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金牛湖中心小學 王紅琴
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蘇教版、人教版等多種版本的教材已告別課堂,成為歷史,中小學語文全部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統(tǒng)編教材變化極大,不僅識字量大,而且文章篇幅長,原先兩課時的教學內容現(xiàn)在要花三課時甚至更多的課時去完成。我開始思考,發(fā)現(xiàn)原來是孩子的課前預習出現(xiàn)了問題。關于課前預習,我最近在班級做了一項調查,得知班級大多數(shù)孩子要么沒時間、沒興趣去預習,要么沒預習的習慣,要么有意愿無方法,不知該如何去預習,有的甚至認為課前預習沒太大作用。那么如何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閱讀量越來越大,閱讀速度越來越快。語文課本中的一些內容可能比不上課外書那么精彩紛呈,如何讓高年段學生對課文產生閱讀興趣,并且深入地進行課前預習呢?我在實踐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聯(lián)系法。在統(tǒng)編版的語文課本中,每一個單元都會有一個寬泛的人文主題,因此一個單元中的課文都有著主題的聯(lián)系。因此可以借由主題,將前后文章銜接起來。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五下《草船借箭》這一課時,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中國四大名著,讓學生對明清古典小說產生閱讀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對于下一篇課文《景陽岡》的閱讀期待,學生在預習這一課時就有內驅力,從而產生預習欲望。
2.分層法。如果要保持學生預習興趣,在預習時教師應提出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會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分層設計預習目標。比如讓學生預習五上《桂花雨》時,基礎較弱的學生只需要讀課文,圈出一類字二類字,查找生字詞,劃出不理解的地方;對于中等生,增加分段、概述課文內容、思考課后問題、說說桂花給“我”帶來了哪些美好的回憶;對于優(yōu)等生,主要是課外拓展,讓孩子回去找找琦君的《〈煙愁〉后記》和《家鄉(xiāng)味》進行拓展閱讀。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滿足,調動學生的課前預習主動性,使其保持課前預習的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3.演講法。我們班每節(jié)語文課開始之前,都會有學生進行與當天教學內容相關的三分鐘演講。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充分預習工作,這種新型預習方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與革命歲月相關的課文,在課前預習時我會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搜集紅色故事,并在班級內進行主題演講。
雖然預習是學生的自主化行為,但是很多學生之所以不專注預習,是因為不會預習,或者是預習的成果在課堂顯效甚微。因此,預習指導是關鍵環(huán)節(jié)。
1.鼓勵多讀,提高效率。統(tǒng)編教材課文普遍篇幅較長,內容也越來越生澀。針對這一特點,首要任務就是預習。預習的首要任務就是讀。如六年級上冊《窮人》這篇文章共有27個自然段,大約有一千八百字,課文篇幅長,課堂僅有40分鐘,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所以在上課前就應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節(jié)省時間,向40分鐘要效率。統(tǒng)編版教材更注重讀文解讀,針對不同課文的特點,提出不同的讀書要求。以五年級下冊為例,23篇課文中除了第二單元《紅樓春去》和第三單元漢字文化單元,其余課文的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項均提出“朗讀課文”“默讀課文”或“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這就要求學生學習課文要從“讀”開始,用各種形式讀課文,走進課文。
2.巧借詞典,分類識字。統(tǒng)編版高段語文所選的文章相對于蘇教版教材來說不僅課文篇幅較長,每課的生字也較多,大多數(shù)在10個以上。統(tǒng)編教材課后思考練習題重視學生的積累,練習題中包含篇章、段落、詞句的積累、背誦和摘抄,但不是每一課課后思考練習題都包含詞語積累,而是在全冊教科書最后列出了詞語匯總表。教師在布置預習時需要考慮這一學習目標,并落實在預習的過程中。如五年級下冊《景陽岡》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詞語,如‘篩酒、哨棒’,可以猜一猜意思?!币虼?,我會鼓勵學生在預習的時候遇到不懂的詞語要勤查詞典。但是,學生有時候會只將詞語解釋記下來,到課堂的時候經常要看著“預習本”來解詞,這樣其實效果甚微。于是,我要求學生要記下新詞,不僅是記錄下來,還要帶到文章中去理解詞語,課堂上不準看“預習本”。
3.學做批注,寫出感悟。批注,指閱讀時在文中空白處寫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閱讀時的感受,作用是幫助自己理解書中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我已經指導過學生寫感想式批注、質疑式批注、聯(lián)想式批注、評價式批注和補充式批注,因此學生回去之后所做的批注都較規(guī)范,有話寫,有感抒。在查看學生的預習批注時,我經常會在旁邊寫一些感想,這樣就形成了師生間的互動,這樣的課堂教學會更有指向性。
有作業(yè)就要有檢查,有檢查才能有反饋,有反饋方能顯成效。區(qū)別于傳統(tǒng)作業(yè),預習作業(yè)主要有口頭檢查、書面檢查和網(wǎng)絡檢查。
1.口頭檢查。在檢查生字詞的讀音、理解時,教師可以采用認讀生字詞、多音字組詞、形近字組詞等方式進行口頭檢查,主要是對學生的預習的反饋,讓學生把字詞等基礎知識打扎實。還有許多預習作業(yè)會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來,比如景點的資料、作者卡片、拓展的古詩詞、名人名言等,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的檢查機會,實現(xiàn)預習與學習的共通融生,從而以課堂學習情況來反饋課前預習行為是否充分,實現(xiàn)預習與學習的統(tǒng)一。比如在布置五年級上冊《池上》的預習時,我讓孩子搜集描寫兒童的古詩,在課堂結束拓展時就可以相機進行檢查。
2.書面檢查。學生要準備一本“預習本”,主要用來記錄課文背景、詞語解釋、知識拓展等。這項作業(yè)要收上來檢查,不用細致批,對于一些做得好的學生可以用小印章的方式加以表揚,對于做得不夠仔細的學生不要過于批評,還是應該以鼓勵為主,發(fā)現(xiàn)其閃光點,不要熄滅任何一簇小火苗。
3.網(wǎng)絡檢查。由于統(tǒng)編教材課文篇幅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較難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所以課前朗讀成為檢驗預習效果的難點。于是,我在班級建立朗讀QQ群,每天的第一項預習任務就是在QQ群里面朗讀。我會在群里面聽每一位學生的朗讀,剛開始的時候主要以鼓勵為主,每天還會評選出“最佳朗讀者”,讓其余學生都聽一聽他的朗讀,當然實在太不流利的學生,我會指出來希望他能再讀一遍。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朗讀能力越來越高。
綜上所述,課前預習能夠有效提高小學語文高年段學生的學習效率。崔巒老師提出的“一個轉向”,強調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給予學生可以遷移運用學習方法,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華麗轉身。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浪潮中,小學高段語文教師更應重點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課前預習,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讓課前預習植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