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洪佳
摘 要:今年國慶上映的《姜子牙》動漫電影,在擁有獨特的中國風(fēng)動畫制作風(fēng)格之外,其令人爭議的內(nèi)容實際上也具有許多深刻的哲學(xué)理念值得去挖掘與沉思。作品中主人公之間的戲劇性矛盾其實也映射了在哲學(xué)問題探討中,對于同種概念引發(fā)出的不同角度的思考與爭論。
關(guān)鍵詞:《姜子牙》;哲學(xué);國漫
天下人苦商久矣,元始天尊遂派九尾狐妖附身于妲己,魅惑紂王,助周伐商。此事天界僅為天尊一人得知。愿犧牲妲己一人,加速商朝的覆滅,以解救大眾疾苦。商終如愿覆滅,狐妖也被天界判處極刑。然姜子牙在行刑時,卻發(fā)現(xiàn)了除狐妖之外的元神。猶豫片刻,狐妖逃出生天,姜子牙也因此被貶到凡間。之后,在凡間,姜子牙遇到了失去記憶的妲己。與此同時,狐妖也盤桓多時打算召集狐族再次危害人間。姜子牙不愿以妲己為代價除掉狐妖,但事與愿違。連接狐妖與妲己元神的宿命鎖無解,妲己也勢必會與狐妖同歸于盡。但通過這一件事,也讓姜子牙悟出了獨屬于他的道路。
一、結(jié)果論與義務(wù)論的碰撞
電影《姜子牙》中,主人公所遇到的困境就如同哲學(xué)領(lǐng)域里爭辯了許久的電車難題思想實驗一樣。
一個瘋子綁了四個普通人在一端鐵軌上,又綁了一個人在另一個鐵軌上。這時一輛失控的電車襲來,馬上就要碾壓到這四個人身上。而你現(xiàn)在有一個拉桿,拉動他,就可以救下這四個人,只壓死一個人。
在電影里,姜子牙所面臨的也是如此——不滅妲己,狐妖亂世;滅掉狐妖,妲己同死。到底是為了不亂殺無辜,而導(dǎo)致更多百姓受苦受難,還是犧牲掉無辜的妲己,將“勇于犧牲”當作她的墓志銘。
當然,這在功利主義的結(jié)果論者眼中,將生命量化為數(shù)值必是上策。站在上帝的視角,去比較、衡量,看看天平的兩端孰輕孰重,答案便可輕松知曉。根據(jù)邊沁的“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原理,只要按照給共同體帶來最大值的幸福的行為當作規(guī)范去行動,那么去犧牲少數(shù)人的個人意志便是可行的[1]。所以,在以元始天尊為首奉行結(jié)果論的一行人,便會認為,以一換千千萬萬的買賣,自然是穩(wěn)賺不賠的。既拯救百姓于水火,又以最小的犧牲換取了最大的利益。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相對來說,這在義務(wù)論者看來,就會覺得結(jié)果論者們所推崇的理念太過功利。因為這代表著,他們把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看作數(shù)值,就像是做生意一樣去算計得失??扇绾文軐⑺麄兒唵蔚每醋魇菙?shù)字呢?正所謂是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2]啊。義務(wù)論者們會覺得,例如電車困境,不應(yīng)該去掰動拉桿;例如《姜子牙》,不應(yīng)該去犧牲妲己。如康德在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學(xué)原理》中所主張的人“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guī)律的準則去行動”[3]。也就是說,即使在電車困境中,會因此而死去多數(shù)人,但是因為我拉動的這個行為會主動造成“一個人死亡”的結(jié)局,那么拉動拉桿這個行為就是違背道德準則的。所以,不可以拉動。同樣的,因為主動滅掉妲己會造成“主動地去犧牲無辜的人”的結(jié)果,所以即便狐妖即將危害蒼生,姜子牙也不忍犧牲妲己。
但是,在元始天尊的角度來說,情況緊急,即便知道妲己的無辜,可面對是選一還是選天下黎民這道選擇題,還是選擇了后者。元始天尊下了天斧,結(jié)束了妲己的生命,卻也救下了黎民百姓。
然而,辯證地去看這兩個不同的立場,我們也可以從中獲悉一二,找到更折中的方向。與電車困境不同,在《姜子牙》中,元始天尊是可以選擇不去讓狐妖附身妲己的。是不是如果從源頭轉(zhuǎn)變,在主動做下決策的時候,不把“不必要”的代價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施行義務(wù)者論的觀點,將妲己也看作需要被解救的“天下人”的一部分,是不是諸如《姜子牙》的悲劇,就可以被避免。但是,當遇到生死關(guān)頭需要做出決策的時候,踐行結(jié)果論者的標準,盡可能去救更多的人,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二、善與惡的爭論
究竟何謂善,何謂惡,千古以來,無數(shù)前人爭論不休。
在崇尚著快樂主義的學(xué)者眼里,令人快樂的、有利的,便是善;令人痛苦的、不利的,便是惡。然而這其中也可以混進好心辦壞事和壞心卻辦了好事的人。這到底孰善孰惡,便是這部影片中所蘊含的第二個哲學(xué)問題。
