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
(蘇州市楊枝小學校,江蘇蘇州 215006)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上也是相對較強的。所以在教育中,教師要運用好勞動技術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真正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實現學習目標。
在教育中,教師要從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以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基礎,借助感知性強的作品來吸引學生,將學生代入教學活動中。通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所以教師要從教材中的內容入手,借助相關的作品來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以此來幫助學生在獲取材料與操作中掌握好知識,提升自身的技能。而且引導學生參與到作品設計中,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勞動技術教學中存在著濃厚的美育內容,且每一件勞動技術作品也存在著豐富的美學?!懊馈弊鳛榕d趣的基礎,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例如,學生在學習卡車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充滿童趣的導入來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出面上行駛的卡車模型,然后將自己制作的不同造型的卡車展示給學生觀看。[1]借助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tài)進入制作學習中。
從建構主義上來說,人的認知是從行為主動進行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通過主動探索能夠實現深入思考,同時能夠構建出完善的知識點。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發(fā)展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關注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fā)展。通過利用有效的技術措施,能夠實現對學生的深入引導,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進入探索中。例如,學生在學習“制作杯墊”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素材,要求學生嘗試做出杯墊模型。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索下,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相關材料的認識,也可以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在幫助學生掌握好制作技巧的基礎上養(yǎng)成其良好的思維習慣。[2]
當學生遇到較難的學習任務時,通過先完成比較容易的任務,能夠幫助學生逐漸接受其他難度較大的任務。所以在教育中教師可以從這一思想入手,對學生的學習難度與評價標準進行適當調整,以此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學生在學習制作杯墊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杯墊的制作,同時要適當地減少素材,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要求學生從個人經驗出發(fā),在展開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發(fā)揮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設計出自己喜歡的杯墊。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好制作的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3]
動手操作已經成為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的重要特點之一,且動手作為一種手段,動腦有著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教育中要保證動手與動腦的有機結合,形成良好的氛圍,幫助學生在充分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內化。對于作品的趣味性來說,主要展現在作品的色彩及造型等方面。所以色彩已經成為學生與作品之間進行交流的基礎,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聯想。因此,在教育中教師要保證色彩設計能夠滿足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與心理需求,通過選擇活潑靚麗的色彩,提高作品的美感,同時可以突出主體的色彩,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受到視覺的影響。例如,學生在學習有關卡車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導入引題的方法給學生展示出色彩鮮艷的車廂設計。由于選材上能夠滿足這一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4]
在開展勞動技術教育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操作入手,尤其是對于實踐目標來說,要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自主感悟與體驗。在教材中存在著許多的實踐內容,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手腦互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教師在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作品時也要從作品完整性入手,做好分層組合工作,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獲取知識,在感受作品造型完整性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疑問對作品進行拆解,掌握局部的制作難點。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教材活動的安排工作,綜合考慮這一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同時要舍棄一些無效的操作活動,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找出值得探究的內容。只有真正做好組織與設計工作,才能展現出操作的意義。當學生具備一定的操作經驗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從而實現將思考方案的外顯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思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操作中受到學生自身水平與動手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在思考與探索中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鼓勵學生進行動手與動腦活動,通過有效的傳導與糾錯,能夠實現完善作品的目標。例如,學生在學習制作杯墊時,教師可以從細節(jié)錯誤處理上入手,給學生準備不同的素材,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對比,從而實現針對性的思考與實踐,提高學生的操作積極性。注重學生在制作中的疑問,其實就是要培養(yǎng)好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生在課堂中嘗試過失敗后就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好地了解知識,在探索中掌握制作要領。在面對學生的困難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立體化的示范,幫助學生在實踐探索中找出存在的問題,從而把握好制作的要點。通過這種師生互動的影響,能夠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同時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5]。
對于細節(jié)問題來說,在課堂中充滿思辨與靈性的場景,有著一定的價值。所以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關注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忽視的問題,還要從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與品質意識入手,針對不同的作品提出改進措施,實現對作品的優(yōu)化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此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找出潛在的教學資源,關注細節(jié)問題,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操作技巧。
綜上所述,小學勞動技術教學中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入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鍛煉學生的操作技巧。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能夠促使學生在發(fā)現與研究問題的基礎上解決好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