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麗,劉彩鳳,楊 婷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甘肅 蘭州 730050)
PICC為新生兒的治療提供了便利,導管尖端經上腔靜脈,藥物經高流速及大流量血液被迅速稀釋及釋放,有效減少了藥物對血管內膜造成的損傷,且具有操作簡單、疼痛感低等優(yōu)點[1]。PICC置管導管末端位置確定準確率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如位置過深或過淺不僅容易引發(fā)靜脈炎,還可能誘發(fā)心律失常。本研究就B超定位與X線定位在新生兒PICC置管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如下分析。
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6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各38例。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胎齡29~42周,平均(35.16±3.45)周;穿刺部位:上肢靜脈31例,下肢靜脈7例。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胎齡30~41周,平均(35.135±3.24)周;穿刺部位:上肢靜脈30例,下肢靜脈8例。兩組資料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通過B超指導PICC置管穿刺過程?;純貉雠P位,B超診斷師將導管尖端定位到預設位置后敷料加壓固定,沿上腔靜脈下端或下腔靜脈可見白色高亮影,導管位于下腔靜脈或上腔靜脈中下1/3處,如右心房未見導管表明位置正確。
1.2.2 觀察組
通過床旁定位X線指導PICC置管穿刺過程?;純貉雠P位后放置平板探測器并調整背部位置,前后位攝片,距離100 cm,參數設置:電流10~12.5 mAs,電壓80 kv。X線垂直射入患兒胸骨體中點末端,打開儀器圖像卡對所需圖像進行處理,上傳處理后圖像保存至PACS系統。
(1)對比兩組定位成功率和非計劃拔管率。(2)置管2個月后,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機械性靜脈炎、導管堵塞、血管、埋置處血腫、局部感染等。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1次定位成功37例(97.37%)高于對照組30例(78.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537,P=0.033);觀察組非計劃拔管3例(7.89%)與高于對照組5例(13.16%)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140,P=0.709)。
對照組發(fā)生機械性靜脈炎3例,氣胸1例,導管阻塞2例,局部感染2例;觀察組出現局部感染1例,機械性靜脈炎1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26%低于對照組21.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146,P=0.042)
PICC置管可以長時間留置且操作簡便,在新生兒治療過程中使用率較高,能有效減少感染發(fā)生率和反復穿刺的痛苦。B超定位與X線定位是新生兒PICC置管中常用的穿刺定位技術,但兩者的應用一直存在爭議。本研究將B超定位與X線定位分別應用到新生兒PICC置管中,對比其應用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1次定位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與B超定位比較,X線定位在新生兒PICC置管時定位準確率較高,利于減少置管并發(fā)癥,優(yōu)勢更加明顯。B超定位新生兒PICC置管具有便捷、無創(chuàng)、避免來回移動新生兒的優(yōu)點,NICU科新生兒通常胎齡較小或病情危重,身體各器官發(fā)育尚不成熟,通過B超檢查避免了新生兒在X射線檢查中損傷,在保溫箱內即可操作,減少移動患兒的風險[2]。PICC置管的準確率直接影響到后期非計劃性拔管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通過有效措施提升置管準確率和成功率對于PICC置管具有重要意義。X線與B超相比,其空間分辨率大且對比度較高,能獲得所需要的清晰圖像,能通過調整窗寬和窗位獲得需要的區(qū)域和邊緣,對于PICC置管指導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一直被視為PICC置管的“金標準”[3]。雖然X線照射會產生一定的輻射,但本研究中患兒照射時間較短,總體來說獲益大于風險。
綜上所述,B超定位與X線定位在新生兒PICC置管中均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X線定位在新生兒PICC置管時定位準確率較高,利于減少置管并發(fā)癥,優(yōu)勢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