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華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蹦壳?,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雖然有所進展,但大都課程資源單一,形式簡單。如何讓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接地氣、本土化,從而提升活動實效,是當前農村小學遇到的普遍問題。
德州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叭^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射日”英雄后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滑稽之雄”東方朔,大書法家顏真卿、邢侗等都在這里留下了熠熠生輝的印跡。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學校,周圍阡陌縱橫萬畝連。但生于斯長于斯的這些農村娃基本不參加勞動實踐,不了解農業(yè)知識,甚至不知道二十四節(jié)氣,有些連蔬菜水果都分不清,錯把麥苗當韭菜……
立足于學校實際、展望學生的未來,我校積極探索依托鄉(xiāng)土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通過對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拓展和探索,讓孩子們真正地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引導學生把自己成長的環(huán)境作為學習、勞動場所,在與家庭、學校、社區(qū)的持續(xù)互動中,不斷拓展活動時空和活動內容,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增強孩子們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提升孩子們愛勞動、會勞動、愛科學、善創(chuàng)新、勤實踐的綜合素養(yǎng)。
一、開辟耕讀文化課程體系
種植養(yǎng)殖基地,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天然場所。通過實地觀察,能夠達到踐行社會責任,發(fā)展學生的人格智力、交往能力、道德意識、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公民素養(yǎng)。走出教室,走向種植養(yǎng)殖基地之前做好充分準備。師生共同搜集有關植物與動物的資料,或摘抄剪錄,或攝影錄像,或走訪訪問……同學們要利用各種途徑,多方“出擊”,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習并了解了許多種植、養(yǎng)護的知識和技能,課堂教學上我們鼓勵學生從生長過程或生活習性,從栽培技術或飼養(yǎng)事項,從蟲害防治或疾病預防等方面進行交流。學生還根據自己喜好,認養(yǎng)一種植物或動物,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勞動實踐,并邀請有相關專業(yè)特長的學生家長,學校聘請他們?yōu)榧夹g顧問。
引導孩子們開展小課題研究,觀察動植物的生長,探究它們生長的奧秘,體驗種植養(yǎng)殖的樂趣。組織學生開展“我為動植物代言”活動,孩子們提煉動植物的精神,以它們的名稱為自己的小組命名,踐行自己言行。要求同學們將實踐活動與各學科融合,插上想象的翅膀,編寫童話繪本,寫觀察日記,進行科學小研究,探究動植物生長的必備條件,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刻不容緩。每兩周安排一堂課舉行一次交流會,交流在種植與飼養(yǎng)過程中的心得與獲得的經驗以及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共同討論、解決。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激發(fā)了學生愛科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對生命的熱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細致的觀察力,提高了學生撰寫觀察日記的能力。
二、共建美麗村莊活動課程
在鄉(xiāng)村振興大背景下,農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原來零散的村莊,集中搬遷到美麗的社區(qū)。人搬進了高樓,但有些人的思想意識并沒有“及時上樓”,比如:有人毀壞小區(qū)綠色植被,種上各種時令蔬菜;有人在小區(qū)內高聲喧嘩,燃放煙花爆竹;有人隨手丟棄垃圾,任意毀壞電梯……
師生們一起走進社區(qū),用擴音喇叭進行愛護小區(qū)演講,制作標語條幅宣傳建設美麗村莊;每周周一和周三課外活動學生撿拾和清理垃圾,用自己的實踐感染和教育社區(qū)居民;同學們還成立了“清除‘牛皮癬”文藝隊,他們通過自編自演的文藝節(jié)目,教育人們要愛護自己的家園,用實際行動建設美麗的家園。孩子們群策群力,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廣大學生增強了遵守《中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的意識,養(yǎng)成了文明衛(wèi)生的良好習慣,無形中還把教育活動延伸到家庭、社會中去,提高了眾多民眾努力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幸福安城”工作的參與廣度,提升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衛(wèi)生意識、健康意識和文明意識,極大地推動了學生文明、家庭文明和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力度。
三、開展鄉(xiāng)土研學活動課程
1.保護母親河在行動
德州市東城小學與減河濕地的直線距離不足300米,減河因減輕上游排水壓力而得名,是一條防汛排澇河。在政府下大氣力修理和整治后,成了風景秀麗的濕地公園。公園全長11公里,寬度350米,西岸主要為各種濕地群,東岸是以體驗為主的“一年四季常青,三季開花結果”的千畝花卉林果區(qū)。實踐基地就在身邊,怎能不好好利用?每次帶著孩子們來到減河,學生總是特別興奮,一路上嘰嘰喳喳,提出各種各樣感興趣的問題,我們及時地捕捉、梳理提煉出來。組織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然后轉化成活動的主題:(1)減河的歷史;(2)減河名字的由來;(3)減河與周圍居民的關系;(4)濕地的意義。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主題組成小組進行探究。通過“生態(tài)濕地”研學活動,孩子們領悟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樹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意識和生態(tài)建設的理念。
2.探尋先人的足跡
德州人杰地靈,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比如:蘇祿王墓、顏真卿紀念館、禹城禹王亭、夏津點將臺、寧津碧霞祠、臨邑邢侗公園、青云石佛寺、陵城仙人湖、董子臺等。周末或節(jié)假日的時候,老師和家委會成員帶領孩子們游覽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了解家鄉(xiāng)的歷史風貌,感悟家鄉(xiāng)豐富的文化底蘊。
3.觸摸現(xiàn)代文明
德州有許多著名的企業(yè),帶領學生走進德州名企,以實地參觀的方式給學生上了生動的“綜合實踐課”。比如,在德州扒雞集團、皇明太陽能集團、黑陶博物館等。孩子們通過職業(yè)體驗、探究的方式感受到了這些企業(yè)的文化,發(fā)展、立志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新綱要的頒布,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明了方向。我們充分借助鄉(xiāng)土資源優(yōu)勢,把這些資源盤活,讓這些課程落地,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實踐、去探究、去成長、去超越。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