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qū)禮賢小學(324000) 趙風云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豐富而具體的操作,讓學生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在進行實踐活動時要讓學生通過“動手做”來解決問題,使學生養(yǎng)成重視證據和邏輯的思維習慣。在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會按照教師的指導進行探究,然而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外也能真正參與制作、欣賞作品,體驗到“做”的成功和樂趣,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疫情讓學生宅在家中,當學生上好微課,做好作業(yè)以后,業(yè)余時間往往就會打游戲、玩玩具或者看電視,那么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科學探究。
疫情席卷著全世界,口罩成為了今年年初的搶手貨,有很多地方都買不到口罩,這時我們就可以教學生如何在家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口罩。筆者是這樣布置任務的:認真觀看“口罩制作”微課,準備材料:棉布、紗布、保鮮膜或者保鮮袋、針線、棉帶,合理利用這些材料制作一個功能型的兒童口罩。
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里,筆者注重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尋找熱點事物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創(chuàng)設科學探究情境。
在平時的傳統(tǒng)課堂里,教師總是費盡心思為學生準備探究材料,而在疫情期間,筆者讓學生這樣進行探究:自主選擇家中合適的材料進行探究。這種做法看上去簡單,實際的收獲卻不簡單。比如:合理利用家中材料,按照設計“過山車”的5點要求設計自己的“過山車”軌道路線,并按照設計軌道搭建“過山車”。
課外探究能否真正開展,材料顯得尤為重要,科技在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是要與眾不同,在此活動中,筆者不限定學生利用什么材料來搭建“過山車”,但是又有大方向的引導,探究過程和結果真是令人驚喜。
科學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平時我們不要讓條條框框限制學生的想象,可以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自己挑選能夠達到探究目的的探究材料,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并不是那么神秘莫測,科學就在自己家里,科學就在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里。
在課外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為課外探究做足準備,這就離不開資料的搜集。課外探究資料的查找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對于一些知識難度較大的課程,如:3年級下冊第3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一課,講到了比較抽象的天體以及天體的特征,而這些天體的相關特征打破了學生以往的前概念。所以學生在課外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引發(fā)了認知沖突,促成前概念轉變。同時,由教師講授轉變成學生講解,學生們更樂意接受。筆者與學生交流時發(fā)現,當講解者變成本班同學時,學生的注意力是更為集中的,思維也更為活躍。同時,這樣的方式也給課堂增加了一些小趣味。
低估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學生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只要善加引導給予學生適時點撥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行為。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jié)課所能完成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等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嘗試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讓課外探究“動”起來。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收集的資料往往會超出他們的認知能力。比如:宇宙部分,有學生收集的資料里面提到了“逃逸速度”的概念,這些是我們小學科學課程內所沒有的。有學生就提出了疑問:什么是“逃逸速度”?當學生能自己思考并提出問題時,說明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我們不能拘泥于教科書上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因為學生眼中的科學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因此,筆者鼓勵學生繼續(xù)收集有關“逃逸速度”的資料。疫情期間讓學生做成1節(jié)微課給班級同學講解。
不設限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擁有了更為開闊的視野,為學生終生學習奠定了基礎。在班級形成了人人都對周圍的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的科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外科學探究“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