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濤
(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中醫(yī)院,吉林 白山 134500)
脛骨骨折屬于常見骨折類型,其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方法。結合當前臨床文獻報道,部分脛骨骨折患者術后容易出現骨髓炎,骨髓炎發(fā)病后既有全身癥狀,也有局部癥狀,但是全身癥狀表現較輕,大多數患者會忽視,而局部則表現出患病部位的疼痛、腫脹等患者骨折術后恢復期間很容易忽視這些癥狀,造成病情延誤,出現骨不愈合,影響到患者骨折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1]。本文結合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4例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患者,回顧分析其應用脛骨內固定取出、感染病灶清除以及外固定架固定等治療資料,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4例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38.91±5.84)歲,其中左側骨折21例、右側骨折13例。所有患者術后經影像學檢查顯示骨折端沒有愈合,皮膚表面出現破潰流膿。經患者同意后,為患者實施綜合治療,不同患者治療資料完整。
所有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患者應用綜合治療方法,術前完善各項檢查,重視不同影像學資料在治療中的應用,硬膜外麻醉,選取俯臥位實施治療,采取方法包括:①取出內固定材料,通過手術方法將出脛骨骨折早期治療期間置入的內固定材料;②病灶清除。打開骨窗,將感染病灶徹底清理,獲取的病灶使用碘伏浸泡,時間為10 min,通過提取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③外固定架固定;④將萬古霉素置入骨髓腔中,同時放置骨水泥做成的珠鏈;⑤皮膚無張力縫合。檢查骨折區(qū)域,做好皮膚的無張力縫合;⑥術后30 d進行二次手術,將置入的骨水泥、萬古霉素取出,再次進行病灶清理。骨折區(qū)域進行植骨操作,人工骨與萬古霉素植骨,植骨完成且檢查無誤后,常規(guī)皮膚縫合,設置引流管。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
觀察34例患者治療指標與治療效果。
采用Excel完成不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表示為±s,計數資料表示為百分比。
34例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患者,通過應用取出內固定、病灶清除、外固定架固定以及植骨等操作,取得了較好效果。手術時間在130~208 min,平均手術時間(179.39±24.69)min,通過術后綜合評估,患者在病灶清除后3~6個月,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植骨完成后6~9周,通過影像學檢查發(fā)現患者骨折線較為模糊,骨折端看見明顯骨痂生長。植骨術后3~5個月,平均時間為(3.82±0.37)個月,骨折端基本愈合,所有患者骨折端均良好愈合,皮膚愈合良好。
脛骨骨折類型作為骨折中的常見類型,而脛骨骨髓炎在骨髓炎中所占比例較高,這與脛骨區(qū)域結構有著密切關系?,F代醫(yī)學研究指出,脛骨區(qū)域軟組織覆蓋較少,且為單一血液供應,因而容易出現骨髓炎。脛骨骨折患者在術后如果護理不到位,很容易因為感染發(fā)展為骨髓炎,影響到脛骨骨折區(qū)域的正常愈合,引起骨不愈合。重視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的研究,有助于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關節(jié)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2]。
結合本文研究結果,我院對34例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患者通過采取綜合治療,所有患者術后骨髓炎得到有效控制,同時骨折部位良好愈合,達到了預期治療目的,幫助患者減少痛苦,恢復正常的功能。
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治療期間,需要重視其解剖特點,比如皮膚覆蓋條件一般、骨折斷端血液供應條件較差等,實際治療期間一方面需要保證治療效果,另一方面還應盡可能減少手術次數。結合本文研究,筆者認為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治療期間應采取綜合治療方法,其中取出內固定材料為病灶清除創(chuàng)造條件,避免內固定材料作為新的感染源對患者產生的不利影響;內固定取出后及時將感染病灶進行有效清除,通過浸泡方法獲取病原菌,依靠病原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便于合理選擇抗生素藥物,取出內固定后,需要通過外固定架固定肢體,避免骨折部位出現錯位等愈合不良問題;植骨能夠彌補骨折區(qū)域骨缺失問題,部分區(qū)域骨缺損較大,需要采取自體骨與人工骨相結合的植骨方法;植骨完成后皮膚處理也是關鍵,比如可通過局部肌皮瓣、游離皮膚等進行無張力縫合,盡可能為愈合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綜上所述,脛骨骨折術后骨髓炎和骨不愈合需要采取綜合治療措施,骨折治療期間謹慎選擇固定材料,規(guī)范操作,合理應用抗生素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