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赟 王鑫 杭丹丹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1--01
據報道[1],屈光性晶狀體置換術是針對傳統(tǒng)手術——常規(guī)人工晶狀體置換術中的屈光度問題,經改進而形成的新型手術,可取代傳統(tǒng)手術,但缺乏大量實驗依據支持。筆者為解決上述問題,從手術療效、屈光度兩個角度出發(fā),以分組對照方法分析屈光性晶狀體置換術在高度近視治療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高度近視患者108例,納入時間是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按手術方式不同分成對照組、研究組,均54例。對照組患者采取人工晶狀體置換術:男28例,女26例;年齡為32~57歲,平均年齡為(40.38±3.18)歲;患眼位置:左眼16例,右眼11例,雙眼27例;研究組采取屈光性晶狀體置換術:男27例,女27例;年齡為33~57歲,平均年齡為(40.87±3.07)歲;患眼位置:左眼15例,右眼10例,雙眼29例;兩組患者除手術方式外,患眼位置等病歷資料保持了同質性(P>0.05),可作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經眼科視力檢查結合詢問病史等綜合診斷為高度近視;②患者有手術指征;③病人能夠獨立思考,正常交流,全程配合;
(2)排除標準:①病歷資料或者臨床數據存在缺陷;②對麻醉藥物過敏者;③合并角膜營養(yǎng)不良、葡萄膜炎、角膜混濁等眼部疾病者;④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肝腎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人工晶狀體置換術,手術流程為:散瞳處理,保證瞳孔擴散后直徑滿足手術要求。對患者眼球進行表面麻醉,在角膜邊緣取一個切口,在眼球前房注入粘彈劑,對眼球實施撕囊處理,取出晶狀體核,在眼球后房注入粘彈劑。擴大手術切口長度,直至6.5mm,再使用鑷子在眼球內置入人工晶狀體。觀察人工晶狀體有無偏位等情況,一旦偏位則立即調整位置,保證其處于正位;
研究組:對患者眼球進行表面麻醉,在角膜邊緣取一個3mm長度的切口,在眼球前房內部注入粘彈劑,隨后對眼球實施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處理。應用低壓吸除法吸出晶狀體核,以I/A手柄式的超乳注吸器,吸出晶狀體皮質,在對后囊膜拋光,最后使用人工晶體推注器在眼球內植入屈光性人工晶狀體。
1.4 觀察指標
(1)觀察患者治療后視力恢復情況,評估其手術療效:①顯效:經治療,患者白天、夜間視力均良好,無眼部不適癥狀;②經治療,患者白天視力良好,夜間視力一般,有輕微眼部不適感;③無效:經治療,患者視力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改變[2]。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2)檢測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的屈光度,并統(tǒng)計各組平均值。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包,統(tǒng)計學差異表示為P<0.05:(均數±標準差)行t檢驗,(%)行c2檢驗。
2 結果
2.1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療效
研究組患者手術治療總有效率98.15%高于對照組的85.19%(P<0.05),詳見表1.
2.2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眼睛屈光度變化
手術前,研究組、對照組的眼睛屈光度分別是(-15.34±0.13)D、(-15.40±0.15)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555,P=0.062);手術后3d,研究組眼睛屈光度是(-1.21±0.17)D,高于對照組的(-6.19±0.22)D,其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5.457,P=0.000)。
3 討論
高度近視作為眼科常見疾病之一,指的是眼周長度超過27mm、屈光度在-10D以上,同時伴發(fā)脈絡膜、視網膜萎縮等退行性病變?yōu)樘卣鞯囊唤M綜合征,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既往臨床上主要采取人工晶狀體置換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視力,但仍存在屈光度不理想等弊端[3~4]。屈光性晶狀體置換術作為一種新型手術方式,是在人工晶狀體材料、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完善至成熟的治療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人工晶狀體置換術的缺陷,但具體應用效果如何?有何優(yōu)越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屈光性晶狀體置換術可在不改變患者眼部生理結構前提下,矯正患者高度近視情況,可預測性、可逆性均較高,并能保留調節(jié)的余地[5]。同時,該術式治療難度較低,并發(fā)癥少,安全性較高,且有廣泛適應癥。筆者在本研究中即引入該術式,該組患者術后均消除了框架鏡引發(fā)的小視效應、球鏡像差等情況,裸眼視力明顯提高,結果1提示:研究組手術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直觀體現了屈光性晶狀體置換術在高度近視手術治療中的優(yōu)勢;同時,該組患者術后屈光度明顯改善,且優(yōu)于對照組,進一步彰顯了屈光性晶狀體置換術的優(yōu)越性。然而,臨床醫(yī)師在執(zhí)行該術式時,主要充分散瞳,并注意把握適應癥,盡量不選擇無法耐受框架鏡人群。
參考文獻
王帥, 黃俊, 游志鵬,等.玻璃體切割聯合晶狀體置換治療中青年高度近視性黃斑劈裂的療效[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7, 33(19):3220-3224.
鄭金華,谷浩,龍秋容,等.超高度近視有晶狀體眼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殘留近視的LASEK治療效果[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 2017, 35(6):527-531.
萬麗萍, 李曉玲.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及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超高度近視合并白內障圍術期處理觀察[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6, 13(19):2803-2805.
王煥霞,姜濤,王哲,等.高度近視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行玻璃體切割聯合晶狀體手術后屈光狀態(tài)的變化[J].眼科新進展, 2018, 38(1):73-76.
張唯偉, 陳愛蔚, 姬紅婄,等.高度近視有晶狀體眼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50例臨床觀察[J].貴州醫(yī)藥, 2017, 41(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