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文學評論是一種主觀型的思維模式,由于這種主觀性,在對文學作品的認識中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多義性和不確定性。文學創(chuàng)作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因此語文課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關鍵詞:文學評論;辯證思維能力;提高
一、兩種文學批評方法
在中國被廣泛采用的文學評論方式是一種在主觀型的思維模式下的批評模式。這種比較主觀的文學批評方式由作品的某個方面觸及引發(fā)出評論者自身的感受和對客觀世界以及他人的認識,而非向批評客體的延伸。他的評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比較片面的,而可以向內部思維不斷開拓。正是由于這種主觀性,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多義性和不確定性。這種批評者的評論主要以自己以往的生活或審美經驗為基礎,缺乏相應的文藝理論基礎,最后形成一種對世界和生活的新的認識,教會讀者處理和他人、自然、整個世界的關系。
另一種文學批評的方式,是一種尤其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教材和基礎語文教育領域中的文學評論模式。這里姑且稱之為一種社會歷史評論模式,一方面我們了解作者的生平,另一方面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通過對作者當時的各方面情況的了解去解析作品的主要內容,或通過當時的歷史的真實情況與作品的真實相對比,評價作者對當時的社會實況表達的是否真實。
這兩者都帶領讀者去認識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或去體驗一種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思想。這種文學批評的方式帶有一種說教的意味,同時經常會為某種政治目的或意識形態(tài)所利用。這種文學批評的方式往往也不能全面概括當時社會歷史情況,因為只是偏于歷史的一隅,了解社會的某一個方面,而且趨于固定性,很少上升到抽象的對歷史的、社會的思考中去。
以上提到的這兩種批評方法恰恰是由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法、模式所決定的。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對經驗綜合的極度相信,在思維上傾向于感性經驗作抽象的整體把握,而非對具體事實的作一種概念性的分析。這種經驗是感性的,是歷史縱向的,缺少必要的中介環(huán)節(jié),主張在主客體的統(tǒng)一中把握整體系統(tǒng)及其動態(tài)平衡,卻往往忽視主客體的對立以及概念系統(tǒng)的邏輯化或形式化,缺少概念的確定性和明晰性。我們經常聽到以史為鑒、成語、歇后語、歷史故事,都讓我們從文化傳統(tǒng)中從他人的經歷中從自己以往的生活中汲取經驗教訓,以指導個人的生活甚至一個社會的發(fā)展模式。整體式的思維模式使主體和客體的界限十分模糊,主體在認識對象時不能處于一個完全客觀的立場。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思維方式,大大妨礙了思維的精確化。在認識世界的方式上,中國傳統(tǒng)思維注重直覺,是以直觀的體驗和體悟為特征的直覺思維,在達到質的飛躍的時候往往是通過一種頓悟,一種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方式,這又是一種缺少精確性的理解世界以至于引申至文學批評的思維模式。中國自古以來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就是農業(yè)經濟模式,小農思想根深蒂固,在思維上養(yǎng)成了保守的習慣,在思考的目的上務實性強,講究“經世致用”,研究的是人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為國為民兼濟天下的社會追求,純然的求知欲望幾乎沒有,這種務實的思維目的加上主客體不能截然分開的思維方法導致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非理性因素增強,且具有模糊性的特點。這些傳統(tǒng)思維的特點都滲透到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的創(chuàng)作和形成中,幾乎延綿至今。
二、原因分析
文學雖然是一種主觀精神的直接產物,首先具有的是審美價值,不可以用純科學的思維模式去評論,但是既然文學存在,有其客觀意義,就有其可以評價的標準和價值。
這種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下的文學批評方法落實到語文課堂上,就造成了學生不會寫議論文的現(xiàn)象,而現(xiàn)象的背后是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客觀判斷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普遍低下。
分析其原因如下: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往往是用感性解釋感性,教師用散文化的語言去分析感性的文學作品。分析詩歌的方法是將其散文化,配合以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這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說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力,但其理性思維能力在語文這一學科上嚴重缺失。語文教學的目標中,認知能力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情感塑造確實必不可少,但是,透過文學作品去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社會學知識、哲學思辨能力、獨立判斷力、邏輯思維能力卻一直都是被現(xiàn)代語文教育工作者所忽視。反觀西方文學批評史,社會學批評、意識形態(tài)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神話原型批評、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符號學批評、解構主義批評、女權主義批評、接受-讀者反應批評、后殖民主義批評等批評方法本身就引起了多次思潮革命,每一種批評方法背后都是一種文化和思維模式的革命,而在我們中國的語文課堂上,為何不可以采用這多種多樣的文學批評形式呢?這些文學批評形式,不但可以開啟學生認識文本的新窗口,同樣也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一種對于方法論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最初模式[1]。當然,不可能所有方法都用到,也不可能將一種方法百分之百的運用得當,但是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語文學習同樣需要理性思維,并且其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
