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利平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同發(fā)力能顯著提升教育成效?!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吨袊逃F代化2035》提出,到2035 年我國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強調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等多形式多途徑的參與。可見,家校合作和家庭參與將是未來我國教育改革必然的趨勢和發(fā)展方向。在現代國家教育體系中,家長教師聯合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PTA)、家長教師組織(parent teacher organization,PTO)或家長教師學生聯合會(parent teacher student association,PTSA)是常見專注于促進家校合作的社會組織,通常由父母、教員及其他相關社會力量和熱心人士組成。目前我國很多學校已經開始嘗試建立校級家委會,但要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委會制度體系尚任重道遠。本文擬對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家委會作概要介紹,以期為我國家委會建設提供思路與借鑒。
“美國教育的起點是家長的期望,以及他們對子女教育的參與,而不管他們的地位、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如何”,這是1994 年時任美國教育部長的理查德·賴利(Richard Riley)在一次全國演講中的名句,美國政府對家長參與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從中可見一斑。美國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多項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根據《教育總則法》,家長有權參與學校教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基于家長自我意愿,旨在促進子女學習與身心發(fā)展,在子女的教育過程中,與學校保持一定程度的交流合作,對學校教育事務的發(fā)展參與討論、決策、支援等;家長是教育事業(yè)的合伙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學校教學成效的提升和完善家長本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長教師聯合會(PTA)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家委會組織,是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并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非營利性組織。它秉承的理念是“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核心環(huán)節(jié),建立學?!彝ァ鐓^(qū)的連接有助于培養(yǎng)民主價值和合格公民”。
PTA 的工作主要朝三個方向努力,即家長參與兒童的教育、家長志愿服務和支持學校、家長參與學校決策制定。目前,美國PTA 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幾百萬會員的全國性大型非營利性組織,在全國各地都有州級和地方分支機構,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并且在國家和州級立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代表學生和學校發(fā)聲。
美國PTA 的組織形式為三級塔狀結構。第一層為地方PTA,中間是州級PTA,最高一級是全國PTA,三層結構是系統內垂直聯系的關系,層級不同,分工有所差異,但都是在“家庭- 學校伙伴關系全國標準”的指引下,在家庭、學校和社區(qū)成員之間建立協作關系,致力于維護兒童利益、為家長提供教育支持、推動教育的公眾參與。各級PTA 組織采取會員制,會員包括家長、教師、學生和熱心教育的社會大眾,經費主要來自會員會費和社會捐贈。
地方PTA 在家長、教師和學校之間的關系銜接中發(fā)揮著最直接的作用,負責為所屬社區(qū)群體制定制度規(guī)范,招募和協調志愿者,為頒獎典禮或其他活動提供特殊認證,組織家長教育活動,策劃教師感恩活動等事務。當學校面臨嚴格預算限制時,地方PTA 會為學校的項目開支籌集資金。在PTA 籌集資金占學校自由支配資金比重高的學校,PTA 還可以影響項目的具體決策。地方PTA 會組織定期學校家長會,召集各方參與討論教育相關話題,如教師與家長討論新的閱讀計劃或學生紀律;社區(qū)專家介紹如何與青少年建立更好的關系,或分享有關學校改革倡議的重要信息;家長對家庭作業(yè)或學校課程改革表達擔憂等。總之,PTA 提供一個中立的平臺,發(fā)揮強大的調解功能,解決家長與學校有時因有爭議的問題而發(fā)生的沖突。
除PTA 以外,美國還有其他類似PTA 功能的組織。不愿掛靠PTA 分支機構的學校通常會自設“家庭和學校俱樂部(home and school clubs)”或“助推器俱樂部(booster clubs)”。這些組織通常被統稱為家長教師組織(parent-teacher organizations,PTOs)。近年來,這些個體PTO 在美國的發(fā)展速度加快,甚至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全國協會,即全國PTO 網絡(NPN)。這些PTO 除運作方式是獨立的組織,沒有組織垂直聯系以外,與PTA 的功能極為相似。
父母與教師聯合會是日本的家委會組織,其理念引自美國?!岸?zhàn)”后,美國參與到日本戰(zhàn)后教育改革中,美國PTA 模式幾乎被照搬到日本。1956 年,日育委員會發(fā)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運動,推動PTA 建設是其中重要的舉措之一。經過60 多年的發(fā)展,日本PTA 有效促進了學校與家庭、社區(qū)的聯系,增進了父母與教師的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了一個有利的環(huán)境,成為家庭與學校合作開展兒童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
