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志敏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選擇性必修課程中對文化知識內容的要求為:理解和欣賞部分英語優(yōu)秀文學作品(戲劇、詩歌、小說等),從作品的意蘊美中獲得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啟示(教育部 2018)。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是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提升其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能使其掌握目的語文化,理解國外文化內涵。教師應通過輸入與輸出,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學生融入原生態(tài)語境,使其深刻理解英語的語言美、形式美、韻律美,具備語言鑒賞力。德國閱讀學家貝克爾(Becker)在著作中指出人們全部知識的85%是通過閱讀習得的。朱永新教授也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轉引自喻嘉,2019)。英語文學作品語言地道優(yōu)美,是語言學習和思維訓練的天然素材。英美文學名著所講述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上還原真實情景,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
高中英語文學閱讀因其“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價值而備受重視。目前,部分專家及一線高中英語教師探索并實踐了一些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模式。在知網(wǎng)上以“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找到1 909篇文章,而以“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教學”為關鍵詞,只檢索到36篇文章,大致分為體驗閱讀、思維閱讀、實踐閱讀、交互閱讀四個部分。朱麗影(2017)提出READ模式的英語文學體驗閱讀教學;陳茂峰對文學閱讀思維型課堂進行了初步探索;蔣偉認為高中英語文學閱讀需要建立思維型教學架構;倪錦誠認為交互作用閱讀模式收效顯著。
綜上所述,目前對英語教材文學作品的研究較少,教師在處理文學作品時更多關注語言點,忽視了文學閱讀教學的特殊性,教學模式單一化現(xiàn)象嚴重,沿用3P教學模式,無法深入探究文本。因此,教師嘗試以英語文學閱讀思維USE教學模式為切入點,探討如何在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USE教學模式更加注重思維過程的訓練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聚焦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與思維提升的融合,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不同的思維訓練活動,由認識文本內涵到文本解讀的思維活動,再到獲取文本意義表征,最后通過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的深度思維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度賞析并獨立思考相關主題意義。
文學包括小說、戲劇和詩歌等藝術形式,是科技類的書、報紙、雜志等的對應形式。著名的文學理論家童慶炳(1992)曾提出兩種文學定義的方式:廣義的文學視文學為文化;狹義的文學指當下通行的文學,下文主要研究狹義的文學。文學閱讀并不僅僅是學會一些零散的語言知識,更加注重以文傳意的功能。
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USE教學模式包括可輸入理解、分析內化、多元化輸出三部分。可輸入理解(Understanding)是指語料的難度應遵從i+1原則;分析內化(Sharing)強調分析句子結構成分,剖析人物關系、故事情節(jié)等方面的融合再造,學思結合;多元化輸出(Expressing)是語言習得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強調不同形式的練習,將已習得的語言素材回爐、復盤,在不同語境、模塊下演練。
USE教學模式將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與思維型課堂教學相結合,體現(xiàn)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課堂教學架構,引導學生從淺層理解作品過渡到深度思維活動,并進行語言文化的輸出。
英語文學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在地道的文本中迅速擴大詞匯量,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同時提高他們的文本信息處理能力和語用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最早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的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情境性。學習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接受外在信息,通過與周圍環(huán)境交互而自主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知識的獲取是通過主動的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教學模式側重閱讀者與文本本身的相互交流,拓展、延伸學生思維的廣度及深度,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審視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是由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提出的,指人在特定情景中解決問題和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shù)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王軼群 2014)。
