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瑞
數學教學十六年,我一、二年級教得得心應手,五、六年級教得方法得當,我的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了興趣,遺憾的是,我從未碰觸過三、四年級的數學教學。這學期,我下定決心,克服一切困難來到了三(1)班。
剛開始,教學順利,班里學生基礎扎實,雖然換了新教師,但學生適應很快,配合度也很高。然而,課程進行到除法單元時,學生們用豎式求商時的錯誤可謂是五花八門。其實學生二年級時就已經學了豎式求商的方法,即使這樣,計算時仍錯誤百出,除了馬虎計算錯誤外,不夠除時用0占位、商末尾忘記補0、豎式過程不規(guī)范等問題頻繁出現。我拿來二至四年級課本,發(fā)現從二年級下冊的用口訣求商,到三年級的兩位、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再到四年級上冊的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小學階段的整數除法算是告一段落。在各個學習階段,教材考慮學生的接受速度,都安排了詳細的有關除法的學習內容,把除法的計算分得非常細致。
以“整數除法用豎式求商”為例,從二年級開始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又分為最高位能整除的、不能整除的、夠除的、不夠除的、末尾能整除沒余數的、不能整除有余數的),三年級時又添上被除數中0所在的不同位置等,將近十種形式。學生的自悟能力各有不同,部分學生能夠融會貫通,悟到知識間的聯系與共性,從而尋求到更好的學習方法,屬于自悟式成長的學生。但在農村,大部分學生只要稍微變換就無從下手,他們屬于點撥式成長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他們的知識儲備一直都是單獨成點狀存在的,如果想成為一條線,需要教師點撥,點透了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經詳細分析,第一課時結束后我沒有往下進行,而是進行了單元開啟課的教學,把學生已學過的“用豎式求商”題目進行羅列,課堂從平均分開始引入,一連串層次性、遞進式的追問讓學生們恍然大悟。
師:6除以3等于多少?
生:正好整除,等于2。
師:6除以4呢?
生:不能整除,等于1余2;
師:6除以8呢?
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認為沒辦法分了。
生質疑:6怎么能分成8份呢?這可怎么辦呀?什么都不寫么?
師追問:一份都分不夠,就是1份也沒有,用哪個數字表示呢?
學生們恍然大悟,異口同聲:用0呀!
師繼續(xù)追問:把6改寫成64怎樣列豎式計算呢?
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們很快列出了豎式。64除以8,有的學生直接得了8,有的學生得了08,經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08這個數字前面的0沒有寫的必要,為了使數更明確、簡練,把0省略,直接把得數寫成8就行了。
達成共識以后,我再追問:64除以80呢?
生:商的整數部分是00,也就是0。
師:640除以80呢?
生:008,也就是8。
師:64021除以80呢?
生:00800,也就是800余21。
……
有了這樣的發(fā)現,在豎式求商過程中,不夠除時用0占位、末尾忘記補零的現象在后來學習中很少出現,學生們發(fā)現了豎式計算中的奧秘,對“整數除法求商”的方法已形成知識網絡,運用已成體系,不管是三年級相關知識的學習,還是四年級甚至是所有此類知識的學習,學生都能夠融會貫通。知識點學起來輕松了,課堂上就可以有更多時間進行拓展延伸的深度教學,使課堂與生活走得更近。
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做到前聯后瞻,在數學學科中設計單元開啟課,對知識網絡的形成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整數除法用豎式求商”只是單元開啟課的一個簡單例子,像乘法豎式計算課、分數解決問題課、圖形的面積體積課等,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前聯后瞻,把基本知識形成網絡,為知識的拓展和深度教學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