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昱梅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我親手斫制的古琴‘鶴鳴秋月在中華文化方陣的花車上亮相,身為斫琴師,那是我一生的榮譽?!北本┱咸霉徘俜粍?chuàng)始人、我國著名斫琴師孫長河說。
孫長河,來自黑龍江,是我國斫琴史祖孫登的第63代嫡系傳人。
2000年初,孫長河變賣了所有家當舉家搬遷,來到京城創(chuàng)辦正合堂琴坊,就是為了尋找更大的市場,不讓這門家族手藝失傳,讓古法斫琴技藝發(fā)揚光大。
自從15歲跟隨伯父學習斫琴,40年來,孫長河一直謹記祖先“誠實做人,踏實斫琴”的教誨,即使到了京城也是閉門簡出,對先人留下的琴式做了潛心研究,并進行大量創(chuàng)作。目前為止,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幾十款新樣式。
孫長河介紹,一床好琴在斫制過程中,至少要經(jīng)過木胚制作、合琴、蒙布、灰胎、裝徽位、上漆、上弦等100多道細致的工序。一床琴,選好材之后,從定胚成形,再到定音上弦成品,時間跨度至少達3年。盡管如此,孫長河斫琴,全部是自己純手工一斧一鏟斫制,琴上的線條、弧度都是用鏟子、銼刀一點點打磨出來,這樣才能心中有數(shù),保證每一床琴的音色。
因此,孫長河每年親手斫制的成品琴只有20床左右?!跋啾取畯S琴,上了機械化工具,用統(tǒng)一的模板,一年生產(chǎn)幾百床琴,千琴一音,這不符合‘千琴千音的祖訓。”
在孫長河看來,“人們對古琴的創(chuàng)新向來爭議較大。有人認為制作古琴應(yīng)該尊重古法、尊重傳統(tǒng),不應(yīng)該隨意更改。我認為,尊重古法固然重要,斫琴人只要遵循‘奇、古、透、潤、靜、勻、圓、清、芳琴之九德即可,不必拘泥于形式,推陳出新也是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現(xiàn)代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元素趨向多元化,但是這‘九德是必須遵從的。既要嚴格遵循古法手工制作,又對古琴的外觀、內(nèi)部構(gòu)造及髹漆工藝加以改善。”這就是孫長河斫制古琴所總結(jié)出一套完整并且成熟的斫制流程。
為何,孫長河是那個幸運兒?
“選到‘鶴鳴秋月是偶然,也是幸運。”孫長河說,他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總導演肖向榮處了解到,為了充分表達我國的文化自信,琴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表達其深刻內(nèi)涵,選什么款式的古琴也頗費周折,在幾十款古琴中,之所以選中了“鶴鳴秋月”,是從琴名和琴的造型上,都符合當今騰飛的中國形象,尤其是其琴體兩側(cè)的突出弧線,使得整體琴猶如白鶴鼓翼,富有動感。而“鶴鳴秋月”正是預(yù)示著偉大祖國金秋十月如鶴沖云霄,展翅翱翔。(摘自《中華工商時報》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