根據(jù)以上理論可以得出如下啟示:多元智能理論有助于為外語教學提供多種教學手段。教材提供多元化學習內容,學生通過多種智能優(yōu)勢轉換學習,達到學習效果最大化;智能的結構體現(xiàn)個體性,存在差異。多元智能更注重學生優(yōu)勢智能區(qū)域,幫助其形成個性發(fā)展空間及高效學習模式。在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USE教學模式中,尤其是在Sharing環(huán)節(jié),可以調動學生的多元智能,使語言輸出效益最大化。
下面,以文學名著《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賞析課為例,探究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USE教學模式的具體教學操作流程。
1.文本出處
選取被譽為“科幻小說的始祖”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弗蘭肯斯坦》(書蟲版)為閱讀素材(見附錄)。該版本語言簡練,脈絡清晰,符合學生的語言水平及認知水平。作品在敘事視角、主題、人物刻畫、場景設定、沖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學賞析價值。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本堂課主要聚焦小說人物的分析和解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策略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題,教會其以人物形象為中心,聚焦人物在事情發(fā)展中的變化,深入感知人物特點,理解小說情節(jié)。
2.故事簡介
故事講述的是科學家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年輕時用科學知識,在停尸房等不同地方取出不同的人體器官,重新拼成一個人體,借助雷電讓他擁有新的生命。“新造的人”心性善良,向往美好,但是,由于面貌丑陋,被人們視為怪物,使人們感受到威脅,他處處碰壁。他希望弗蘭肯斯坦為自己制造一個妻子,且答應事成后帶著妻子遠離世界的紛擾。弗蘭肯斯坦起初答應了他的請求,但在即將成功之時,擔心怪物族群繁衍危害人類社會,于是決定處死怪物妻子??嗫嗥笈蔚墓治锉閷o果,知道真相后,他開始瘋狂報復,殺死弗蘭肯斯坦的未婚妻和家人。弗蘭肯斯坦決定要毀滅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一路追蹤怪物到北極地帶,在途中受盡折磨后病逝,而怪物亦自焚而死。
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對人對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豐富,表現(xiàn)欲強,但思維還不夠嚴密,有些想法比較片面、不成熟。教師可以借助文學作品這一媒介,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平臺,讓他們暢所欲言,傾聽不同的聲音,通過思維的碰撞相互啟發(fā),有所收獲。
1.突出學科的人文特征
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注重語言的工具性。由于本堂課是一堂文學閱讀課,因此課程的側重點從“閱”過渡到“賞”,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與認識,并深入挖掘作品的人文內涵,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及人文素養(yǎng)。
2.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程標準》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本堂課中,教師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教師把握方向,搭建好語言“腳手架”,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根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尤其是討論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為中心,合理分配小組任務,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予以點撥、啟發(fā)、補充和總結。
3.添加教育戲劇元素
本堂課基于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圍繞“怪物”心路歷程變化,教師入戲,讓學生進行“良心小巷”的活動。區(qū)別于普通的role play,學生需要精讀作品,代入人物角色的情感,甚至以充滿情感的聲音和語調表述。同時,隨著“怪物”在小巷中前進,后面學生不能重復前面的內容,需要及時聆聽對方發(fā)言,加以補充或反駁。這是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訓練和考查,讓其設身處地,對人物產生同理心,理解角色和主題。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取文本信息并梳理小說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jié);運用小說人物分析策略,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通過文學閱讀獲得審美體驗;對小說主題有自己的理解,具備運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
1.教學重點
從不同角度賞析小說人物,形成對主題的理解,并獲得對生活的啟示。
2.教學難點
分析人物塑造的不同角度。
1.可理解輸入環(huán)節(jié)(Understanding)
Step 1:Lead-in(5 minutes)
Task 1:Introduc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uthor.
Task 2:Show a video clip of Frankenstein.
【設計說明】課堂伊始,介紹作者的相關信息,使學生理解作品承載的文化意義。通過觀看同名電影的預告片,激發(fā)學生的文本閱讀興趣。
Step 2: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s
Task 1:Guess th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s description(見下圖).
【設計說明】教師對主要人物的典型性特征進行描述,由學生搶答對應的人物角色。這樣,既可以檢測學生對人物關系的理解程度,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聽力技能。
Task 2:Fill in the blanks of the relationships.
