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教育在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審美教育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美育對學生的情感道德、審美力的提升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掘有重要作用。教育專家也在逐步強調美育對于大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對山東高校美育發(fā)展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提出了普及美育教學活動、提高教師美育理論素養(yǎng),開設美育選修課程,將審美體驗納入到學生考核之中,嚴格執(zhí)行并落實國家對大學生美育教育的要求,因此當前形勢下大學生美育工作的普及及完善是各高校和各地教育系統(tǒng)的核心任務之一。
美育即人們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也就是通過藝術接觸和熏陶,使被教育者思想得到升華,視野得以開闊,最終美化了人們的心靈,提升了人們的靈魂,提高了社會精神文明。根據(jù)總書記的要求,教育部門應全面加強改進高校教育工作,將我國的美育政策真正在高校中落實,堅守美育工作的初心,牢記大學生美育使命,踐行正確的美育觀念,從席勒的美育概念出發(fā),汲取古今中外美育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高校美育工作推向新方向。
一、山東高校美育工作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1)專業(yè)師資欠缺,學生得不到系統(tǒng)美育教育
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專業(yè)的美學及美育的教師,大部分承擔審美課程的教師為兼職教師。因此,這種客觀狀態(tài)下,美育課程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教學內(nèi)容大多為照本宣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為被動學習,教師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能給予學生活力四射的課堂。因此,大部分大學生對美學的教育的接受處于邊緣化的狀態(tài),甚至對美育并沒有真正理解。筆者采訪了一些學生,大部分學生表示,他們概念里的美育指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術欣賞,音樂熏陶等,其他諸如中華文化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課程則沒有被納入教育范圍。由此可見,美育并沒有真正走進高校,滲入課堂。從教師層面講,美育教師既要熟知詩詞、美學、教育學以及各種專業(yè)的學科知識,又要兼具藝術特長及實踐能力,從美育概念層面來講,美育不僅指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更包括詩詞,民俗學等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種種現(xiàn)狀及差距,是當今高校美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與矛盾的原因所在。
(2)美育教材僵硬單一,學校認知力度不夠,美育政策“落地”遲緩
目前,對美育教學的宣傳力度不夠是山東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狀況。美育活動較少,學校組織力度小,因而學生參與熱情并不高,美育從政策到落地的狀況并不理想。另外,大學生在接觸美育課程之前,期望值較高,期望較為美好,然而,在真正接觸美育教育之后,心理落差較大,枯燥的課程并沒有帶給學生審美力的沖擊,因而美育逐漸被邊緣化。如果將美育與實踐課程相結合,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或許會有新的平臺與視野,進一步促進教師與學生互動能力,讓美育將“美”真正帶入課堂。
(3)教師教學缺乏藝術性,難以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
在美育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學校應加強對專業(yè)教師講課技能的培訓,將知識的傳授過程變成審美過程,課堂的熱烈氣氛和藝術氛圍成為主導學生學習的主旋律,學生興趣提高,教師自身也會教學相長,對美育有深入的理解。同時,教學與學習的趣味性會口口相傳,終將在校園形成濃烈的審美氛圍和藝術氛圍。當今大學中普遍存在藝術社團等學生興趣團體,然而,他們當中大都是追逐潮流,追逐時尚,甚至追求低俗的內(nèi)容,如果將大學生團體與美育相結合,為其注入美育養(yǎng)分,將詩詞歌賦與琴棋書畫成為大學生藝術團體主旋律,美育將會真正實現(xiàn)審美育人的最終命題。
二、山東高校美育應采取的措施
秉承“以學生為核心,以學校為主導,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式和原則,將大學生美育教育和實踐教育實現(xiàn)完整的結合。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的功能,將國內(nèi)外的優(yōu)質美育教育資源進行集中,優(yōu)中選優(yōu),并將其整合成完整的課堂鏈條,把有些的傳統(tǒng)文化和美育觀念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及線下教學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另外,當今的高??荚u主要集中在學科評估上面,如果將美育作為高校評估的重要方面,美育將發(fā)揮其更大的積極性。因此,完善高??荚u機制,將美育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納入高??荚u工作是普及美育的重要方法。
