牛肉”、“牛肉抄手”;邛崍的“牛肉蕎面”等等,以及已經(jīng)不知源自何地的“牛肉湯鍋”、“鹽煎牛肉”、“水煮牛肉”、“麻辣牛肉條”、“涼拌肝肚”、“毛肚火鍋”等。
在北京,牛肉也是各大老字號的招牌菜。北京前門的“月盛齋”、大柵欄“復順齋”、牛街“聚寶源”,以“醬牛肉”鼎足而三;而“南宛北季”的烤牛肉又是一番風情。清人在《都門瑣記》中有如下的描述:“……置爐于庭,熾炭盈盆,加鐵柵其上,切生羊、牛肉片極薄,漬以諸料,以碟盛之。其爐可圍十數(shù)人,各持碟踞爐旁,且烤且啖,佐以燒酒,過者皆覺其香美。”
還有《燕都雜錄》詩以狀之:
濃煙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顏。
盤滿生膻憑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蠻。
現(xiàn)如今,在現(xiàn)代廚師的手中,牛肉更是花樣翻新,各種牛肉菜肴讓人垂涎三尺。在廣東,有人稱牛肉菜為“太牢菜”,菜式趨于細膩、精巧,如“蠔油牛肉”、“咖喱牛肉”、“茄汁牛柳”、“郊菜扒牛丸”、“酥炸牛丸”、“掛爐牛肉”、“西湖?!薄ⅰ拌F扒?!钡鹊?,不僅造型美觀,味道更是絕佳。在山西,“平遙牛肉”聞名遐邇,其依靠當?shù)靥赜械耐寥?、水質(zhì)、氣候、人文等因素,采用考究的選料方法和獨特的腌、鹵、燉、燜制作工藝,所產(chǎn)牛肉色澤紅潤、肉質(zhì)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yǎng)豐富。在江蘇,“六合牛脯”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早在清代就是朝廷貢品,1915年曾獲巴拿馬國際金獎,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鎮(zhèn)江舉辦的全國食品博覽會上獲大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又多次獲省和國家食品最佳特色獎,名揚海內(nèi)外?!傲吓8笔沁x用10齡左右的黃牛,取其兩肋、座臀、腰膀、腿肉,以黃豆醬油、大塊冰糖、姜、蔥等為佐料,經(jīng)泡鹵、切塊、腌制、涂抹、疊翻、起缸、調(diào)料、入鍋、火攻、出鍋、修角、上盆等嚴格的工序制成。此外,還有青海果洛的“咖喱牦牛肉干”、浙江溫州的“牛肉焙片”、云南的“牛干巴”、黑龍江的“顆粒牛肉松”等,可謂遍地牛肴。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還是很會吃牛肉的!
其實,牛肉適宜于任何烹調(diào)方法、適用任何刀功,既可作調(diào)味,又能用于主食、菜肴、面點、小吃。至于前面提到的牛肉絲不易炒得柔嫩,其實也非太難之事,掌握火候為其關鍵。俗話說“炒牛肉絲十八鏟子半”,稍一過火就砸了。據(jù)一位老廚師的經(jīng)驗,最佳方案是在牛肉絲入烹前抓漿時,加1-2湯匙生植物油拌勻,靜置20-30分鐘再炒,成品不但金黃、柔潤,而且細嫩、松軟。這是油分子配合水分子,在肌纖維縫隙中遇熱急驟膨脹爆開而產(chǎn)生的效果。若燉老牛肉時不易爛,可以在入烹前一天涂干芥末,或燉時加鳳仙花籽(中藥稱急性子)、冰糖、茶葉(紗布包)、山楂等等。
藥食俱佳功效高
牛肉之所以備受中外廚師的青睞,除了它適合各種烹飪手法、味道鮮美之外,它的營養(yǎng)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中醫(yī)認為,牛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jīng),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功效,可以治虛損贏瘦、消渴、脾弱不運、痞積、水腫、腰膝酸軟等癥。這其中,牛的種類不同保健功效又有差別:黃牛性溫,補氣,與綿黃芪同功;水牛性冷,能安胎補血;牦牛性溫,同黃牛。
《醫(yī)林纂要》總括而言之:“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后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焙苊黠@,牛肉的補益作用在豬、羊之上。因而,《乾坤生意》有一“返本丸”方,以黃犍牛肉配以山藥、蓮子肉、白茯苓、小茴香共制丸,吃了可“補諸虛百損”。《藥性裁成》所載的用瘦黃牛肉熬制的“霞天膏”,還有補氣益血、健脾安中之功。《韓氏醫(yī)通》說:“凡沉疴痼疾,癲狂風病,痞積瘡瘍,一切有形之病,及婦人癥瘕,皆用霞天膏投所宜煎劑,汗吐下攻去污敗蟲物。”《本草經(jīng)疏》還指出“霞天膏”“主中風偏廢,口眼歪斜,痰涎壅塞,五臟六腑留痰宿飲,癖塊,手足皮膚中痰核”等癥。
此外,牛的其它各部分也各有其功用。牛肚:味甘、性溫,補虛、益脾胃,治病后虛羸、氣血不足、消渴、風痃。牛肝:味甘、性平,養(yǎng)血、補肝、明目,治血虛萎黃、虛勞羸瘦、青盲、雀目。牛腎:補腎氣、益精、去濕痹。牛腸:厚腸,除腸風痔漏。牛肺,補肺、止咳逆。牛胃:味甘、微酸、性溫,健脾消積,治脾胃失健、消化不良、食積痞滿。牛鼻:治婦人無乳、喉痹、氣癭。牛油:味甘、性溫,治渴利(配栝蔞根)。牛腦:味甘、性溫,治頭風眩暈、消渴、痞氣、腦漏。牛髓:味甘、性溫,潤肺、補腎、填髓,治虛勞羸瘦、精血虧損、泄利、消渴……
作者簡介:
歐陽軍,生于1963年,四川渠縣人,九十年代畢業(yè)于成都中醫(yī)藥大學,現(xiàn)為副主任中藥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致力于中醫(yī)藥理論及藥膳食療研究,倡導回歸自然療法。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30余年,至今已在國內(nèi)外120余家報刊發(fā)表科普文章3萬余篇,出版科普著作5部。曾獲廣東省科普創(chuàng)作一等獎、四川省科普創(chuàng)作杰出貢獻獎、四川省優(yōu)秀科普圖書獎等多個獎項,被《問健康畫報》、《新醫(yī)藥周刊》、《博愛》、《開卷有益》等報刊聘為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