【設計說明】在學生搶答完后,教師通過思維導圖進一步理清人物關系,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情節(jié)梳理作鋪墊。
Step 3:Understanding the plots(Group work)
Task 1:Relay the story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given by the teacher(見下頁表1).
表1
2.分析內化環(huán)節(jié)(Sharing)
Step 4:Sharing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T:A character’s positive traits can be inspirational,it can be quiet educational to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he stumbles,so we will take a look at Victor Frankenstein,explore what his flaws can teach us?
Task 1:Fill in the blank(見表 2).
表2
Find th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the supporting reasons in the book.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及總結能力,讓其分析人物性格,并給出文本出處,學會客觀和多角度地評判人物形象。
T:So what can we learn from Frankenstein?
S1:Think twice before you do.The mistake would come back to bite us even worse sometimes.
T:When we create something awesome,we are usually proud of ourselves,but when we create a problem,our natural tendency is to escape.But being a man means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all our creations,both the good and the bad.
Task 2:Rais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journey of the monster.
How did the monster feel at first?
What did he do to integrate into humans?(find his identity.)
What is the result of his good behavior?
When Frankenstein destroyed the female monster,how did the monster feel?
Who sent the monster onto the path of crime?
【設計說明】教師通過問題鏈,在層層提問和邏輯啟發(fā)中,幫助學生剖析小說主要人物的心理發(fā)展歷程,引導其主動分享對人物性格的解讀,深度理解人物性格,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小說人物性格的多重性,發(fā)展思維能力,并為下一步的“良心小巷”活動作好鋪墊。
3.多元化輸出環(huán)節(jié)(Expressing)
Task1:Consciencealley(teacherinrole)astruggle between inward and outward.
Summary:Marry Shelly depicts two amazing character with her great talent.The shift of the monster’s psychological states is the key point in the novel,which leads the plot reversal.
【設計說明】根據(jù)高中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首先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文本,然后挖掘文本內涵,借助教育戲劇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表達輸出,使其真正融入角色,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不同于一般角色扮演,需要師生搭戲,教師扮演“魔鬼”,將學生分為兩組站兩排,分別代表魔鬼內心的天使和惡魔的一面,教師往前走,兩邊的學生說服“魔鬼”應選擇的方向,鍛煉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Task 2:Raise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theme.
【設計說明】通過深入研讀語篇,讓學生關注作品的主題意義,挖掘作品的內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Task 3:Write down a letter to the Monster on behalf of human beings.
【設計說明】基于文本閱讀,又超越文本,將輸入和輸出有機結合。該活動屬于創(chuàng)造層次的書面表達活動,讓學生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學會深度表達。
本堂課通過開展文學作品閱讀活動,引導學生獲取文本相關信息和語言知識、文化知識,探究文學作品形象所寄寓的意義及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看出在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應用USE模式有其優(yōu)勢:
第一,在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采用思維USE模式,從可理解輸入—分析內化—多元化輸出三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閱讀、感知、理解、思辨、分享、賞析,能夠幫助其進一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及思想價值,提高其英語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品質。
第二,側重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同的思維操作活動。在可理解輸入環(huán)節(jié),通過梳理故事情節(jié),利用關鍵詞進行復述,充分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分析內化環(huán)節(jié),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從不同維度分析人物的語言及心理,培養(yǎng)其辯證思維能力。在多元化輸出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跳出文本,引導其從被動思考轉向主動思考。
第三,高中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通過第二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USE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閱讀作品,在閱讀中理解,在賞析中思辨。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充分依托經(jīng)典文學作品,采用USE教學模式,促進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課堂高效。
英語文學作品傳遞真知、真善及真美,可以給學生提供美好的閱讀體驗。在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教師主要側重詞匯和語法教學,忽視文化素養(yǎng)教學。而文學閱讀是在與西方文化交流中,使學生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教師應轉變“重語言知識、輕語言素養(yǎng)”的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使學生在文化場域下學習語言知識、鍛煉語言技能,使其英語學習向多層次化和多元化發(fā)展,最終使其獲得情感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