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容
【摘 要】 目的:分析即時通訊技術結(jié)合心理護理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選取本院精神科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53例,一組為參照組,采用心理護理模式,另一組為研究組,采用即時通訊技術結(jié)合心理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病情狀況、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狀態(tài)。結(jié)果:研究組Nosie評分與Adl評分高于參照組;研究組SDS評分與SAS評分低于參照組。結(jié)論:對精神科患者進行護理時,采用即時通訊技術結(jié)合心理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狀況,提升生活能力,并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即時通訊技術;心理護理;精神科護理管理
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壓力逐漸提升,從而對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造成較大的影響,很多人的精神都出現(xiàn)了一些異常,對其生活與工作帶來嚴重危害。而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護理時,受到疾病的干擾,導致護理工作較為困難,若無法有效對患者進行護理,則會降低患者康復速度,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痛苦,并進一步增加家庭經(jīng)濟壓力[1]。所以,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療的同時,需要采用心理護理的方式,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疏導。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更新與完善,推動了即時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使其被廣泛應用到醫(yī)療護理領域,通過這一技術的應用,拉近醫(yī)患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心理護理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2]?;诖?,本文作者選取本院精神科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探索即時通訊技術結(jié)合心理護理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精神科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53例,一組為參照組,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齡為32~57歲,平均為(43.68±10.55)歲;另一組為研究組,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齡為31~69歲,平均為(44.16±11.23)歲,且兩者患者均無其他重大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基本相同,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護理時,僅采用心理護理模式,如住院期間的健康宣傳、神情與行為的觀察等。研究組患者護理時,采用即時通訊技術結(jié)合心理護理模式,主要包括:1)構(gòu)建延續(xù)護理小組,其中,主治醫(yī)生為組長,2名高級護士為組員,由該小組利用即時通訊技術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2)在微信APP上,建立患者交流群,指導患者使用微信,通過護士邀請或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將所有患者引入微信群,并向患者講解護理的作用[3]。3)以3個月為1個周期,每周三與周六,在微信群內(nèi)推送文字、影像等多種類型的消息,一方面為患者講解疾病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對患者心理進行疏導。4)患者遇到問題時,通過該群告知延續(xù)護理小組,小組針對患者的問題,作出詳細解答。5)延續(xù)護理小組成員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采用輕柔的語言,且耐心聆聽患者的心聲,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6)通過微信群,對患者病情進行追蹤,了解患者病情狀況,從而調(diào)整用藥方案[4]。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當中,共選擇3個觀察指標:1)病情狀況,主要通過護士觀察量表(Nosie)獲得,其中,共由30題構(gòu)成,每題1~4分(取整數(shù),下同),總計120分,分值越低,患者病情越嚴重[5]。2)生活能力,主要通過生活能力量表(Adl)獲得,總分為100分,分值越低,患者生活能力越差[6]。3)心理狀態(tài),主要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獲得,每個量表各20題,每題1~4分,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差[7]。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病情狀況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護理后,參照組患者Nosie評分為(61.48±12.75)分,研究組Nosie評分為(74.82±6.57)分,研究組高于參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生活能力
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護理后,參照組Adl評分為(71.46±8.33)分,研究組Adl評分為(89.52±4.27)分,研究組高于參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3 心理狀態(tài)
通過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護理后,參照組患者SDS評分為(49.64±2.66)分,SAS評分為(49.25±2.49)分;研究組患者SDS評分為(42.36±2.58)分,SAS評分為(43.66±2.15)分,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3 討論
根據(jù)性格的不同,可以將精神疾病患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分裂性格,性格怪癖,少言少語,害怕交際,膽小怕事;2)偏執(zhí)性格,做事頑固,生性多疑,以自己為中心,很少聽取他人意見;3)癔病性格,喜歡幻想,感情波動較大;4)神經(jīng)衰弱性格,做事猶豫不決,無明顯興趣愛好,膽小孤僻;5)循環(huán)性格,性格不穩(wěn)定,有時表現(xiàn)得非常熱情,有時又膽小孤僻[8]。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患者,性格均存在一定問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若患者病情較為嚴重,還會危及患者及他人的生命安全[9]。所以,需要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進行有效疏導。
以往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護理時,僅采用心理護理模式,通過這一模式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升其生活質(zhì)量。然而深入研究后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精神狀態(tài)依然較差,并無法獨自生活,表明心理護理模式的實際作用有限[10]。而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即時通訊技術,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精神科內(nèi)部構(gòu)建延續(xù)護理小組,小組內(nèi)每個成員掌握豐富的工作經(jīng)驗與理論知識,能夠更好地對患者進行引導,為患者的護理打下良好基礎[11]。通過耐心的引導,幫助患者進入微信群,使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接受到與精神類疾病及其治療護理相關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閱讀,加強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提高對治療的信心,進而主動與醫(yī)護人員進行配合?;颊咛岢鰡栴}后,醫(yī)護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對其解答,解決患者生活與治療中的疑惑,確保其能夠按照醫(yī)生的囑托用藥[12]。醫(yī)護人員通過微信群與患者進行交流,可以準確掌握患者的病情狀況,并以此為基礎,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更好地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控制,有利于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與病情的好轉(zhuǎn)。此外,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研究組Nosie評分與Adl評分高于參照組;研究組SDS評分與SAS評分低于參照組,與上述結(jié)論基本相同。
綜上所述,對精神科患者進行護理時,采用即時通訊技術結(jié)合心理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狀況,提升生活能力,并調(diào)節(jié)心理狀態(tài),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沈勤.微信功能在臨床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和效果[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2):626-627.
[2] 閔海瑛,王玲,施美麗,等.系統(tǒng)認知治療技術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心理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14(14):69.
[3] 鐘耕坤,盧慶華,鄒桂元,等.精神科護士組織支持與心理困擾關系: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8,15(01):68-72.
[4] 盧慶華,徐清芝,王愛青,等.心理彈性在精神科護士自我效能與核心能力中的中介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09):708-712.
[5] Pimmer C, Florian B,Odetola T D.Instant messaging and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learning experience.[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8,64(11):119-124.
[6] Bautista J R,Lin T T C.Nurses' use of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s: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7,23(05):54.
[7] 宋曉雪,劉小艷,陳妮,等.路徑式健康教育結(jié)合心理護理在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應用效果分析[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8,15(03):408-410.
[8] 陳潔,蔣培琴,穆福婷,等.微信群在PICC置管患者延續(xù)性護理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18,18(12):64-66.
[9] 趙麗瓊,安昱,朱波.微信群平臺在內(nèi)科科室護理質(zhì)量和護理滿意度提升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9,48(04):111-113.
[10]趙琳,郭兵妹,高元鵬,等.運動想象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遠程康復護理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13):1125-1130.
[11]崔靜怡,邵靜,劉克林.“減壓坊”對精神科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國護理管理,2017,26(03):47.
[12]馬慧,許迎華,毛仁玲,等.神經(jīng)外科老年患者多模式聯(lián)合術前心理護理效果評價[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19,25(0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