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麗華
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急于讓學生直接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淡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導致學生深度思維品質(zhì)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那么,如何引領學生有效思考,向思維深處漫溯呢?
一、問題驅動,激發(fā)思維創(chuàng)新
課堂上的問題設計要留有空間,要讓學生在有價值的問題引領之下,通過“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小組合作”的形式深入學習活動,促進有效數(shù)學思考。
在一次教學視導活動中,一位教師在講解“甲筐水果比乙筐多8千克”這一問題時,教學中只是讓學生簡單理解這是“差”的一般敘述形式,即甲-乙=8。這種單一的學習形式,容易使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使思維停留在淺層。筆者認為這道題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如果通過敘述上的‘變來抓住它們內(nèi)在不變的規(guī)律,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表達方式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啟發(fā),這位教師在另一班的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及小組合作之后,生成了新的認識。
組1代表:乙筐再添上8千克和甲筐同樣多,即乙+8=甲。組2代表:甲筐給乙筐4千克,則甲乙兩筐同樣多,即甲-4=乙+4。組3代表:甲筐給乙筐3千克,則比乙筐還多2千克,即甲-3-2=乙+3。組3代表匯報完畢,有同學表示沒有理解,于是組3代表上臺畫草圖補充說明,假設甲是9個;乙是1個,甲筐給乙筐3千克,比乙筐還多2千克??杀硎救缦拢▓D1):
甲:(給乙筐3千克后)
乙:(比乙筐還多2千克)
見此情景,其他同學也一一用畫草圖、列數(shù)字等方法進行驗證,從而驗證“甲-3-2=乙+3”的數(shù)量關系。在這節(jié)課中,看似隨意的小問題,卻給學生真正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不滿足于對知識的表面理解,而讓深度學習自然發(fā)生。
二、靜態(tài)思考,誘發(fā)深刻思維
在教學“周長與面積”的內(nèi)容時,有這樣一道題:兩個長方形,當它們的周長相等的時候,面積有什么關系?是否一定相等?這道題教材中沒有明確的結論,學生也有點不知所措。面對學生的困惑,教師除了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無聲”“深刻”的思考空間和時間,還要教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方法,比如假設、類比等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們經(jīng)過討論、交流、傾聽、合作,積極主動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第一小組代表:我們小組是假設周長都是18米,長、寬和面積分別有如右這樣幾種情況(圖2)。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兩個長方形的周長相等,長和寬不相等,面積就不相等。
第二小組:我們小組假設周長是20米,用列表的方法(圖3),也發(fā)現(xiàn)了長與寬相等時,面積最大。
這樣圖文并茂,喚醒學生思考的意識,抽象復雜的思維過程變得一目了然,知識的獲得也顯得水到渠成。最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如果兩個長方形的周長相等,長與寬相差越小,面積就越大;當長和寬相等時,面積最大(即是正方形)。
三、多維引領,強化思維靈活性
數(shù)學課的教學質(zhì)量,不應該把學生能否取得正確的結果作為唯一的標準,而應該看學生的思維是否靈活,能否懂得多角度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
1. 變式中求深刻。如一位教師列出信息“已知一輛汽車3小時行駛150千米”,教學中只讓學生簡單解答150÷3=50(千米/時),求出汽車的時速,沒有引導學生進一步變換思維的方式。在課后交流中,筆者建議這樣啟發(fā)思考“假如用算式3÷150=,又是求什么呢”,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雙向變式:這個算式求出的是“行駛1千米用多少小時”。又如,已知6天修了一條路的,學生列出÷6,求出一天的工作效率,其實還應該引導學生知道6÷,求出的是“修完這條路用多少天”。
從以上片段中,將同一個學習素材盡可能大地發(fā)揮教學價值,通過引導思維的雙向性,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2. 對比中促理解。數(shù)學知識既有相互聯(lián)系的一面,又有彼此區(qū)別的一面。對知識區(qū)分不清、張冠李戴是一些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對一些相似相近容易混淆的題型或者概念,應該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動腦區(qū)分不同點,才能有效避免出現(xiàn)錯誤。
如“有兩根繩,第一根長3米,第二根比第一根長米,第二根長( )米”,這是一道用加法計算的題目,括號中應該填3米。但有不少學生把答案寫成3?郾75米。研討過程中,教師們都認為是學生審題時,把“長米”,誤認為是“長”了。此時,筆者認為課堂中教師要進一步反思各自的教學:學生為什么會看不到這個“米”字?其實根本的問題是在分數(shù)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及時地對類似“”與“米”的情況進行區(qū)別和對比。在建立分數(shù)概念的時候,一般教師都會指出:整體“1”可能是一個物體,可能是一個群體,也可能是一個計量單位。假如教學僅到此而已,就很難見到有深度思考的成效,這才是造成張冠李戴的根本原因。在后面的教學中,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如下對比練習,情況就大不一樣。教師提問:米長還是一根繩的長?以這道題,引導學生通過畫圖進行比較探索,出現(xiàn)如下幾種情況(圖4)。
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學生們分享了彼此的思考和見解。生1:所謂的米是以1米為整體,它的長度是具體的、確定的。生2:對,一根繩的,是以一根繩為單位“1”,是針對這根繩而言,這根繩的長短是未知的,所以這根繩的也是未知的。生3:米與一根繩的相比較,答案應該有三種,米長,一根繩的長,兩根一樣長。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畫圖、觀察比較、討論交流,并迅速捕捉到此題的要點——單位名稱“米”。從而深化理解了分數(shù)的意義本質(zhì),啟迪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思考是一種思維活動,課堂教學是否有所得,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參與思考活動。筆者堅信,只要將教學聚焦于“有效思考”時,學生的思維定會向深處發(fā)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