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芳,胡慧,周慧敏,王云翠
器官移植技術的運用,挽救了眾多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但器官移植供需缺口嚴重,極大地影響了器官移植技術的發(fā)展。目前,我國器官移植亦面臨供體不足、供需比例嚴重失調(diào)的棘手問題[1]。醫(yī)學生作為未來救治患者的中堅力量,其對器官捐獻的認知與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社會對器官移植事業(yè)的認知與發(fā)展[2],尤其護理人員在促進器官捐獻方面發(fā)揮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作為護理隊伍的后備軍,護理專業(yè)大學生對器官捐獻的認知和態(tài)度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調(diào)查本科護生對器官捐獻的認知、態(tài)度及影響因素,為探討增進護生對器官捐獻事業(yè)及自身責任認識的有效途徑提供參考。
1.1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我校2017~2019級本科護生作為調(diào)查對象。納入標準:①全日制護理專業(yè)本科在讀;②尚未進入臨床實習;③同意并自愿參加本次調(diào)查。排除標準:病假、事假及外出交流學習≥3個月者。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diào)查問卷。由研究者自制,包括性別、年齡、年級、生源地、政治面貌及宗教信仰等內(nèi)容。②器官捐獻認知調(diào)查表。研究者通過查閱文獻[4-8]及采納相關專家建議自行設計,包含器官捐獻知識(知曉程度、捐獻的具體內(nèi)容)、器官捐獻及宣傳意愿(自己捐獻、家人捐獻、當志愿者宣傳)和影響捐獻意愿的相關因素3個方面內(nèi)容。其中,器官捐獻知識知曉程度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0=從沒聽說過,1=了解一點,2=比較了解,3=非常了解),捐獻的具體內(nèi)容為復選題,包括捐獻程序、條件、用途、相關法律、相關倫理、其他知識,每選擇1項得1分,故知識維度得分為0~9分;自己捐獻及宣傳意愿均采用Likert 3級評分法(1=愿意,2=不確定,3=不愿意);家人捐獻也為Likert 3級評分法(1=支持,2=中立,3=不支持)。本研究器官捐獻知識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22,器官捐獻意愿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632,問卷整體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07。影響捐獻意愿的相關因素包括促進因素和阻礙因素,均為多選題。
1.2.2調(diào)查方法 采用問卷星調(diào)查,調(diào)查前,研究者在班級輔導員協(xié)助下, 向參與調(diào)查的護生充分解釋本研究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 然后在班級微信群發(fā)放問卷二維碼,護生匿名填寫, 填寫時間為3~5 min,同一IP地址只能提交1次,填寫項目缺失或均選相同序號答案視為無效問卷?;厥沼行柧?67份。
2.1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得分 見表1。
2.2護生對器官捐獻的態(tài)度與意愿 護生自己捐獻器官表示愿意、不確定、不愿意的比例分別為46.0%(169/367)、33.0%(121/367)、21.0%(77/367);護生對家人捐獻器官表示支持、中立和反對的比例分別為24.2%(89/367)、65.7%(241/367)和10.1%(37/367);護生對自己當志愿者表示愿意、不確定和不愿意的比例分別為37.0%(136/367)、53.7%(197/367)和9.3%(34/367)。
表1 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得分(n=367)
2.3影響護生器官捐獻意愿的相關因素 見表2。
表2 影響護生器官捐獻意愿的相關因素
2.4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得分和意愿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性別、生源地、民族、政治面貌及宗教信仰的護生器官捐獻知識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年齡、年級、生源地、民族、政治面貌及宗教信仰的護生自我捐獻意愿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知識和意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見表3、表4。
2.5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分別以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得分和自己捐獻意愿(賦值:愿意=1,不確定=2,不愿意=3)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結(jié)果顯示,年級(賦值:一年級=1,二年級=2,三年級=3)、自我評價(非常開放=1,比較開放=2,中立=3,比較保守=4,非常保守=5)和當志愿者宣傳(愿意=1,不確定=2,不愿意=3)是影響護生器官捐獻知識的獨立因素;性別、對家人捐獻態(tài)度和當志愿者宣傳是影響護生器官捐獻意愿的獨立因素,見表5、表6。
表3 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
表4 護生器官捐獻意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 人
表5 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多重線性回歸分析(n=367)