筆者曾在高校開設過古詩詞賞析鑒賞的相關課程,通過對學生的摸底調研,發(fā)現(xiàn)目前大學生在古詩詞美育方面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學生對古詩詞的期待指數(shù)較低。由于身處信息化時代,學生每天接收著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的各種信息,因此主動學習古詩詞、閱讀古詩詞的學生數(shù)量較少,娛樂文化充斥在周圍的環(huán)境之中,加之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較為久遠,因此很難直接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大學生美學理論較為缺乏,因此導致了審美能力不足。由于學生沒有被動接受過嚴格系統(tǒng)的美學教育,又缺乏探索美學理論的熱情,這也是學生的審美能力達不到樂觀水平的直接原因。當然,大部分學生在審美感知方面能夠自發(fā)主動地對唐詩宋詞產(chǎn)生興趣,少部分大學生能夠聯(lián)系詩詞進行美學想象。然而在審美理解方面大部分學生對于詩詞背后的蘊含意義和晦澀難懂的詩詞他們難以完全理解其中的意義。
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必要的。首先,需要擴充學生的美學知識??梢酝ㄟ^詩詞演講比賽,美學知識競賽等形式來豐富學生的美學思想,讓他們感受到詩詞的崇高和優(yōu)美,提高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其次,可以運用關鍵詞和借助多媒體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觸。在對學生進行詩詞美學熏陶時,要在開始時用能吸引學生眼球的句子和導入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陸游的《釵頭鳳》之前,先給學生們講解陸游的人生經(jīng)歷和他與唐婉之間的感人愛情故事。在學習杜甫的《三吏》、《三別》時,老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封建時代的戰(zhàn)爭史實,為他們閱讀詩詞提供情感氛圍。在學習李白的詩之前,為學生們講述盛唐故事,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美學感知力。另外,為了避免老師的講述太過于單調,可用視頻輔助教學的手段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詩詞背景。這種視頻和音頻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易于接受詩詞,更好地進一步了解唐詩宋詞。
其次,老師要著力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從而使審美情感豐富起來,最終增進審美理解力。唐詩宋詞的產(chǎn)生距今有千年之久,要讓學生同一車理解千年前的環(huán)境和情感,就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去想象,也可作為旁觀者去想象,而老師則是穿越時空的橋梁。老師需要用語言來引導、激發(fā)學生去想象,跨越時間和空間去聯(lián)想,和作者進行有效的對話與交流,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詩詞的情感,觸摸詩人的靈魂,將詩詞語言轉化成立體的生活圖畫,感受其形象和具體的存在。想象愈豐富,學生的感受度就愈大、愈強。老師通過描述性的理解,讓學生與作者換位思考,體會主人翁的心理動態(tài),真切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由此,學生會對詩詞有更直觀、深入的理解。學生咋理解了唐詩宋詞的藝術美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了自身的審美情感,而審美情感的提升也即是審美能力的提升。審美情感是學生理解詩詞,把握作者情感思想的刻度尺,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理解了詩詞的核心思想,與作者進行隔空互動。
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的提高的最終目的則是詩詞的創(chuàng)作。古人云,能誦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舟。然而當今的實際情況是,極少數(shù)學生能夠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美學鑒賞和美學評價開始,通過撰文對詩詞之美進行鑒賞和評價,表達自身對詩詞之美的感悟。隨著學生感悟能力的提高,老師可循循善誘,讓學生逐步地開始練筆,最終實現(xiàn)審美創(chuàng)造。
作者簡介: 彭文雅(1989年11月),女,漢族,山東省菏澤市人,博士研究生,講師。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紅樓夢與古代小說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