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 莊 娟
《數學課程標準(2011 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體會數學與自然、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綜合實踐活動是聯系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紐帶。進行基于書本知識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既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的主體是多元的,是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的多元統(tǒng)一。課程目標是多維的,是以數學知識為支撐,社會生活為載體,跨學科學習的實踐性活動。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中,需要關注課程的多維關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構建知識的最好途徑是實踐。如學習了“折扣”后,在一次春游前的物資準備中,需要為班級46 名學生每人準備一瓶牛奶。超市中牛奶有這樣幾種價目:單買每瓶4 元,12 瓶裝的每箱9 折,16 瓶裝的每箱8.8 折。學生聯系學習過的知識,經過交流與碰撞,得出了這樣幾種購買方式:
(1)買單瓶裝共46 瓶:4×46 =184(元)。
(2)買12 瓶裝4 箱:4×12×4×0.9 =172.8(元)。
(3)買16 瓶裝3 箱:3×16×4×0.88 =168.96(元)。
(4)買12 瓶裝3 箱,單買10 瓶:3×12×4×0.9+4×10=169.6(元)。
(5)買16瓶裝2箱,單買14瓶:2×16×4×0.88+4×14=168.64(元)。
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按照第3 種方案購買,不僅多買了2 瓶,而且價格最低,同時,多出的2 瓶給班級的兩位老師,也體現了學生對他人的關心。通過把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在學生的生活中的應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主題為引領,打破學科界限,以數學實踐活動為任務驅動,進行資源整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如《奇妙的圖形密鋪》一課結束后,教師圍繞“密鋪”設計這樣的一個活動:閱讀《“密鋪”的歷史及發(fā)展》材料,運用學過的知識,以“三角形”為材料,設計一則“密鋪”圖形。在這個實踐活動中,有語文課程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有數學學科知識的應用,有美術課程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fā)中,關注不同學科,立足“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當下實踐活動的主題。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讓學生喚醒數學知識,讓書本知識走向生活知識。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者,要組織好活動資源,安排好活動流程。在一些測量類、體驗類、調查類項目中,可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去建構課堂難以準確描述的數學概念。如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表象,確立方向與位置的關系;了解學生獨特的個體化信息,作業(yè)時間、睡眠時間、家庭水電用量等。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學生是活動的親歷者。通過活動,能夠建立起數學知識與生活應用的聯系,習得構建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實踐活動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通過綜合實踐,經歷計算、推理、判斷的過程,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讓數學知識在具體可感的實踐活動中扎根,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面對各種各樣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要在學生動手操作中獲得真知,不能用觀察代替實踐,不能用結論代替思維。如“我是小小售貨員”的數學活動,僅限于教室的活動是無法全面準確反映“小小售貨員”的表現的。受到教室條件的限制,我們無法發(fā)現學生對于物品的收取、價格的計算等是否了解。為了活動的真實、有效,把地點換成校內的商店,讓學生坐到收銀臺前,進行角色體驗,學生對于“元、角、分”的認識就會獲得更加直觀形象而又具體的認知。
數學知識的習得就是對數學真理的還原?;趯祵W知識的本質認識,數學的精確性、抽象性、邏輯性的特征決定了數學特點。如在進行“有趣的拼搭”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就清楚了“車輪是圓的”“磚頭是方的”的原因,結合祖國各地不同建筑風格,學生還能明白窗戶的形狀與位置的關系。
陶行知說過;“真情是學生最美麗的聲音?!毙W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能否奏出“真情”的音符,讓“立德樹人”在活動中得到體現,顯得特別重要。如在《簡單的復式統(tǒng)計表》的實踐活動中,第一小組同學根據班級男生、女生的體重與身高制作了一個折線統(tǒng)計圖。學生圍繞表格討論,有的同學感謝第一小組統(tǒng)計付出的勞動;有的同學指出體重超標的同學需要合理飲食;也有的同學分析,不同年齡段男生與女生體重有差異,不必過于擔心;有的同學分享了自己如何通過體育鍛煉控制體重的??此剖且粋€簡單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但從中能夠折射出同學們之間真摯的情感。因此,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再開發(fā)中,需要我們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成,讓數學中融入真實的情感。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終價值是服務于學生的數學能力發(fā)展。需要教師從不同角度思考,多維度評價。
實踐活動需要關注到學生活動的全過程,從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是否得到鍛煉。在成果評價中,要關注成果的準確性、有效性。
從內容上看,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數據調查、數量操作、知識應用等;從形式上看主要是圖表匯報、成果展示、場景復現等。我們要防止活動形式精彩而主題偏離,過程豐富而結論缺失。
開展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讓學生經歷實踐與研究的歷程,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的正確理解,讓數學走進生活,幫助學生學會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最終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