《姜子牙》中,元始天尊便認為,讓姜子牙去滅掉妲己,是因為他覺得姜子牙考慮的太多,“太過”善良。而姜子牙作為天界要員,如此前思后慮,如何擔當?shù)闷鹬負?。作為神仙,勢必要懂得舍一人保天下的道理。而想要救下每一個無辜的人的姜子牙,便成了罪惡。所以元始天尊對姜子牙說,讓你滅掉妲己,不是為了斬惡,而是為了斬掉善。而姜子牙也對元始天尊的做法表示憤怒。他認為元始天尊這種以犧牲少數(shù)為代價的拯救,并不能叫作善,他應(yīng)該對于這種行為和主張做出抵抗。于是,在這部電影的結(jié)尾,姜子牙斬斷了天梯。
正如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所言,去評判一件事的善惡,要從動機和效果兩個方面去折中思考。如果一味地想要追求“至善”,而忽略掉做這件事而可能導(dǎo)致的不好的結(jié)果,那這件事就不再是善。就如姜子牙只囿于眼前妲己這一人,忽略了可能將會遭殃的萬千百姓,那么這種“善”就是應(yīng)該被斬掉的。然而相對的,對于元始天尊來說,他想要盡快將百姓從紂王的慘無人道的統(tǒng)治中解救出來的初衷,自然也是好的。但減少百姓苦難的手段,卻是令人詬病的。對于妲己的慘劇,元始天尊也必定是需要負責(zé)的。
去鑒別一個行為的善惡尚且如此困難,那么去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又如何能一言概之呢?
例如秦始皇,他無疑是偉大的,統(tǒng)一了六國和度量衡,更是要求書同文,車同軌。種種功勛,為中國封建社會奠定了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在這其中,他實施了焚書坑儒,要求百姓建造阿房宮等等暴政。這樣一位皇帝,又該如何判斷他的善惡呢?
如此看來,去評判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簡直難于登天。因此,不妨丟掉去評判整個人好壞的刻板要求,轉(zhuǎn)而去細細品味他做的每一件事。去掉刻板的枷鎖,才能平心靜氣地去看待每一個人和事。
三、崇有論與貴無論的交鋒
究竟如何才算是救了這天下蒼生是《姜子牙》留給觀眾去思考的命題。
同時,對于蒼生,到底是所有人,還是大多數(shù)人的不同的定義,也是姜子牙與元始天尊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這其中的淵源便似崇有論和貴無論般相互聯(lián)結(jié)。如《列子·楊朱》中記載的,“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人人不去犧牲,那么大家都無異于天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更有莊子所主張的無為而治:君王什么都不去干涉,那么臣民便不會受到干擾,自然人人向善,天下也就大治。這便是魏晉玄學(xué)所主張的貴無論。而元始天尊所崇尚的卻是崇有論——他認為,需要人為的干涉,即讓狐妖附身于妲己加速商朝的覆滅,才能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想要得到期望的結(jié)果,就應(yīng)該去奮斗、去爭取。然而獲得所謂期望的結(jié)果所付出的代價卻是姜子牙所不齒的。也因此,在妲己犧牲之后,姜子牙斬斷了天界與人界唯一連接的通道——天梯。沒了天梯,人界也就再無天界庇護,這也因此彰顯出姜子牙“貴無”的思想——不想再讓凡間被神界操縱、欺騙、犧牲,就順其自然,讓凡界的人類自己去生活吧。相對的是,沒有了天界庇護,人界也就踐行著崇有論的理念。神仙消失了,人類祈禱的愿望不能再憑借神仙去實現(xiàn),那么就主動去爭取吧。
于是,凡間便出現(xiàn)了一個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的圣人。然后,人們設(shè)定了道德標準,創(chuàng)造了法律準則。一個為人情世故制定了標桿,一個為人類社會奠定了底線。
這樣的結(jié)局,究竟是姜子牙對,還是元始天尊更勝一籌?是貴無論好,還是崇有論棋高一著?問題的答案自然是無從定論。往往針對事物都需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沒有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世間萬物的大統(tǒng)一公式。
由此可見,無論是結(jié)果論與義務(wù)論,善與惡,還是崇有論與貴無論,硬是依靠“暴力拆解”“有你無我”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最后的結(jié)果往往是不盡如人意的。辯證地去看待問題,將兩方不同觀點互為鏡鑒,可能才是真正通往成功的階梯。
參考文獻
[1]邊沁.道理與立法原理導(dǎo)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59.
[2]周嘯天.唐詩鑒賞辭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1645.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學(xué)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