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鑫達
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也在不斷追求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在日常民生新聞整個制作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其最主要的內容涵蓋兩大方面:一是民生新聞的畫面,二是民生新聞的語言。具體來講,在民生新聞的語言表達方式和過程中,都是以新聞主持人為主線進行新聞內容的播報。而針對民生新聞的畫面拍攝和采集工作,則主要依靠和借助專業(yè)攝像人員的現(xiàn)場拍攝以及畫面捕捉。實事求是地說,民生新聞的節(jié)目畫面極為重要,其能夠對新聞內容進行直觀化、立體化的輔助與傳達,能夠全面增強和提升民生新聞的真實感。在民生新聞日常實際拍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畫面鏡頭都需要具備較為明顯的限定性特點。并且優(yōu)秀的畫面拍攝能夠全面提升和強化受眾們對民生新聞的認知與理解。但由于時間發(fā)生所自身具備明顯的一維特征,民生新聞拍攝過程中無法在同一時間段內拍攝兩個畫面的內容。鑒于此,在日常民生新聞畫面捕捉與選擇上,攝像記者就需要對自身鏡頭選取的重要性與新聞性采取一個合理的判斷,進而讓關鍵鏡頭被牢牢抓住。
除此之外,新時期的民生新聞拍攝過程較為短暫、稍縱即逝,其拍攝畫面也具備一定的短暫性和精簡性。民生新聞在日常報道的主要對象大多數(shù)都是基層群眾,所以在整個拍攝過程中通常都不會經(jīng)過任何彩排,因此在拍攝各類新聞事件發(fā)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結果導致攝像記者能夠拍攝到的有效信息內容較少,這就需要攝像記者能夠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同一時間捕捉到更多的信息內容和信息素材,并且在事后拍攝相對應的畫面進行全面的輔助性后期整合與編輯。
當前階段,許多觀眾對各類電視新聞產生一定厭倦感,不再關注和喜愛,其原因主要是新時期電視新聞中存在過多的文字、數(shù)字等繁冗堆砌的編輯現(xiàn)象,總是會令受眾們覺得缺乏新意、索然無味。舉例說明,今年年初,新冠疫情一度在我國蔓延擴散,給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人民日常生活帶來諸多損失和不便。在整個抗擊疫情期間,與時政類新聞注重“大數(shù)據(jù)”報道,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各地援鄂醫(yī)療隊伍人數(shù)超過XX人”等主流新聞的角度不同,民生新聞則更加注重抗疫中的一些細節(jié)報道,更加生活化、親民化。如“援鄂女醫(yī)護人員‘剃光頭發(fā)’,男護士帶‘尿不濕’”等新聞頗具看點。然而在諸多抗疫期間的民生新聞報道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新聞語言缺乏精準的信息化,并且常規(guī)性的套話、空話較多,讓受眾會產生一種敷衍的觀看感覺。更重要的是,相關的新聞未能將新聞主體含義以及思想進行立體化、直觀化展示,這種空話多、內容少的民生類電視新聞必然會逐漸失去受眾的支持和關注。
新時期各類先進的信息化技術不斷發(fā)展,電視新聞在日常的制作與播出上也在不斷追求變化。但客觀而言,當前階段主要的同期聲出字幕、畫面加解說的形式還是過于老套落伍,根本無法展現(xiàn)節(jié)目美觀性和創(chuàng)新性,并且無法將節(jié)目自身鮮明特點完美呈現(xiàn)。編輯人員倘若能夠借助動畫、圖表以及3D效果渲染等多元化編輯手段增強信息播出的豐富性,那么新聞可視性和關注度必然會迅速提高。
除此之外,針對新時期電視新聞內容的選取以及具體表現(xiàn)角度而言,過于單一化、固定化的新聞題材和新聞內容必然也會對收視效果產生一定消極影響。
新時期新聞背景下,民生新聞的時間通常比較短,但新聞涵蓋的內容和展示的信息量卻非常豐富。因此,在民生新聞畫面的拍攝手法選取過程中,專業(yè)攝像記者可以采取較為新穎的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將其全面應用于民生新聞各個場景、畫面以及分鏡頭的拍攝過程中,完全能夠帶來一種創(chuàng)新式的畫面升級感。針對專業(yè)角度側面來看,不同的新聞類型所采用的新聞拍攝手段與方式都會存在不同之處,但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現(xiàn)如今在各種民生新聞的拍攝過程中極為常見并且效果出眾。舉例說明,在新時期各類調查類以及暗訪類的民生新聞采訪與拍攝過程中,攝像記者或者暗訪記者通常都會借助參與式的現(xiàn)場感極強的記錄手法,將新聞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主體事件線索進行詳細化展示。毫不夸張地講,民生新聞的拍攝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某種程度上可謂“一脈相承”。
