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瑩
摘要:解讀《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自然學的差別》的相關文本內容,通過原子、原子的偏斜運動、現(xiàn)象、時間、感性的出場,探討自我意識體現(xiàn)的路徑。時間是現(xiàn)象世界的純粹形式,現(xiàn)象世界則是時間的具體展開,而感性是時間生成的途徑,也是現(xiàn)象世界得以確證的證據。偶然性不是認識的偏差,而是“抽象的可能性”,從而消除了外部世界對人的決定,人能夠成為自為的可能性存在,完成自我決定、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發(fā)展,這就是自由。
關鍵詞:原子的偏斜運動;自我意識
1939年初到1841年,馬克思開始撰寫它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自然學的差別》。馬克思在他的論文序言中斬釘截鐵寫道:“專家們知道,關于這篇論著的對象沒有任何可供參考的前人的著作?!?窺一斑而知全豹,可見馬克思選擇帶有原子論的古代唯物主義色彩的兩位古希臘哲學家作為研究對象是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
同時也可以體悟到即使馬克思加入了“博士俱樂部”,此時正處于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時期,并且19世紀30年代的德國,在哲學上向黑格爾哲學普遍向黑格爾轉化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也依舊帶有確切的對唯物主義思想的傾向。
青年黑格爾派的追隨者的自我意識覺醒,是馬克思對人作為主體的一聲疾呼。馬克思通過博士論文為伊壁鳩魯這個被忽視的哲學家及其所代表的哲學路向正名,也是在為人的自我意識和自由發(fā)展張目。
一、原子理論中自我意識的傾向
在哲學史上,“伊壁鳩魯主義”經常性地被認為是一種極端的享樂主義的代名詞,更有甚者認為伊壁鳩魯?shù)脑诱撌菍Φ轮兛死卦诱摰拇致缘哪7?,但是馬克思卻從中挖掘出了伊壁鳩魯原子論的閃光點。這個閃光點就是他對人的自由意識和主體能動性的肯定。
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shù)木唧w分歧在于原子本身的運動方式上。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的運動只不過是直線運動,這種運動是一種直線與空間的存在。伊壁鳩魯則認為原子的運動是偏離直線、同自身發(fā)生關系的運動,由偏斜使原子自由碰撞從而產生了豐富的世界?!捌x直線”就是“自由意志”,是特殊的實體,原子真正的質。2這既解釋了原子是否能夠憑借自身構成各自獨立、風格迥異的物質世界,還隱含著精神世界的強大動力因子。
甚至馬克思做出了這樣一個類比。伊壁鳩魯?shù)脑觿?chuàng)生理論就如同是政治范疇中的契約,社會范疇中的友誼。顯然,這一點在論文的表述中,顯得難免有些牽強,但不難發(fā)現(xiàn)馬克思此時已將充滿矛盾的碰撞性的原子偏移運動,當作人類社會的隱喻性的表達。在當中“每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個體正是在其他個體的相互作用中共同構成了馬克思版本的社會起源論”3。
正如原子不外是抽象的、個別的自我意識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觀化了的、經驗的、個別的自我意識,而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識。所以感官就是具體自然中的唯一標準,正如抽象的理性就是原子世界中的唯一標準那樣。
塞涅卡《書信集》中談到,“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一個不幸的事,但在必然性中生活,并不是一個必然性4”。原子偏斜的突變性、世界的無限性、時間帶來的偶然性、人類思想的感性,都決定了人不可能臣服于必然,而是通向自由。
二、感性對自我意識的呈現(xiàn)
馬克思說,“人的感性就是一個媒介,通過這個媒介,猶如通過一個焦點,自然的種種過程得到反映,燃燒起來照亮了現(xiàn)象界。5”。這段話可以理解為,人的感性一方面映射并權衡了世界,另一方面又在自然界殘留下自己的痕跡,也就是認知與改變的串聯(lián)。這與馬克思一貫“不是僅僅以一種新的方式來解釋它”6的思想契合。
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存在中感性的范疇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這種存在是可能性的存在;其二,這種存在并不受外在必然性范疇的約束。然而,人的存在依舊是有依據的,換句話說,感性正是人的存在的根據,不屬于空間組合成的因果必然性,而屬于時間決定的絕對的變化過程。對于人類而言,“感性”作為一種存在方式,它是極具開創(chuàng)性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方式,不單單彰顯了人的自我意識,還體現(xiàn)出人的自由的歷史性變化。7
三、時間對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
關注對必然性本身加以制約的偏斜本身的物質。而原子“作為純粹的自身關系的物質沒有任何變易性和相對性,那么由此可以直接得出結論,時間必須從原子的概念中,從本質的世界中排除掉。8”同樣是認同去除時間的影響,德謨克里特與伊壁鳩魯選擇不同的進路。
德謨克利特,把時間規(guī)定為永恒,時間就失去了“時間性”,也就是是對時間自身的否定。伊壁鳩魯則認為,時間被當做是現(xiàn)象的絕對形式,“時間被規(guī)定為偶性之偶性。偶性是一般實體的變化。偶性之偶性是作為自身反映的變化,是作為變換的變換。現(xiàn)象世界的這種純粹形式就是時間。9”可見,現(xiàn)象縱然有千萬種具體的鮮明的形式,抽象到本質來說,最后就抽離剩下了時間。如此,伊壁鳩魯就巧妙地把在本質世界里被否定剔除的時間,在現(xiàn)象世界里又大方地請了回來,并且時間對現(xiàn)象世界,如同原子對本質世界一樣,具有本體地位。
伊壁鳩魯把時間視為現(xiàn)象世界的本體,不只是“安放”了時間,為原子的偏斜運動提供作為的舞臺,從而解釋原子何以構造世界,還開辟了人的感性參與到世界之中的通道。既然時間是現(xiàn)象的純粹形式,那么可以說現(xiàn)象即時間。我們總是從現(xiàn)象的過程性中把握、體驗與生成時間的概念,“人的感性就是形體化了的時間,就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存在著的反映”10。這樣,人的感性、現(xiàn)象世界、時間就是同一個東西,感性的人、人的時間感、事物在感性中的顯現(xiàn)、事物本身的時間性得以統(tǒng)一。
四、總結
人要“自我意識覺醒”。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并沒有明確的表述,但是卻暗藏著開天辟地般的力量。人不僅是人類的“類成員”,而且應成為一個“個別人”,他不僅是一個自然的存在、肉體的存在,更是一個生命和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他在時間和創(chuàng)造中確證自己。11
博士階段的馬克思還沒有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僅僅在理論上主張哲學應該具有實踐的功能,尚且沒有找到切實的改造世界的方法論道路。但他對必然性的抵牾,對偶然性的艷羨,束縛住必然性的同時,解放了偶然性。暗示著他已經從一個青年黑格爾派的追隨者,開啟了自我意識覺醒。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夏瑩:《青年馬克思是怎樣煉成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3]英]S.H.里格比:《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吳英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
[4]馬瑞:《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的探究》,2018年。
[5]劉洪波:《停止成為一個自然的產物》,長江日報,2018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