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靈
(廣西桂東人民醫(yī)院,廣西 梧州 543000)
隨著我國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螺旋CT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且采用高壓注射對比劑進行增強掃描患者不斷增加,但由于對比劑用量大、推注速度較快、濃度高等,且具有化學和物理刺激性,故此需積極預防對比劑發(fā)生外滲情況。目前臨床常用的CT對比劑一般為非離子型,比如碘佛醇、碘海醇、優(yōu)維顯等等[1]。本研究通過對CT增強掃描中對比劑滲漏的預防及護理研究進展作一綜述,具體見下文。
CT增強是一種連接高壓注射器的注射方式,在注射過程中導致造影劑滲漏的因素具有多種,例如1.在實施CT增強掃描過程中,由于高壓注射器的速度快、注射壓力大、滲透壓高、造影劑黏稠度大等情況,容易導致造影劑外滲情況發(fā)生。2.護理人員經驗問題和技術問題,穿刺前對血管有無正確評價,其針頭的膠布固定是否較為牢固,尤其是一半針頭在患者血管外、一半在患者血管內等情況。護理人員注藥前是否仔細觀察、責任心是否強,技術員和護士密切配合程度,造影劑注射速率是否合適,均與對比劑滲透具有密切相關性。3.患者自身條件的相關因素,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膚較為松弛,難以對早期滲漏進行觀察,長時間放化療患者,由于其血管變硬變細、血管彈性差,若穿刺不慎容易導致部分穿透血管[2-3]。
在實施穿刺前,應對患者病情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并評估患者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患者的全身情況、血管評估、合作程度、病情、治療情況等等,而對于易引起對比劑滲漏的高危人群,比如靜脈嚴重阻塞、靜脈炎、疑似血栓形成、嚴重缺血、糖尿病、腫瘤、局部感染、脫水等人群,應做好充分思想準備,在操作過程中,應提高警惕,及時提醒掃描人員,應將流速適當降低[4]。
由于患者對CT知識的認知不足,進而導致患者對碘造影劑和自身病情出現恐懼心理,且具有不同程度的緊張,伴有身體僵硬,嚴重者還可存在顫抖等。故此,在實施穿刺前,應加強患者心理干預,告知患者和家屬有關造影劑的相關知識,比如安全性、操作過程等,并告知患者需保持放松,平靜呼吸[5-7]。同時需做好充分解釋工作,使患者對有關滲漏的防護意識得以增強,且告知患者由于加壓速度過快、易導致血管急速擴張、血流加快,易出現全身發(fā)麻或全身發(fā)熱癥狀,使其能夠做好充分心理準備;在加壓注射過程中,應避免彎曲穿刺肢體或移動肢體,若伴有輕微疼痛感時,應舉手示意,并暫停注射。
由于對比劑具有注射速度快、藥物濃度高、劑量大等特點,故此需選擇彈性好、充盈、粗直、血流速度快的血管為宜,在血管選擇時,應對患者穿刺針固定和體位等因素進行考慮。通常情況選擇人體上肢靜脈進行穿刺,比如手背靜脈、橈靜脈、肘靜脈等,同時需避開皮膚破損、紅腫以及瘢痕處[8-13]。對于老年患者來說,由于其對疼痛刺激不敏感、神經反應性降低,故此導致無法早期發(fā)現滲漏情況,故此對于老年人,應盡量選擇頭靜脈或前臂正中靜脈,同時可選擇靜脈套管針,從而降低滲漏風險。
護理人員應對無菌操作技術進行充分掌握,并保證一次性穿刺成功,減輕患者機體痛苦。若穿刺不成功,應避免在同一部位進行反復穿刺。臨床常用穿刺針型號為12號-14號,穿刺時應從人體血管上方位置以15度角至30度角方向直刺進入皮膚,再進入血管,直至見到回血后,將角度適當壓低,再進針0.2厘米,預防穿刺直接進入人體血管[14-17]。待穿刺完成后,應固定好穿刺針,預防高壓注射時的反作用導致穿刺針出現移位等不良現象。在給予其常規(guī)膠布固定時,還需在針翼部位加以固定,同時在針頭軟管部位采用兩條膠布進行固定,避免出現針頭移位情況。
在注射開始前,護理人員應全程陪護,并給予患者支持和鼓勵,使其能夠消除緊張情緒。同時需對高壓注射器內空氣是否排空、針頭是否連接牢靠、注射速度是否正常等進行檢查。護理人員應密切配合技術人員,當技術人員按下注射按鈕時,護理人員則需對注射部位進行密切觀察,進針后應回抽,從而明確是否位于血管內,避免對比劑外滲,進而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有研究發(fā)現,推注藥液40-50毫升,仍可能從血管薄弱處外滲,故此,在穿刺完畢后、不可掉以輕心,應加強觀察、減少滲漏發(fā)生[18]。拔針后,應在穿刺點部位采用干棉球按壓,時間應在3分鐘以上,在明確無滲漏情況后,護理人員方可離開掃描室。對于疑似滲漏患者,應將觀察時間延長,若發(fā)現滲漏情況,應立即停止注射,并重新進行穿刺。
若患者肢體靜脈條件不佳,應給予患者采用靜脈留置針,靜脈留置針主要是由外套管和針芯從而組成的,外套管具有彈性好等優(yōu)勢,能和患者穿刺點血管壁緊密銜接,從而不會對血管壁造成損傷,能預防滲漏情況發(fā)生;同時靜脈留置針在實施檢查前進行穿刺操作,能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從而降低滲漏情況[19]。
輕度滲出處理:若患者輕度腫脹范圍小于5厘米,應采用乳膏涂抹在患者腫脹部位,應每3小時~4小時涂抹一次,同時將患者的患肢抬高,避免熱敷,能預防患者腫脹擴大,避免靜脈炎發(fā)生,在6小時后能逐漸消退,一般在24小時后消失,其治愈率高達100.00%。
中等量滲出處理:使用中藥治療,包括乳香10 g、貝母9 g、皂角刺10 g、三七6 g、赤芍10 g,將上述中藥研磨成粉后,放入紅花油進行調勻,外敷在患者的患處、每日兩次,該種方式具有顯著的止痛效果,能促進患者皮下硬結腫塊吸收,患者無其他的不良反應發(fā)生[20]。
大量滲出處理:應給予患者使用連續(xù)濕敷方式,抬高患者的患肢,對患肢血運情況密切觀察,在滲漏部位墊上紗布,每次濕敷30分鐘,1小時交替一次,24小時后逐漸消退,患者48小時后滲漏情況消失,效果較為顯著良好。
在CT增強掃描過程中,易出現對比劑滲漏情況,其也是臨床造影檢查中十分常見的并發(fā)癥類型,臨床需引起重視。同時需加強對比劑滲漏的預防措施,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從而降低對比劑滲漏風險,減輕患者機體痛苦。