3.1在校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及意愿 對器官捐獻知識的充分了解是確定捐獻意愿的必要條件和基礎[9],器官捐獻知識與捐獻者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影響其捐獻意愿的確定。表1顯示,本科護生器官捐獻知識總得分偏低,了解程度不足,了解內(nèi)容中僅器官捐獻的用途得分相對較高,對捐獻的程序、條件、法律法規(guī)、相關的倫理問題等得分均較低,說明護生器官捐獻知識缺乏,反映出社會及學校教育對器官捐獻的宣傳不足。同時,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目前雖然愿意捐獻器官的護生占比僅為46.0%,明確表示拒絕捐獻的護生占比也不高,尚有33.0%的護生處于猶豫中立狀態(tài);在對待家人捐獻器官的態(tài)度上,65.7%處于中立;關于參與器官捐獻的志愿宣傳方面,53.7%表示不確定,說明護生的自身捐獻意愿、支持家人捐獻態(tài)度及當宣傳志愿者意愿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通過開展護生器官捐獻知識的系統(tǒng)培訓;在校園中利用宣傳欄、校園廣播、知識競賽、辯論會等形式廣泛宣傳;針對年輕人對網(wǎng)絡和媒體敏感性強的特點,在課堂中引入關于捐獻的網(wǎng)絡新聞與視頻增強宣教效果等多路徑加強器官捐獻的宣教,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引導作用,有望促進其器官捐獻認知,提升捐獻率。
表6 護生器官捐獻意愿的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n=367)
3.2在校護生器官捐獻知識與意愿的影響因素
3.2.1性別、年級、性格等社會人口學因素 表6顯示,本科護生中,女生的捐獻意愿是男生的1.973倍,可能與女性相較于男性更感性,情感更細膩,且護理學院以女性居多,培養(yǎng)方式?jīng)]有針對男性特質(zhì)有關[10];表5表明,年級與性格是影響護生器官捐獻知識得分的獨立因素,不同年級的護生,由于課程設置、接受理解能力、年級集體氛圍等均有差別,可能影響他們對器官捐獻知識認知和掌握程度;而性格差異則會直接影響護生學習器官捐獻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產(chǎn)生學習效率的差距。提示在開展器官捐獻培訓時,應針對不同年級的護生設置培訓內(nèi)容,并把握好護生的個性特點,正確進行心理引導,才能促進護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真正達到提升其捐獻知識的目的。
3.2.2影響因素 表2顯示,促進在校護生捐獻器官的主要因素是“幫助被疾病折磨的患者,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58.3%),“為社會和醫(yī)療事業(yè)作貢獻”(57.5%),以及醫(yī)學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49.0%);表6顯示,愿意做志愿者宣傳的護生,其捐獻意愿是不愿意做志愿者的2.987倍,由此可見,培養(yǎng)護生的奉獻精神,進一步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職業(yè)使命感,是推動器官捐獻的關鍵。人文倫理教育是培養(yǎng)在校護生人文素質(zhì)的主陣地,并可增進護生對捐獻知識的了解,加強他們對捐獻的積極態(tài)度[11]。在日后的教學中應更加重視人文倫理教育,積極探索將倫理知識與專業(yè)知識有機融合的教學方法,將人文情懷、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責任引入相應專業(yè)課程,并結(jié)合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巧妙地進行倫理滲透,融醫(yī)德教育的理念性于專業(yè)知識教育的科學性之中,讓護生理智而深刻地認識器官捐獻事業(yè)及自身肩負的重任[12]。
本調(diào)查顯示,護生不愿意捐獻器官的原因主要為“擔心遺體不被尊重或被他人用于牟利”(32.2%)和“擔心引發(fā)親人的痛苦和傷感”(23.2%)。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護生及捐獻人員的宣傳教育,讓捐贈者了解其遺體真正用到實處并得到尊重,消除顧慮,促進自愿捐獻人數(shù)的增長;而對親人情感的考量也是影響護生捐獻意愿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情感視角會有不同的選擇,必須引導護生從正面積極的視角看待器官捐獻,逐步將他們對親人的愛轉(zhuǎn)化為對患者、對社會的大愛。表6顯示,相較于反對家人捐獻的護生,支持家人捐獻的護生捐獻意愿是前者的60.774倍(P<0.01),說明對家人捐獻的態(tài)度與護生自我捐獻器官的意愿呈正相關。有研究表明,家人的態(tài)度與對家屬代理同意捐獻的態(tài)度均是影響居民器官捐獻意愿的因素,給予捐獻者家庭適度的人文關懷,安排專屬的心理輔導,使其免受情感的困擾,提高捐獻者家屬對器官捐獻的認同感,營造良好捐獻氛圍,有利于促進捐獻[13]。同時,應繼續(xù)完善器官捐獻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捐獻程序,明確捐獻后的善后事宜,并健全監(jiān)督機制,讓捐獻者及家屬奉獻得踏實而溫暖,以消除捐獻者的顧慮,保障其權益。建立激勵機制,給予捐獻者及其家庭相應的榮譽與補償,和捐獻者家屬簽訂器官互助協(xié)議,切實表達對捐獻者的敬意,真正落實對捐獻者家屬的保護與回饋[14-15]。
總之,應通過增強器官捐獻知識的宣教,加強人文倫理教育,深入了解在校護生的顧慮,分析其心理狀態(tài),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或鼓勵,增進護生對器官捐獻的認知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