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猛
自讀課文是統(tǒng)編教材“三位一體”(教讀—自讀—課外閱讀)教學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拓展運用教讀課文所學方法的主陣地。與教讀課文相比,自讀課文的教學方法更靈活,教學活動更豐富,但是這種“豐富”必須建立在遵循單元目標的基礎上。筆者將結合具體的課例,談一談自己在自讀課文教學中開展的一些富有語文特色的自讀活動。
在自讀課文學習中,誦讀因聲求氣,外化情韻,適合課堂上的運用與展示。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重點就是朗讀,導語部分說得很明白——“要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這個單元編排的自讀課文《雨的四季》也是極適合誦讀的。《雨的四季》是一篇詩一樣的散文。筆者在教學時,就安排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自選一個季節(jié)的雨,揣摩其特點,標好重音和停連,進行誦讀展示。妙的是學生們結合自己的聲音特點,選擇合適的“雨季”誦讀。于是,春雨的細膩溫柔、夏雨的熱烈粗獷、秋雨的多情深遠、冬雨的自然平靜以聲音的方式再現(xiàn)出來,營造出一種美好的詩境。
統(tǒng)編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結構,一條線是按照“人文精神”組織單元,另一條線是按照“語文素養(yǎng)”組織單元。這樣,每一單元里的幾篇課文就有了雙重聯(lián)系,作為“運用方法”的自讀課文與“習得方法”的教讀課文之間也就有了雙重比較角度:“人文精神”角度及“語文素養(yǎng)”角度。而且比較閱讀易于激發(fā)學生的自讀興趣,幫他們明確自讀的重點。至于從哪些方面將自讀課文與教讀課文進行比較,單元目標最有“發(fā)言權”。
筆者以七(下)第五單元教讀課文《紫藤蘿瀑布》與自讀課文《一棵小桃樹》為例,來談談比讀法的具體方向與實踐操作。第五單元的導語是這樣的:“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發(fā)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建議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以拓寬視野,加深理解?!敝档米⒁獾氖?,單元導語就建議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所以,在學生自讀之初,筆者就讓學生自由比較兩篇文章中“我”的形象、花的形象、“我”的情感、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聚焦“物”的形象、“情”的抒發(fā),以及“情”與“物”間的關聯(lián)。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對兩篇文章托物言志的異同就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筆者還讓學生比較自己閱讀這兩篇文章之后的感受,甚至讓他們嘗試比較賈平凹與宗璞這兩位作家的散文風格。這樣的比讀,重點突出,層層深入,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自讀課文的“旁批”與“閱讀提示”是自讀的“拐杖”,有助于自讀的順利開展。七(下)第二單元的導語中明確提出“學習做批注,記下自己的點滴體會”的要求。因而,在學習本單元的自讀課文《土地的誓言》時,筆者指導學生運用批注法進行自讀?!锻恋氐氖难浴返乃臈l旁批,形式多樣,有提示式的,如“大聲讀一讀,或許會有更深的感受”;更多的是疑問式的,如“‘我’的‘誓言’是什么?”;即使疑問式的批注,角度也不相同,有的觀照寫作特色,如“鋪陳了許多富有東北生活氣息的形象”,有的引向內容的理解,如“如何理解‘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這句話?”。這些旁批既是自讀的支架,也是批注的范例。我們可以在借助現(xiàn)有旁批理解文意、作者情感及寫作特色的基礎上,仿寫批注,可以是疑問式的,如“‘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一句中的‘你’換成‘她’行不行,為什么?”可以是點評式的,如“作者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濃墨重彩地修飾故鄉(xiāng)的一土一木,既展現(xiàn)出故鄉(xiāng)的風貌,又抒發(fā)了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可以是提示式的,如“品讀文中大量的連續(xù)短句,感受語言的氣勢及抒情效果”。可以說,批注是自讀課文行之有效的通用之法。
以讀促寫,是閱讀的好策略。自讀課文中有很多藝術空白和寫作指示導引學生動筆寫一個段落或一篇文章。有了這樣的寫作訓練,便有了更具深度的自讀實踐。比如,七(上)第六單元的自讀課文《女媧造人》是一篇中國神話,在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童話、詩歌中顯得很別致。事實上,這篇神話故事就是袁珂先生以《風俗通》為藍本,通過合理想象創(chuàng)作完成的。學生同樣可以依據(jù)《風俗通》創(chuàng)作自己心中的“女媧造人”的故事,可以在課文《女媧造人》的基礎上二次加工,進一步想象,補充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描寫,讓這個故事更加曲折生動,讓女媧的形象更加鮮活豐滿。
教材編者基于單元目標,在選入很多自讀課文之后,安排了相應的拓展閱讀篇目,有單篇文章,有整本的書。如編者在七(上)第二單元的自讀課文《散文詩二首》后,推薦了課外閱讀《泰戈爾詩選》與《繁星》《春水》;七(上)第五單元自讀課文《動物笑談》后,推薦了康拉德·勞倫茲的《所羅門王的指環(huán)》一書……這些優(yōu)秀的閱讀篇目的推薦彰顯出編者的意圖,也顯示出課外閱讀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意義。因此,筆者讓學生在自讀課上讀一些相關聯(lián)的課外作品,這就是“聯(lián)讀”。如果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建立學生與這些作品的“超鏈接”,以便課后及時“點擊”。我在《動物笑談》一課的自讀指導中,就提前找來這篇課文的后半部分發(fā)給學生。這樣,他們可以在后續(xù)的文本中感受勞倫茲對動物特殊的愛及其幽默的語言風格。
其實,自讀課文的教學活動遠不止以上提及的誦讀、比讀、批注、導寫、聯(lián)讀等活動。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自讀活動需要有機配合,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