針對民生新聞主要拍攝的對象而言,出現(xiàn)在鏡頭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和普通百姓。鑒于此,拍攝的畫面中往往蘊含和包括了人物的諸多情感生活以及故事線索。通常在精心拍攝這些全面反映人物內心情感與心理活動的主體畫面過程中,攝像記者必須要擁有較為敏銳和精準的洞察力,與此同時還需要具備精湛高超的拍攝水平和技巧。
舉例說明,在民生新聞針對某一事件的主要人物進行拍攝以及重點刻畫過程中,攝影記者不能僅僅圍繞事件主角做文章進行專門拍攝,還必須要對配角等進行相應的刻畫與拍攝。在同一新聞源中,每一個個體之間都存在一定聯(lián)系,并非孤立存在。這就需要攝像記者能夠緊抓中心鏡頭,與此同時還需要針對介紹性鏡頭、關鍵性要素以及背景資料等各個鏡頭進行全面掌控和把關。需要讓多角度、多層面的立體化拍攝手法將整個新聞事件拍穩(wěn)、拍準、拍活。不但能夠完美展現(xiàn)出主角的各項心理活動,還能夠讓新聞整個故事結構更加完善化、豐富化、可視化。
當前階段的民生新聞主要關注焦點都是社會基層中百姓的生活百態(tài)和生活現(xiàn)狀,并且能夠充分展示社會中的人情冷暖以及喜怒哀樂。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和采訪者進行面對面的交談過程中,充分借助人物同期聲錄制能夠全面彰顯和烘托出現(xiàn)場報道所具備的真實氣氛,并且有環(huán)境聲的活動畫面無疑能夠讓現(xiàn)場信息量在客觀上全面增強,能夠有效提升民生新聞的權威性、說服力以及感染力,讓受眾能夠感同身受,全情投入到新聞播報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全面增強受眾的關注度和支持度。
新媒體大環(huán)境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高速發(fā)展,在一定技術支持下,通過網(wǎng)絡科技便能夠較為輕松地獲取任何人的相關信息。鑒于此,在日常民生新聞的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以及攝像記者應當重視對當事人的相關權益以及相關信息的保護,確保當事人隱私不受侵犯。舉例說明,如今民生新聞日常報道過程中經(jīng)常性會涉及一些未成年人所發(fā)生的各類社會負面新聞事件。因此,在畫面處理過程中編輯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技術手段對未成年當事人的面部進行模糊處理,不但能夠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進行全面保護,還能夠有效對其家屬的相關隱私進行一定保護,這種處理方式顯然更為科學且合理。
民生新聞報道過程中,除了生活中的各種小事、瑣事和百姓事之外,還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重大災難、災害以及惡性事件的報道。因此,在畫面剪輯和整理過程中,編輯不但要充分將現(xiàn)場真實性進行盡量展示和還原,與此同時還應當綜合考慮新聞報道播出后所產生的各方影響。因此,殘暴、血腥等畫面應當給予一定的規(guī)避和刪減,或者適當運用一些模擬畫面以及動畫進行替代化展示。此外,民生新聞的畫面編輯也要對新聞畫面所傳遞的思想以及觀念進行準確判斷,避免產生各種社會不良影響。
除了上述兩大創(chuàng)新思路之外,在新時期的民生新聞畫面編輯后期制作過程中,編輯應當在全面確保新聞內容真實性以及客觀性的前提下,能夠符合新聞邏輯的對各種鏡頭進行精準化剪輯和制作。能夠注意軸線規(guī)律以及新聞轉場的各種技巧,對任何有效信息無一遺漏進行充分整合,并且針對一些無用信息進行刪減和剔除,能夠將長鏡頭效果適當運用并且充分發(fā)揮其最佳效果。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民生新聞畫面拍攝與編輯的創(chuàng)新之路可謂“任重而道遠”。新聞畫面攝像記者與編輯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不斷探索、不斷鉆研、不斷創(chuàng)新,力爭尋找到更為科學化、合理化的畫面拍攝與編輯手法,力爭讓民生新聞整體制作質量和水平能夠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