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艷
(玉山縣瑾山小學,江西上饒 334700)
網絡信息資源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得力助手,能夠轉變學生的傳統(tǒng)學習習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中。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給課堂教學的改革帶來更多的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把握好這個優(yōu)勢,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豐富的教育資源,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大部分教師仍習慣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陳舊,一味讓學生通過題海戰(zhàn)術的形式來加強知識的鞏固。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在短時間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但是容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
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通常會采用快速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方式,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保證課堂教學效率,一般情況下教師采用課堂講解知識點、學生聽課的方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缺失。
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使學生熱愛數學。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先通過Flash 動畫展示汽車在公路上飛馳的畫面,再通過PPT展示當車輪為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時汽車運行的樣子,并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汽車的輪子為什么都要是圓的嗎?如果車輪換成其他形狀,汽車能否正常行駛呢?”通過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以簡單明了的方式展示出來,并引發(fā)學生對“圓”這一知識點的探究欲望。教師采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突出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的目的及價值。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性效果,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無比親切,這樣學生學習起來也能夠更容易接受,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簡便運算”一課,學生對“等式”這個知識點理解困難,這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動畫。視頻中展示的是小李兩兄弟去超市幫媽媽買東西的情景,媽媽在哥哥去超市前給了他150元,弟弟先去買了雞蛋花了12元,哥哥去付錢的時候給了收銀員50元,然后找回了38 元,通過計算150-50+38,可知剩余138元。教師通過這種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將原本抽象化的知識簡單化,用生活案例來詮釋數學知識,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的形成有更深刻的認知。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體驗,能將較為抽象的知識呈現出來,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特別是在對抽象化知識進行引導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知識點演示出來,形象地展示出整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化復雜為直觀。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逐步形成對知識的自主探究意識。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點與線條上的連接,讓學生區(qū)別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的不同之處及共同的性質特征,緊接著把點與點之間的三條線段去掉,完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通過對點與點連接的演示及動態(tài)移動的比較,得出鈍角、直角、銳角三角形本質上的區(qū)別,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
“加強學生對空間思維能力的鍛煉”是教學重點,也是課堂教學上的難點。教學難點能否成功地突破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通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教師可以把抽象化的空間思維,轉化為學生更容易理解的具體化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完整的思維表象,架起直觀的橋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一課時,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時間的概念和單位換算。教師將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故事,通過Flash動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兔子和烏龜在鐘表上賽跑的場景,烏龜跑了兩小格,兔子跑了一大圈,讓學生觀察視頻中的兔子和烏龜分別跑了多遠。然后,把烏龜跑步演示成一枚分針,兔子跑步看作一枚時針,學生通過觀察時針和分針,理解1小時等于60分鐘的這一結論。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生動形象地演示1小時等于60分鐘的知識來源,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在生動形象的龜兔賽跑動畫中得以迎刃而解。
教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圖、文、聲、像的形式直觀地反映教學重難點,從而快速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因素是不可控制的,容易出現難以預料的可能,教師在課前對很多情況是無法預知的,但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很好地彌補了這一問題。
一方面,教師在備課時預測學生在這節(jié)課學習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做出調整,使課堂教學的內容更有實效性。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容易出錯的知識點通過屏幕展示出來,引發(fā)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位置比例”一課,學生在畫圖過程中所畫的單位不同,可能畫出圖形的大小也會有所區(qū)別。因此,教師將這一問題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再隨機抽取一部分同學的答案,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通過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從而得出結論。這樣,學生既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又拓展了思維。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當下,網絡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小學數學教學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便利。小學數學教師應正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所帶來的利弊,盡量發(fā)揮其優(yōu)勢,不斷地更新與完善自身的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