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
2000年我在上海買到硬精裝的《考工記》,讀這本書到最末一章《弓人》時,我達到了閱讀時最興奮的心情,我竟在這本手工藝古籍中得到長期對教育想法最深的共鳴。
《弓人》的第三段說:
凡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慮、血氣。豐肉而短,寬緩以荼,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執(zhí)以奔,若是者為之安弓,安弓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則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則莫能以愿中。
我們把這段話說得口語化一點就是:
制弓要依使用者的體態(tài)、意志、血性氣質(zhì)而有所不同。如果人長得矮胖,心思散漫,行動優(yōu)哉,要為他制作強勁的弓,但要定制柔緩的箭來配合強勁的弓。如果使用者的個性剛毅果敢,氣盛行疾,這樣的人就要為他制造柔軟的弓,并用急馳的箭來搭配他柔軟的弓。已經(jīng)是溫和慢吞的人了,再用柔軟的弓,柔緩的箭,箭行的速度就快不了,這樣不容易命中目標,即使射中了,也沒有辦法射得深。但一個人如果強毅果敢、性情急躁,再讓他使強弓疾箭,怕不能穩(wěn)穩(wěn)射中目標。
蓋上書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只讀到了祖先們面對生活時的設計能力、豐富知識和與時間并存的毅力耐心,更在一篇篇實務中讀到生活哲學與教育哲學。
(秋水摘自《放下手邊事,坐下來讀讀書》,北京時代華文書局,飄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