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東
摘 要:在初中的課程設置中,體育課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初中學生的文化課程有較大的壓力,因而學生的身體健康引起社會的關注。體育課程的充分利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初中生的身體健康,這對于初中生身心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對學習進行嚴格把握的同時,也必須要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發(fā)育。我國目前的初中體育教學存在各個方面的問題,因而需要進行改進。
關鍵詞:體育教學;初中生;改進措施
在國家進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國的體育課程正逐漸受到學校以及老師的重視。作為一個比較合格的初中學生,不僅對學生的成績和品格做出了要求,也需要學生具備比較良好的身體素質。
一、初中體育教學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
1.教師專業(yè)水平不高
體育課程總體上來說具有非常多的種類,并且有著較為強的專業(yè)性,因而作為體育教師,如果想要開展有水平的初中體育課程并且使學生從中受益,就必須要在體育方面有較為專業(yè)的知識和充足的經(jīng)驗。在當前的初中體育課程教學當中,體育教師往往一個人承擔著幾個班級甚至幾個年級的課程,這就導致教師并沒有機會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當中仍舊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并且加上教師不夠了解初中學生,這就導致教師的能力跟不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教師也可能達不到教導初中生所需要的要求。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初中的體育教師并不能很好地達成鍛煉初中生身體的目的。
2.初中生對體育運動沒有積極性
體育課程是一項戶外性的運動,也是一門較為放松的課程,其游戲性要高于運動性。初中生在經(jīng)歷了非常忙碌的學習之后應當對體育課程有非常飽滿的興趣,但是在實際的情況當中,初中生對體育課程大多數(shù)抱著較為抵觸的情緒,因為學校進行組織的各項活動不能吸引初中生的興趣,較為單一、枯燥的活動,使得初中生對體育課程產(chǎn)生了反感。長此以往,初中生對于體育課程會有更深的抵觸情緒,從而不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學校設施不夠完全
對體育類的教學來說,較為完善的體育設施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能使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體育的學習變得更加方便。對于一些較為常見的運動,比如說羽毛球、乒乓球,這也是需要有一個專門的場地進行教學的。有些初中對體育教學就不夠重視,從而在練習的時候使學生沒有足夠的場地進行訓練,同時教學的體育器材也大多比較破舊,有些甚至是有危險的,這就使學生對體育運動逐漸喪失了熱情。只有解決學校的設施,這才能使得初中生產(chǎn)生興趣來進行體育的學習。
4.體育教學得不到重視
在當前的初中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升學率有更高的關注度,因而美術課、音樂課和體育課等副科通常被語文、數(shù)學、外語老師擠占。在很多的時候,體育課會變成數(shù)學課,這就導致了初中生根本就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體育的學習,體育教師也沒有時間開展教學,長此以往,體育教師的積極性會被逐漸磨平,學生對體育課程也不會抱有非常重視的態(tài)度。
二、初中體育教學改革的相關建議
1.學校方面: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關注
對于初中生來說,體育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這對于發(fā)展學生的體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必須要對初中體育課程加強重視,并且對課程的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在體育教學當中,除了要幫助學生鍛煉身體之外,還需要在練習的過程當中融入現(xiàn)代化的教學理念,使體育課程能夠和素質教育的目標相匹配。同時,學校也應當對體育教學當中的設施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改進,從而讓初中生能夠有一個安全的舒適的場所來進行體育鍛煉,這將有效激發(fā)學生對體育的學習興趣。
2.教師方面:調(diào)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由于現(xiàn)在的學生飲食情況普遍比較好,因而許多的初中生都出現(xiàn)了肥胖的現(xiàn)象。如果不對學生及早進行干預并且讓學生得到足夠的體育鍛煉,將會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但是許多的學生對體育的學習并沒有非常高漲的熱情,作為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及時的探討及了解,從而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充分的考慮,對體育教學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進而讓學生通過體育感受到體育鍛煉的樂趣,對體育學習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把握。
三、總結
學校必須關注目前的體育教學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且要適當進行教學的改革,從而在體育的教學當中使得教學理念得以創(chuàng)新,并且使得體育教學的質量得到較大的提升,從而推動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胡永和.關于初中體育教學中興趣教學法的運用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9):157,161.
[2]馬福寶.基于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6,35(35):104-105.
[3]王鵬.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8,18(18):165-16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