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慶
摘 要:“工具性”是語文學科除“人文性”之外的第二屬性,也即,語文除卻具有對人的人文修養(yǎng)培育作用之外,還作為一項工具可被也當被運用于實踐活動中,這便是語文“實踐性”的由來。而當此“實踐性”遇上“古詩文教學”,組構(gòu)成“基于語文‘實踐性’的古詩文教學”話題,便可衍生出從文化活動、生活運用兩個角度進行的古詩文教學新思路。文本即是對此兩個角度下的古詩文具體教學形式做出的詳細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實踐性 古詩文教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5.004
一、古詩文與文化——誦讀活動創(chuàng)新化,促文化感知與能力提升
向外展觀,古詩文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形式,基于此,以語文“實踐性”為依據(jù),則可衍生出“文化活動”此一古詩文教學思路來。更具體而言,便是對古詩文的整體展現(xiàn)活動,“誦讀活動”則為此類活動的代表,因為其契合當下的“經(jīng)典誦讀”教育浪潮。但這里的“誦讀活動設計”當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以規(guī)避單純的誦讀、而以對“活動”、對“實踐”之“深化學生對于古詩文的各方面(意義、意境、情感、形式、語言等)文化感知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言能力、思維和審美能力等)”的作用充分發(fā)揮為目的。如,在每一周,我都會留有一節(jié)語文課來組織同學們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具體的活動方式為:效仿詩歌庭院雅集類文化綜藝節(jié)目《鄰家詩話》——一組同學為一節(jié)誦讀課的“主力軍”,其圍坐在教室前面位置,依循在課前的充分準備,進行對詩歌,如《石灰吟》的各方面的探討:“石灰石”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吟”石灰石?作者在“吟”石灰石的什么?作者是在單純地吟“石灰石”嗎?作者的“石灰石”情操和他日后的經(jīng)歷有什么關聯(lián)……其余同學們也在這種新穎的形式、認真地傾聽和思考中走入了詩歌情境,而亦會對古詩產(chǎn)生深刻理解。繼之此,組內(nèi)同學則輪番邀請“觀眾”同學進行協(xié)同的古詩吟誦和交互的讀感表達……與此同時,在課外,我還會讓同學們每日制作“誦讀積累卡”,卡片形式由同學們依據(jù)喜好自由決定,但需每日在“歡樂誦古詩文誦讀”群中展示自己的積累卡,我則挑選優(yōu)秀的積累卡進行集中表彰和成冊裝訂……如此,同學們對于古詩文的文化感知、聽說讀寫的能力、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的素養(yǎng)亦皆會得到逐步的提升。
二、古詩文與生活——情景再現(xiàn)與對詩,促表情達意與情懷培育
向內(nèi)回溯,古詩文是生活的承載和寫照,基于此,以語文“實踐性”為依據(jù),則可衍生出“生活運用”此另一古詩文教學思路來。更具體而言,便是對古詩文生活情景的再現(xiàn)、對生活情景和詩文語句的對照,以促學生學會運用古詩文在生活中進行情意表達,同時依此得以加深其對古詩文人文內(nèi)涵的感懷、培育其人文情懷。但在“生活情景再現(xiàn)”的話題上,由于古詩文所涉及情景的多樣性,如,多樣的節(jié)日情景、多樣的自然景色或景物情景、多樣的人文情景等,具體的“再現(xiàn)”方式則可為真實再現(xiàn)、多媒體虛擬再現(xiàn)、創(chuàng)造情境再現(xiàn)等。如,在對每一篇古詩文的教學過程中,我皆會通過上述再現(xiàn)方式向同學們再現(xiàn)古詩文情景,如對于《宿建德江》一詩的情景,基于真實地觀看“日暮煙渚、曠野低樹、江清月近”圖景的條件的不具備,我則利用多媒體對此情景進行圖畫形式的展現(xiàn),以使學生生成“哪一句詩匹配哪一句文”的印象。繼之此,在每周一次的以“古詩文和生活”為主題的“對詩”活動中,我則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們依次展現(xiàn)一幅幅的畫、一段段的視頻,同學們則根據(jù)圖畫視頻所呈圖景進行詩文表達。如,由“兒童追蝶圖”觸發(fā)學生愜意、美好的情感,再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承載、表達此情感。由此,則可知,此“情景—詩文”的過程是作者創(chuàng)作詩文的過程,亦是學生“以物遷情、由情發(fā)辭”的過程,而將在深化其詩文理解、提升其文字感知力的同時,深化其人文感懷、提升其用古詩文表達生活情感的能力。
總之,基于語文“實踐性”,從文化活動、生活運用此兩個角度進行的古詩文教學是真正契合學生學習興趣和規(guī)律、契合古詩文教育初衷及語文學科本質(zhì)的,應當在古詩文教學教研中得到切實落實和更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秦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策略分析》,《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年第11期。
[2]劉宗建、張煥芹《小學語文實踐性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中華少年》201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