其次,現(xiàn)代傳播學對人思想的沖擊和控制也使得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奧爾斯德·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就預言,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他擔心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掩埋在無聊煩瑣的世界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往往不為人注意。對于從一出生就處于電視、電腦、電話等感官刺激下的一代人來說,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如何去篩選和分辨信息,不是被這些信息牽著鼻子走而是做這些信息的主人。對于看著電視節(jié)目長大的人來說,如何將其引向書本,選擇真正有思想價值的書本,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信息所淹沒,正是今日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三,語文教材編排模式相對老套。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教材中選取的課文確實都是經典的篇章。但是理性地對社會、人生、歷史思考的文章卻很少有。這方面,我認為是低估了當代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智慧發(fā)展水平。中國的教育體制中,哲學方面的教育嚴重缺失,然而哲學就其本質來說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xiàn)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三、解決方法
僅從以上三個造成學生不會寫議論文的原因出發(fā),提出以下幾點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首先,加強哲學教育,文、史、哲不分家。在課外選修部分,其內容經常與我們課內的內容有重復。不妨多選取具有哲學思辨色彩的文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康德、叔本華、海德格爾、尼采、馬克思、老子、莊子、馮友蘭、梁漱溟等人的哲學理論代表作都可以作為學生的讀本,作為他們接觸哲學的敲門磚。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生存哲學、符號學、倫理學、美學等都可以作為培養(yǎng)其社會學認知能力、作為現(xiàn)代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當然其理性思辨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
第二,在語文教學中,多選取有爭議的、有論辯色彩的文章,不要很多的已經有既定判斷的文章。在學習這些有爭論的文章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去獨立思考和判斷。如柏拉圖的《理想國》、歌德的《歌德談話錄》、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薩義德的《東方學》、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等一些關于哲學、文藝、文化方面的書籍,可以從中選取某些章節(jié),學生自己去判斷其正確性。
第三,多做與社會現(xiàn)實貼近的練習。哲學、歷史、文學說到底都是為了人的生存而服務,也必須運用到現(xiàn)代的生活中。讓學生多看新聞、紀實、紀錄片等節(jié)目,尤其是新聞評論節(jié)目,包括時事評論、熱點分析,同一個新聞可以找到不同角度的評論,學生可以自己去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還可以舉行讀書會或時事辯論會等活動,來幫助大家進行交流。最后挖掘出種種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社會原因和思想原因??梢灾饾u改善學生思想浮于表面,作文言之無物的問題。
第四,一個終極的手段就是教師不做高高在上的評斷者,尤其是對于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本,教師作為平等的一個觀點持有者參與其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正因為有了“神”的束縛,學生的思想才會千篇一律,我們要相信真理越辯越明。教師和學生共同追求真理的過程本身也給學生樹立起了應當如何求學如何治學的榜樣。
以上就是我對于如何在語文課上訓練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一點意見。語文教育如同審美教育一樣都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要想學生有獨立的、深刻的、創(chuàng)新的思維,首先應當改變的就是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不改變這些一切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談。
參考文獻
[1]江俊.淺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yǎng) [J].中外交流,2017(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