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樊倩 張敏霞
(1.延安市人民醫(yī)院CT診斷科,陜西 延安 716000;2.延安大學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陜西 延安 716000;3.商洛市中醫(yī)醫(yī)院護理部,陜西 商洛 726000)
認知行為干預在臨床護理中已經(jīng)將傳統(tǒng)基礎(chǔ)護理措施逐步取代掉,其對患者更為貼心,促進了患者疾病知曉度的提升,也促進了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升[1]。本文主要探討冠心病臨床護理中認知行為干預的價值。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冠心病患者70例,依據(jù)護理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33~72歲,平均(54.2±9.2)歲;心絞15例痛、心肌梗死12例、心律失常5例、缺血性心肌病3例;臨床分級:Ⅰ級13例、Ⅱ級12例、Ⅲ級10例;臨床癥狀:頭暈目眩13例、胸悶氣短9例、耳鳴7例、胸膝酸軟6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32~71歲,平均(53.6±9.4)歲;心絞痛14例、心肌梗死11例、心律失常6例、缺血性心肌病4例;臨床分級:Ⅰ級14例、Ⅱ級11例、Ⅲ級10例;臨床癥狀:頭暈目眩12例、胸悶氣短8例、耳鳴8例、胸膝酸軟7例。納入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均能夠自主閱讀。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予以認知行為干預模式:(1)將疾病發(fā)病、治療機制講解給患者,促進患者疾病認知度的進一步增強,將治療的有效性與重要性告知患者;(2)對患者的興趣愛好進行主動了解,對患者進行鼓勵,使其在公共娛樂活動中積極參與,對患者的心情進行改善,告知患者家屬盡可能常陪伴患者,從而促進患者愉悅感、安全感的增強;(3)督促患者將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起來,戒煙酒,對情緒進行控制,促進疾病誘發(fā)因素的減少;(4)告知患者對過于劇烈的運動進行嚴格避免,從而將血壓波動的發(fā)生減少到最低限度,日常運動主要為有氧運動,如太極、慢跑等。
1.3觀察指標 采用疾病不確定感評分量表對患者的疾病知曉情況、疾病不確定感進行評分,共25題,每題1~5分,總分25~125分,評分越低說明疾病不確定感越低[3];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分,10分制,評分越低說明心理狀態(tài)越好[4];采用簡明健康量表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就行評分,10分制,評分越高說明健康狀況越好[5];采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評分量表對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進行評分,總分0~21分,評分越高說明睡眠質(zhì)量越高[6]。
2.1疾病知曉情況、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的疾病知曉率為94.3%(33/35),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為(78.8±10.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3%(26/35)和(47.9±7.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83,t=4.541,P<0.05)。
2.2心理狀態(tài)、健康狀況、睡眠質(zhì)量的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較護理干預前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降低,健康量表評分、睡眠質(zhì)量評分均升高,觀察組變化幅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健康狀況、睡眠質(zhì)量的比較分]
冠心病易引發(fā)各種心血管疾病,將沉重的生理、心理痛苦帶給患者。因此,要想對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緒、生活狀態(tài)進行改善,關(guān)鍵是要全面有效護理。認知行為干預屬于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目的主要為將患者的消極錯誤觀念糾正過來,對患者的健康行為、心理狀態(tài)進行改善,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減輕或?qū)⑵湎簟=陙?,認知行為干預護理模式在臨床得到了日益廣泛應(yīng)用。
研究[7]表明,和單獨常規(guī)護理干預相比,常規(guī)護理干預基礎(chǔ)上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提升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應(yīng)用效果理想。在冠心病臨床護理中應(yīng)用認知行為干預價值高,能夠為患者健康恢復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對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進行改善,促進患者疾病認知度的增加、疾病不確定感的降低[8]。本文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的疾病知曉率為94.3%(33/35),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為(78.8±10.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3%(26/35)和(47.9±7.2)分。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較護理干預前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降低,健康量表評分、睡眠質(zhì)量評分均升高,觀察組變化幅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