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盧 燕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因此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科教育的基本優(yōu)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而言語智慧是小學教育實踐中應該給予重點關注的問題,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文本對話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言語智慧有著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沒有對此給予充分重視,因此言語智慧的培養(yǎng)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整體教學質量不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入分析在文本對話中培養(yǎng)小學生言語智慧的有效對策,對于促進小學語文教育發(fā)展,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角色也應該有所轉變,這樣才符合教育發(fā)展的整體趨勢,進而為小學生言語智慧的培養(yǎng)打下良好基礎。言語智慧培養(yǎng)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應該主導學習過程,而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內容,強化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認知,建立基本的知識結構框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應該打破傳統觀念之中的教師中心論,而將自己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引導者。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以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和方式進行,深刻了解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尊重學生的獨立想法,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完善言語智慧培養(yǎng)流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實現教師角色的根本轉變,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小學語文知識,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智慧。
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的物理學習至關重要。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初動力,同時也能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另外,學生如果對于所學知識充滿興趣,將直接表現在學習動機之上,成為學習的直接推動力。由于小學語文閱讀內容較為系統和復雜,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缺少學習興趣,這也是小學生文本對話學習困難的主要問題。為了從根本上轉變這一觀念,實現培養(yǎng)小學生言語智慧的教育目標,教師就應該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嘗試。
例如,教師在講解《找春天》這節(jié)課的時候,因為這是一篇比較優(yōu)美的散文,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智慧的時候,就應該充分發(fā)揮課文的優(yōu)勢。課文對于春天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此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有意識地尋找課文之中的描寫軌跡,作者是從何處著手開始描寫春天的。從這樣的文本之中,可以發(fā)現作者的寫作流程,也就是作者的觀察方式。此時,為了強調學生的言語智慧,教師可以重點告訴學生,因為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變化了,因此所看見和描寫的景色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就是常用的移步換景寫作方法。緊接著,對于《找春天》這篇課文中的相關語言描寫,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深刻感悟。同時,引導小學生仔細體會課文的語言描寫。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小學生對于文本的掌握也將實現本質性提升,長期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言語智慧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發(fā)展,同時語文綜合素質也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對于文本對話而言,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實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對話內容,設置一個趣味性的問題,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然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并解決這個問題,進而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獲得成功的喜悅,最終為言語智慧的培養(yǎng)打下良好基礎。
從教學的本質來看,學生學習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完成對于知識的個體認知和發(fā)展過程。之所以在文本對話中培養(yǎng)言語智慧的時候會存在問題,主要是由于學生在個體認知和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問題。而知識的學習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一味的灌輸和強化并不一定能夠得到良好效果,要想保證學生真正消化和理解文本對話內容,實現言語智慧的培養(yǎng)和提升,還需要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并且付諸實踐,這也是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優(yōu)化教學流程,在遵循基本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對于文本對話的認知特點,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判斷學習過程中的對錯,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幫助學生掃清言語智慧提升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阻礙,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解《亡羊補牢》這篇課文的時候,“從前有個人,養(yǎng)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fā)現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里狼從窟窿鉆進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街坊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在講解這段對話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引導小學生,認真研究作者是如何在故事之中敘事的,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怎樣用簡短的語言描寫出想要表達的內容,做到言簡意賅。除此之外,在學習《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還應該讓小學生通過對故事的學習,理解背后蘊含的道理,從而逐漸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言語智慧,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文本對話中培養(yǎng)學生言語智慧的時候,灌輸式教學并不是一種有效方法,多數情況下,灌輸式教學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啟發(fā)式教學是教師應該始終堅持的教育方向,并且實踐證明,啟發(fā)式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智慧,幫助學生獲得學習動力,掌握學習的正確方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文本對話中培養(yǎng)學生言語智慧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重啟發(fā)性原則。也就是說,通過教學方式的選擇,引導和調動學生主動探索文本對話內容,將教師的啟發(fā)和學生的探索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既體現出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又不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幫助學生提升言語智慧,引導學生思維,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言語智慧培養(yǎng)和教學氛圍。
例如,教師在講解《小馬過河》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和啟發(fā),幫助小學生培養(yǎng)言語智慧,從而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具體來說,“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過去。突然從樹上跳下一只松鼠,攔住他大叫:‘小馬!別過河,別過河,河水會淹死你的!’小馬吃驚地問:‘水很深嗎?’松鼠認真地說:‘當然啦!昨天,我的一個伙伴就掉在這條河里淹死的!’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么辦好?!蓖ㄟ^這段描述,就可以看出小馬自己沒有主見,容易被別人誤導的問題。課文中的語言描寫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此時,教師應該重點對對話內容進行講解,促進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最終實現培養(yǎng)學生言語智慧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小學文本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目標導向,積極啟發(fā)和引導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文本之中的言語智慧,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言語智慧培養(yǎng)流程,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促進小學語文教育不斷向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