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江南校區(qū) 盧瑛瑛
人生有一張嘴,這嘴的兩大用處:吃飯和說話。吃飯不用教,天生就會。說話可是后天習得而成,說話是一門藝術?!傲佳砸痪淙?,惡語傷人六月寒”,要把話說好,可得窮盡一生的功夫,也許窮盡一生所能,還說不好。說話既然是一門藝術,就需要學習,需要有人教,語文老師肩負著這項教人說話的任務。在聽、說、讀、寫四大基本功中,說占了四分之一的分量。每冊語文書中都設置了口語交際課,重點用來教學生如何說話的,足可見這個課的重要。
可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語文教師由于認識不夠深刻到位,口語交際課沒能很好地上起來,往往會被閱讀課、作文課擠占。他們認為,口語交際課不如閱讀課、作文課要教的內容來得豐富。而且,讓每個學生來說,課堂上太費時間,不現實。所以,口語交際課成了可有可無的課,即使上這課,也可能匆匆而過,以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學習,以少數學生的發(fā)言代替全體學生的訓練,多數學生得不到有效練習。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口語交際課涉及的考試內容少,甚至不太會考到,自然,這課要靠邊站,讓給其他要考試的課了。這樣一來,我們的學生說話能力就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口語交際的目標是這樣表述的:“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睆纳鲜鲋锌闯?,說話的能力并不是憑幾節(jié)語文書中的口語交際課學得的,而是要通過這幾節(jié)課的引導,貫穿到每節(jié)課當中去練習。如果口語交際課沒有很好地去挖掘需要引導教學的知識點,教師自己模模糊糊,豈不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嗎?學生的說話能力一定是不會見長的。
觀察學生平時的口語交際方面情況,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音量控制不當,表情單一呆板,提問直截了當,禮貌用語用得少,直奔主題,肢體語言缺乏。學生出現的這些癥狀,仔細想想,問題出在老師身上,沒有給予他們更細致的指導,平時的指導都是粗線條的,好像講解過了,學生就會了,細節(jié)上沒有安排去指導,去練習。久而久之,學生的說話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其實也不難發(fā)現,上述學生交際中存在的問題在我們成人中也是普遍現象。有的人說話聲音總是很響,不管在什么場合。試著回想一下,公共場合上大聲說話,大聲打電話的人還見得少嗎?不善于運用肢體語言,在當眾場合說話顯得拘束,表情不夠豐富,顯得呆板等等。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系統具體的說話訓練,不是嗎?
以前曾教到過一個韓國學生,一個高大的男孩子,每次與老師問好總是聲音溫柔,帶有甜味,配上深深的九十度鞠躬動作,顯得那么彬彬有禮。感覺這個韓國孩子的說話,細節(jié)上掌握得比較好,頗有紳士的風度。也見到過同幢樓中居住的外國人,見面問好都是很友好的樣子。這不是說他們對我們有多么友好,而是他們的說話方式、說話水平比較好。我們的祖國是文明古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現在人們的說話水平還真需要再提高一些。我想,作為語文老師,作為教學口語交際課的老師,在今后的口語交際課上,甚至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上,我們可以采用一些小妙招,在口語交際方面做得更細更實,從而提升說話水平。
我們國人習慣于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經常被某些西方人所詬病。我們要教會孩子說話控制音量,懂得什么場合用怎樣的聲音來說。用個“噪聲計”吧,電腦上有這種軟件。噪音計隨時隨地可以測聲音的大小,用數字與語言相結合的方式告訴人們聲音的大小,讓聲音這個摸不著、捉不到的抽象事物變得具體可感,輕聲細語時用三四十分貝的聲音,響亮說話要用五十左右的分貝,超過六七十就會是噪音了。讓孩子在具體的場景下試著發(fā)聲,感受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了“噪聲計”,學生感受到了具體的聲音。如果同桌交流,只需要對方一個人聽到即可,就要輕聲細語,不能超過四十分貝;如果課堂發(fā)言,要讓教室里的每個人都聽見,就應該用四五十分貝的聲音。通過反復多次的訓練,讓學生感受于心,以后在平時的說話中就能很好地控制音量了。
每次看外國電影,看外國人說話,發(fā)現他們的臉上表情比較豐富,眉毛、眼睛、嘴巴、甚至鼻子都會動起來,都能傳神。而我們的說話表情就比較單一,這可能算是含蓄內斂的表現,但不一定是優(yōu)點。我們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學習訓練各種豐富的表情?!氨砬椴佟钡倪\用不失為一種好辦法。用相機拍下各種各樣的表情,仔細觀察在不同表情下眼睛、眉毛、嘴巴、鼻子的變化,根據表情圖做表情操,讓學生懂得臉上感官的變化、肌肉的變化,經常訓練,爛熟于心。
讓學生了解肢體語言的重要性,懂得運用常用的肢體語言。看演講視頻是肢體語言訓練的實用型方法。電視、電腦中有許多精彩的演講視頻,讓學生觀看這些演講視頻,記下里面的各種招牌動作,然后跟著學做,模仿,甚至在課前的幾分鐘用來做做這些動作,既可以熟練這些動作,還可以提升注意力。這些肢體動作熟練之后,學生在說話中就能自然而然地運用到位。
人的發(fā)聲器官是很厲害的,可以變化多端、豐富多腔。有時可以是甜甜的,帶有甜味,有時可以是酸酸的,帶著酸味,有時還可以是嚴厲的,帶有辣味。說話聲音腔調可以根據需要改變。生活中,當對嬰幼兒說話時,聲音往往會變柔,表現出喜愛的感情。學生需要學習語音的變化,這個內容在口語交際課上沒有明顯的內容安排,但我認為,語文老師可以把它增補上去。我們讓學生聽不同腔調的聲音,不妨把聲音分為酸、甜、苦、辣等味,比如,同一句話,甜味:用甜甜的聲音來說;酸味,用尖酸的口氣來說;苦味,用無奈的語氣來表達;辣味,用嚴厲的聲音來說。讓學生分辨各種不同“味道”的聲音,用不同“味道”的聲音來練習說話,這樣的小游戲,可以在課前、課間運用,既學到了怎樣給語音調味的方法,又給課堂增添了樂趣,一舉多得。學生學會了用不同的聲音來表達,在平時的說話中就能運用自如了。
說出去的話都是帶有溫度的,帶著情感的。對喜歡的人,會滿腔的熱情;對厭惡的人,冷漠的樣子。讓我們給語言設置溫度,如果說高溫,表示激情澎湃的話,中溫就是一般敘述的語氣,低溫則代表冷漠對待。有了這樣一種生動有趣的比方,學生就很好地理解了在什么情況下該用什么溫度。如果我在教學《走進他們的童年》這課時,我能幫助學生先做好情感鋪墊,播放一些大人們曾經在童年時代的玩具、游戲、學習等圖片或視頻,讓學生視覺上就感受到過去生活的貧困,如果學生已經懂得了給語言調溫,就一定不會出現“哇靠,你們的童年這么好的”這樣異樣的不和諧的聲音了。
自古以來,人們對說話就有聲色方面的要求,如幾千年前的《弟子規(guī)》中就有這樣的規(guī)矩:“怡吾色,柔吾聲”,就是體現了說話時要注意語氣、語調的合理運用。理想的說話應該是聲色并舉,情動辭發(fā)。溫柔時,怡色柔聲暖人心;憤怒時,橫眉冷對震山河。讓學生學習說話,提高說話的水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老師在口語交際課上做深入細致地指導、練習,要舍得花時間,勤訓練,巧安排,這樣,學生的說話水平一定能有實質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