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苗苗
摘 要: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指為了保障幼兒心理健康成長,根據幼兒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特征,運用相關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幼兒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和素質教育全面進步的教育活動。但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被忽視的問題。因為幼兒家長多關注幼兒的智商培育,不關注情商教育。幼兒園為迎合家長的意愿,也隨之做出改變。但是隨著幼兒園“小學化”現(xiàn)狀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對《3-6歲兒童發(fā)展指南》的深入研究,幼兒能否在幼兒園得到快樂的素質教育,漸漸成為幼兒教育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專業(yè)人士逐漸發(fā)現(xiàn)幼兒園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陷,分別為幼兒園專業(yè)教師缺乏、教育理念的側重點傾向于智商、家庭教育出現(xiàn)問題,本文據此,在新老教師在職培訓上,幫助幼兒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學習心理學知識,鍛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將心理健康活動放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及家園共育機制的探索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養(yǎng)育出的幼兒各有特色,他們在幼兒園中會出現(xiàn)種種不適應的情況,有些幼兒園會根據幼兒的性格表現(xiàn)為幼兒定制教育活動,鍛煉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貼近幼兒的需求。但部分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還不健全,問題的出現(xiàn)既是幼兒園教學不到位的原因,也是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望造就的。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
(一)幼兒園專業(yè)教師的缺乏
部分幼兒園在招收新教師的時候,盡量側重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但是在這些教師中,還存在專業(yè)不對口,對幼兒的心理發(fā)展階段性以及需求的了解不夠的情況。這使得教師在根據不同領域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不能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發(fā)展階段設計課程,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也不能給幼兒更合適的教育。也有部分教師是依靠自己的經驗教學,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接受上存在障礙,不能改變。因為這些原因,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沒有判斷力,使得幼兒不能在問題發(fā)生之初得到幫助,也不能指點幼兒家長采取正確的解決措施。
(二)幼兒園教育理念的側重
為了迎合幼兒家長的需求,現(xiàn)在的幼兒園“小學化”的情況嚴重。往往在幼兒園中就開始教導小學時需要學習的知識,并且教學目標也是熟練掌握相關內容,而不是正常幼兒需要學習的基礎知識和社會化技能。幼兒園在資金的分布過程中,多將資金投入在幼兒園多樣的玩耍設施和特色課程的設立。讓幼兒在幼兒園中就能得到小學的教育,使得幼兒失去在小學學習的新鮮感。在具體教育幼兒的過程中,側重與幼兒智力發(fā)展的培養(yǎng),重視智商的發(fā)展,對情商的培養(yǎng)不注重,忽略對幼兒的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礙于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對幼兒教育知識比較缺乏的家長,再提到幼兒教育的時候,認為只要幼兒不缺吃少穿,比自己小時候得到的物質更豐富,那么就是幸福的童年。在幼兒的物欲滿足上不遺余力,也會購買各類對幼兒發(fā)育更佳的健康食品,但是卻忽略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輕視對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不將幼兒看做和以自己一樣平等的個體,忽視其情感的需求。
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教師的在職培訓
幼兒園應當將幼兒教師的在職培訓作為幼兒園的常規(guī)制度之一,讓每位教師每年都有機會去優(yōu)秀幼兒園或者各類講座去聆聽最新的教育知識,學習心理學知識和技能,領悟將心理學知識融入到課堂中的辦法,選擇更恰當?shù)募记芍谱髡n件,讓幼兒教師在設計活動的同時,兼顧幼兒的個性和需求。
教師的在職培訓,也是對于沒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的呵護。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成長,需要時間。而剛入職的教師沒有教學經驗是常態(tài),不能苛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發(fā)展,不但要教師自身的努力,還要幼兒園全情支持。所以幼兒園應該在新教師剛入職的時候進行一段時間的見習期,根據各自的表現(xiàn)和性格特點確定日后的崗位。對于不適合教學的教師安排在監(jiān)督崗位或者助教崗位,也鼓勵他們將精力用在科研上,研究幼兒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立以及適合本園區(qū)的特色心理健康課程。對于在教學上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有成長潛力的教師,應該在績效考核上給予傾斜,鼓勵其全心全意的將智慧用在教學中。這樣才能讓每位教師能夠各展所長,能夠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增添力量。
(二)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對于老教師來說,已有的教學經驗讓他們誤以為足夠完成教學。但是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時代的發(fā)展使得各項研究成果都呈井噴之勢在爆發(fā),以不同年齡階段地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也不斷在進步,每天都有新的文獻在發(fā)表,提供更多新的案例和研究結果。作為幼兒教師,想要跟得上時代,給幼兒提供更好地教育,應該認真學習心理學理論,并將之付諸實踐,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為專業(yè)成長的方向。采用多種方式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幼兒主題教育活動、幼兒一日生活設計、家園溝通的能夠多方面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溝通和交流,不斷加強宣傳工作,讓家長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家園合作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程度。
(三)探索家園合作機制
家園共育合作機制的創(chuàng)立,不僅是為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也是為了幼兒教師和家長對幼兒增加理解,選擇更適合幼兒的成長之路,讓幼兒家長不錯過幼兒成長的關鍵期。幼兒教師可以在溝通中提醒幼兒家長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家長也可以趁此良機與教師探討幼兒成長需要學習的教育和心理學知識。幼兒園可以利用家長會,家長微信群,親子活動,家長入園聽課的機會與家長溝通,將自己在教學中觀察到幼兒的心理狀況與家長分享,并根據家長提供的信息做出科學的評估與分析,幫助家長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幼兒出現(xiàn)的不同問題。
總之,幼兒心理健康成長需要幼兒園方、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全力合作,定期溝通,互通有無,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幼兒感受到挫折、心情低落或人際交往出現(xiàn)問題,才能根據不同幼兒的心理特征,給幼兒提供更貼心的指點,并將教育延伸到家中,讓幼兒在三方的呵護下,度過健康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