日本父母與教師聯合會屬公益性組織,運營經費均來自家長和社會捐贈。共分4 個層級,即班級、學校、地方或社區(qū)及國家。班級層級聯合會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橋梁,由家長自薦或推選產生,會員由所有家長和相關教師組成。通過各種形式的班級活動,教師與家長雙方相互協商,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層級的聯合會在各個班級聯合會的基礎上選舉產生,并細分了多個專業(yè)委員會,除協助開展運動會、體育比賽、公益活動、野營等活動外,還發(fā)揮監(jiān)督學校各項事務和提出建議的功能。地方或社區(qū)層級的聯合會負責協調所在區(qū)域內各個校級聯合會之間的關系和聯絡溝通,并對其各項活動給予指導和幫助。全國聯合會是最高層級的家長與教師聯合組織,負責指導和協調全國各地的聯合會工作,具體工作包括開展各種公益事業(yè);收集整理匯總全國范圍內優(yōu)秀的聯合會實踐素材,編寫和出版相關書籍和報告;與相關政府機構溝通銜接;向公眾宣講教育理念,喚醒公眾的教育責任感,動員各階層社會力量共同維護和潔凈兒童的教育環(huán)境等。
家長參與在德國中小學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中明確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規(guī)定家長有權利和義務監(jiān)督、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可以通過家長委員會和家長代表制度直接參與學校各項事務的決策。目前,德國已經形成了一套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體系。
學校家長會是德國父母參與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會員費和社會捐贈是其主要的經費來源。組織層級總體可以劃分為五層,即班級、學校、區(qū)級、州級和聯邦。班級家長會是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基礎,常見任務包括:召集家長會會議;組織班級活動郊游、燒烤、畢業(yè)聯歡等,以增進同學之間、家長之間的交流;反饋家長對學校、教師的意見;組織班級家長配合學?;顒?;代表班級家長參加學校家長委員會會議。學校家長委員會代表全校家長的利益與校方交流和溝通,同時把學校領導的信息轉達給各班級家長,發(fā)揮橋梁作用。學校家長委員會通常每學期召開一次大會(一學年兩次),屆時一般都會邀請校長匯報學校情況。為了協助學校的教學與活動,學校家長委員會通常也會成立“促進協會”,為學校宣傳、籌集捐款等。學校家長委員會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選舉家長代表,參與校務大會和專科會議(針對單獨學科的教研會議)的工作。地區(qū)級家長總會是不同利益群體自發(fā)組織的家長協會,在這里家長能有機會參與教育法的改革。州家長委員會由每個區(qū)家長委員會推選的代表組成,委員會主席由成員選舉產生。州家長委員會承擔著聯系州教育部的任務,在涉及法律草案的修改、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教學資料的使用以及教師的任命等方面有知情權和參與權。另外,1952 年成立的聯邦家長協會是德國全國性的公益性教育組織,州家長委員會的大多數成員都是該協會會員。該協會沒有法定權力,也沒有任何決策權,每年召開兩次全體成員大會。
英國歷來重視家長在學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在英國,長期以來學校中的家長參與不僅被看作是一種權利,而且被各個學??醋鍪菍ι鐣Y助者負責任的一種手段。20 世紀中葉的英國教育法案已經為學校規(guī)定了建立有家長代表的管理委員會的基本準則。1998 年英國通過立法,宣布建立家長協會制度(Parent Governor Representatives),規(guī)定任何人只要年滿18 歲,無論有沒有孩子在校讀書,也不需要有任何教學經驗,都可以參選家長教師協會,作為家長代表過問和參與學校的一些日常事務。
目前,英國的家長教師協會一般正式叫法也是PTA[P 即parent(家長),T 即teacher(教師),A 即association(協會)]的簡稱。多數家長代表都是志愿參選,將個人背景告訴校方,校方會進行權衡。校方會告訴家長,參與家長教師協會是志愿工作,與他們的孩子在校學習生活不存在任何利害關系。從PTA 這個名字上可以看出家長協會的基本構成,包括了學校教師和家長。PTA 是一個完全公益性的組織和平臺,或者說是一個團隊,家長自愿報名,只要學校有活動都可以參加。但一些重要的班級活動,比如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去海邊旅游等,學校會對家長的護照、住址等相關情況進行審核,并會頒發(fā)相關的證書以確保安全。除了配合學校組織一些與學習相關的活動,PTA 的工作還有一項重要的職能,即募集資金,作為政府補貼之外的補助。因為公辦學校雖然有政府補助,但是補助資金有限度,也并不寬裕。因此,PTA 也會定期組織一些慈善活動,往往會收取一定的費用,所募集到的資金會嚴格管理,都會用在學校和學生身上。
總之,家委會是教師與家長聯系的紐帶,也是家校合力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世界各國莫不如此。家長委員會在某種程度上既解決了學校對學生管理的大包大攬,又減輕了學校管理的負擔。通過家委會在上述各國的發(fā)展來看,首先,家委會是一個融合家長、教師、學校和社會力量的公益性組織,是一支致力于增進教育相關者之間溝通交流、化解教育沖突、提升學生教育質量的積極力量。其次,家委會是一個非營利性分層組織,志愿服務是其工作內容之一,會員和社會捐贈是其主要經費來源,層級之間的聯系可因國家差異而有所不同。最后,家長是家委會的主體,各基層家委會是家委會系統中家長參與度最高的層級,也是最為活躍的群體。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yè),關系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我國的教育改革應該重視家庭參與和社會、社區(qū)的參與。目前,家校合作和家委會組織建設在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家長在學校教育中的參與程度尚比較低,在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多元治理主體的參與及其在治理過程中的合作與協商。顯然,家長委會作為融合家長、教師、學校和社會力量于一體的多方參與組織形式,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現代化治理轉型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